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启桃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数理方面培养学生从不敢说到想说再到说清楚,是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课题。教师要深度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拓展学生无穷的思考维度,培养学生自觉动脑、主动说理的意识,并在说理中逐步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

数学学科里的定理、计算法则、算理等知识的产生、演变、发展,以及规则的确定,无不蕴藏着深刻的数学道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进行有效地说理,将每一节数学课“理”得明明白白。

一、分条析理,把握知识点

二、借物明理,厘清关键点

儿童心理学揭示,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儿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等尚不能完全自主掌握。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言之有“物”,通过实物来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并借助自己的经验来促进“数学化”,进而演化成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抓住关键点就显得愈发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仔细解读概念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并运用实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教学“周长”时,首先让学生充分感知什幺叫周长,周长有什幺特点。教师抓住“沿着边沿,从起点回到起点”的重点字眼,让学生通过对多种实物进行触摸,感知什幺叫一周,运用钟面、数学书封面、桌面等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请不同的学生边演示边描述,加深他们对重点字眼的理解。然后用课件出示各种封闭和不封闭图形,让请学生动手描出周长,接着抛出问题:“哪些图形有周长?为什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并依据对重点字眼的理论理解,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周长”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达到深刻掌握知识点的效果。

三、言之有理,切准剖析点

课堂教学讲究“言之有理”,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对理论进行推导与证实,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的获得过程。启发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在验证新知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实践操作不仅能够使他们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要让学生明白圆锥的体积公式中的所代表的意思。教学时,教师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操作:①各找出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②在圆柱里装满水,倒到圆锥中,观察几次倒完。③把圆锥装满水,再倒回圆柱中,把圆柱装满需几次?④思考:你有什幺发现?学生发现:不管从圆柱容器倒水入圆锥容器,还是用圆锥容器中的水注满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都得倒三回,最后,教师请学生叙述操作的结果。通过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学生推断出圆锥的体积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明白了求圆锥体积时为什幺要乘,逐步形成从直观到抽象知识的认知。教师对概念教学的优化,不仅使学生在经历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还搭建了说理平台,真正做到让数学的理论概念“言之有理”。

四、格物穷理,演绎解析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对比沟通、深入探究、有效对话等方式演绎、解析问题,娴熟地运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根据题例深究蕴藏在数学中的规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人教版数学六上第90页例题5: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并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抛出问题:①从题目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已知条件?问题是什幺?②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求什幺?如何列式计算?请学生口头叙述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提示学生把3月价格看成单位“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题过程也自然清晰了,再请学生列式计算出结果,通过计算发现5月比3月的价格下降了。紧接着通过课件出示,进行改题:把题中前面的“降了”改成“涨了”,把后面的“涨了”改成“降了”,问:现在先涨后降,5月的价格和3月比,情况又是如何?让学生深入探讨发现价格依然是降了。紧接着抛出第三题:如果想让这个商品最终不涨也不降,原题中的条件应怎幺变化?学生饶有兴趣地尝试计算,很快得出在第一次降了20%的基础上,第二次的价格需要提高25%,才能保持原价。对例题进行改造,引导学生用逐步递进的方式思考解题思路,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念育琛?摇?摇?摇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