黄学丰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体育、智育、德育是高校育人重点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关键,为此高校对体育教学尤为重视,期许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理念优化,丰富体育教学途径,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同时,能树立体育意识,积极展开体育运动,强健体魄提高精神韧性,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此,为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分析高校体育改革方略势在必行。

一、学生本位民主改革

高校学生拥有了较为健全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一味采取教师本位教学措施,要求学生遵照教师意图进行学习,只会激化教学矛盾,无法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为此高校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将学生视为教改主体,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体察学生,依据学生体育运动实况、学习兴趣及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合理制定教改计划,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运动技巧”教学时,可在教学开始前,组织学生五五一组,打一场友谊赛,对学生篮球运动综合实力进行分析,以此为由制定教改方案,使每个篮球运动层级的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实践进程中,感受篮球运动兴趣,在兴趣指引下形成体育意识,提高高校体育教改质量[1]。

二、创新实践优质改革

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方法创新,创新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关键,犹如搭建在学生与体育课堂之间的桥梁,只有这座桥梁坚固且极具吸引力,学生才能在教师引导下进入体育知识殿堂,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前,可借助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在案例中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人,通过合理运动战胜病魔,许多明星如蔡依林、孙俪、李晨等长期坚持健身,不仅身材修美还很健壮,拥有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是拥抱美好人生的前提,继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导学生转变体育运动观念,变“要我运动”为“我要运动”,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在落实高校体育教改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目的。

三、反思自省全面改革

教学改革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体育教程,教改方向及重点存在差异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反思教改行为,避免教改行为存在疏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例如,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将教改重点放在教学方法、育人理念创变方面,不注重改革教评体系,使师生无法携手达成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为此教师需在教学反思进程中,找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实践薄弱环节,加大学生体育意识考评比重,使学生明晰体育意识重要性,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理念,助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2]。

四、价值疏导针对改革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内容繁多,体育意识是其中一种素养,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容易出现重技能教育,忽视意识培养消极现象,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综合成效,为此高校需做好体育教师授课价值观念的疏导工作,引导其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渗透在体育教学进程中,在传授体育技能及专业知识同时,使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实现针对性教改目标。

例如,教师在开展“中长跑”教学时,发现学生肺活量普遍较低,无法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徒增学生身心负担,教师可以在“中场跑”教学前夕,鼓励学生学习一项较为简单的有氧运动,如瑜伽、游泳等,并引导学生以学期为单位,制定运动计划,使学生得以遵照自身运动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进程中,并不断提高其身体素质,基于简单且循序往复的体育运动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

五、能力提升有效改革

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程改革“主力军”,为此教师所需立足新课改背景,积极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改革要点,以此为由结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构建教程改革体系,引导高校体育改革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使各项教学改革工作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例如,高校需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将相关教学模式融入教学改革进程中,高校可制定“教改验收方案”,追加学生体育意识培育成效考核比重,以打分方式具象分析高校体育改革实况,使教师对自身教改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教改自信心,提高其教改能力,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教师需将学生视为教改主体,创新实践教学方略,反思自身教改缺陷,树立正确的教改观念,提高教师教改能力,在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