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豪

很多时候,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课堂上,教师是教授学生知识,给他们答疑解惑的领路人。而在课下,教师便分了“派系”,有的教师仍然端着师者的架子,十分严肃,让学生望而生畏;有的教师则和学生“玩”在一起。很荣幸,我属于后者。其实,选择和学生玩在一起时,我是思考了一个问题的——抛开老师的身份,我能给学生们什幺?课下的我们,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高兴了会笑、难过了会哭、被冤枉了会跳脚……如果不能和学生成为朋友,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那幺如何去引导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将德育落到实处呢?

我喜欢和学生们玩。我喜欢和他们打乒乓球,可别小看了和他们打乒乓球的举动,这里面包含了我的一系列构想和实践。首先,打乒乓球搭建起了我们之间平等不设防的沟通渠道。在对战的过程中,学生常会冒出几句“金句”,有些是夸赞对手的,也有一些不符合校园规定的不文明用语。记得有一次,我和隔壁班的一个学生对战,你来我往交战了十几个回合,形势很胶着。说时迟那时快,我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朝他的反手打了个旋球,他回球用力过猛出界,由此我锁定了胜局。他在输球的那一刻,嘴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脏话,原本欢乐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周围同学也躁动起来。有的脸上抑制不住地坏笑了起来,有的瞪大了眼睛扭头望向我,有的嘴里小声嘟囔着“老师要发火了,老师要发火了”。这群学生中,既有很多我叫得上名字的,也有好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转身捡球的那一刻,我在想:我该怎幺做呢,是不分场合劈头盖脸批评他一顿,还是考虑影响,换种温和的方式?我选择了后者,在转头面向他们时,我脸上带着微笑,我的“对手”看到我的笑脸立马感觉到自己的话逾矩了,于是悻悻地耷拉着脑袋。这时,我开口了:“你球打得真不错,就是表达心情的时候措辞有点不太好,你看咱们这还有好多低年级的小朋友,误导了他们多不好啊,下次我们不这样说了,好不好?”说完,我便真诚地看着他,等着他的表态。或许是我的反应出乎了他的意料,出乎了周围“热心群众”的意料,球台上的气氛变得异常安静,过了几秒之后,便听到了对手用异常坚定的声音说:“好的,好的,好的。”我想,他的表态一定会落到实处,因为他坚定的眼神说明了一切。我相信他!

还有一次,我在办公室备课累了,便到操场闲逛,恰好我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一到自由活动的时间,几个男生就一窝蜂地跑到乒乓球台边,我看到后也凑上前去,准备跟他们来几下。学生们看到我到乒乓球台边,便纷纷地也过来了,球台边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有学生嚷嚷着要和我切磋球技,我反问:“怎幺个切磋法?”学生们似乎早有准备,异口同声地答道:“三球两胜。”我看着摩拳擦掌的他们,回答:“那就来吧!”看到球台对面学生们虽然嬉嬉闹闹的,但一个个排好队准备交替上场,再望望我的身后,没有一人。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了排队打球的规则,却赋予了我不用排队的“特权”。这是他们对我的尊重,但一想到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来到球台边排队的人,而现在却拿着球拍准备开始第一轮比赛,我深感这样是不妥的!于是,我便将球拍放在台面上,笑着对最先来到球台边的学生说:“你们先玩,老师去排队。”看着我转身去排队的背影,学生们都说:“老师先玩会,老师先玩会。”我仍两手一背,乖乖地到后面去排队了,我不想破坏了学生们的规则,也不想行使他们善意赋予的特权。

是啊!谁不会犯错呢?是啊!谁不爱玩呢?即使学生犯错了,给予他们正向的引导要比劈头盖脸的指责要有效得多。还有,学生们的规则也是规则啊!教师不应太拘泥于自身的身份而固化了思维,不应把学生们对我们的尊重当成理所应当,享受着他们赋予的特权。教师说的德育原则比谁都多,但挂在嘴上说,不如实际行动做给学生们看,自己践行了德育的原则,尊重了学生,他们就会耳濡目染地接受,德育目标的实现也就只是早晚的问题了。

我们是教师,但不应仅仅是教师,我们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我们做德育工作,不应只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更应该在生活大课堂做德育。如此,德育之花方能真正开在学生们的心里!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董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