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袁滩中心幼儿园 马学锋 杨红梅

启迪心灵:幼儿园浸润式音乐欣赏谈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陈袁滩中心幼儿园 马学锋 杨红梅

着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可见音乐教育是幼儿最好的启蒙教育之一,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育,能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音乐欣赏对孩子来说比歌唱、舞蹈、器乐等活动中所接触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但是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非常薄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一:欣赏乐曲《小步舞曲》。小朋友们整整齐齐地坐在座位上,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老师听着音乐,看似很认真,听完一遍后教师提问:听到了什幺?可是孩子们没有反应……接着,教师就开始抑扬顿挫地讲起乐曲的内容。

案例二: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教师在让学生听第一遍时就开始跟随着音乐做动作,老师的动作很优美,小朋友们“看”得很认真。欣赏第二遍时小朋友在教师地带领下跳起舞蹈。

分析:以上的两种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法是目前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案例一中的教师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主体性,孩子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出,并不是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孩子要把所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想办法提一些具体形象的问题让孩子们有话可说,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把教师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们。

案例二中的孩子们在做动作时可能对乐曲的节奏和速度会有一定的感受,但是没有真正欣赏乐曲,动作和感受都缺乏个性化。事实上音乐欣赏是一种个体活动,聆听同一乐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感悟,这也许是个人的思想、情感、个性、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正是由于人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更使得音乐的表演活动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我们在指导幼儿欣赏音乐之前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选好教材,考虑好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浸润式音乐欣赏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是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欣赏音乐是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首先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是接受欣赏内容的前提,教师在准备给幼儿欣赏某首歌曲或乐曲前,应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否欠缺,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他们观看图片,给他们介绍有关知识、讲讲故事甚至外出参观等,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欣赏歌曲《小白菜》时,我就提前给幼儿讲述故事,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培养他们的情绪和想象力,然后再欣赏,这时幼儿接受就很容易;而欣赏歌曲《雪花》前,我结合常识课,让他们接触雪花,认识雪花,了解雪花的形状、颜色等有关知识,而后进行欣赏教学,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想象力也得到充分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音乐欣赏质量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比较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歌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欣赏音乐作品《摇篮曲》,可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房里一教师扮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娃娃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三、多种手段、方法参与和渗透

幼儿欣赏音乐应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感受,应使整个欣赏音乐的过程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想象活跃,情感也有所触动。

㈠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是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同时动作还可帮助幼儿加深感受,是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幼儿听了乐曲《小鸭的舞》,就能用轻微的动作表示出什幺时候小鸭在游泳、跳舞,什幺时候一摇一摆回家了等,这样会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幼儿对作品的感知、理解、表现,能够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

㈡进行比较。

运用视觉进行观察时,若有对比更容易看出异同,而倾听声音若能进行比较,那幺音乐作品的特点、性质也能明显感受到。如“摇篮曲”与“舞曲”或“进行曲”的比较,“老人走路”与“蹦跳的小孩子”的节奏比较,幼儿通过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参与与比较,对音乐作品理解得更深刻。

㈢教育手段的不断渗透。

由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运转,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图画、韵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参与,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配合,深化和丰富幼儿对音乐的听觉经验。如:欣赏轻快的《小松树》舞曲的同时,在幼儿面前放上画有午睡、做早操及歌舞场面内容的三张图片,让孩子们边听边看,音乐结束后问幼儿音乐里说的是哪幅图片里的事,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去指那幅午睡的图片。

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诱发联想、想象、创造,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音乐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活动中,我们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和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记忆储存、想象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就有所差异,我们应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并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

㈤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三个“过渡”就是从乐曲过渡到器乐曲、从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从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各种感官参与和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感受到其内在的美,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重视浸润式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吸收国外优秀先进教学模式、思路和方法,为本土音乐教育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对浸润式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不断进行探讨、研究,发展幼儿的音乐素质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积累音乐教学经验,并逐步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经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