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康鸿

习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有些学生却经常感到没什幺可写,对写作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习作没有走进生活,学生没有习作的欲望,以及教师对习作的评价过于单一。因此,笔者认为,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帮助学生挖掘习作的源泉;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情趣化;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这样,就会给学生推开一扇自由抒怀之窗。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言之有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作文只会枯燥无味,缺少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1.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创作火花。

一天早上,笔者正在上课,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突然,一个“嗡嗡”的声音在笔者耳畔响起。笔者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只马蜂冒冒失失地从窗外闯了进来,在教室上空盘旋。这下班级可炸开了锅。笔者正想赶走这扰乱课堂的“不速之客”,突然,脑海里闪过一道亮光:这岂不是写作“良机”?于是,笔者立即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观察马蜂的外形,然后回答一个问题:马蜂今天为什幺会光顾我们的教室?后来,在学生习作中便出现了这样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描述:“也许,马蜂把我们当成祖国的花朵了吧!我们这些鲜艳的花朵吸引马蜂来光顾我们的教室。”“我们班的书香吸引来了一只马蜂,它也许也想增长自己的见识,所以急匆匆地赶来上课。”

正是笔者及时捕捉到了转瞬即逝的生活情境,才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让他们能妙笔生花。

2.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我们要打破封闭的课堂空间,决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为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村居参观、访问、调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采用多种途径搜集写作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问题。每天课前5分钟,可以针对最近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辩论赛,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作文“有话可说”。

学生有了丰富材料的积累与情感的铺垫,下笔时自然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3.联系生活随文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特色及优美词句,并在习作中学以致用,让习作“有章可循”。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篇文章也很贴近他们的生活。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仿照课文句子来写,想不到学生写得也非常美:“它把绿色给了柳树,绿绿的柳枝飘哇飘哇,飘来了秋天的妩媚。”“它把金色给了稻田,金黄的稻子摇啊摇啊,摇来了农民丰收的喜悦。”

因为有范文的引领,有生活的启示,学生的习作生活气息浓厚,充满想象和韵律之美。

二、教学过程情趣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在学中玩,玩中学,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如在教学《一次有趣的实验》的作文课时,课伊始,笔者就问学生:“一张纸对折最多只能折9次,你们相信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于是,笔者就开始演示折纸了。随着笔者一下一下地折,学生也一声一声地喊:“一、二、三……”这样,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意识和参与热情。笔者对折到第七次,就折不下去了。有的学生不服气,要亲自上台折纸,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上台演示,这又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台上同学折,台下同学喊,这场面再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还让学生用大报纸折、用餐巾纸折,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观来感受活动过程,萌发真实的情感。把实验的过程引进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乐趣,这样,学生表达时便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把教学过程引向情趣化,让作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三、习作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多角度、多元化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从而点燃学生习作的自信之灯。

1.评价的标准多元化。

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在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所以应尊重差异,正视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该降低写作要求。要求他们多背诵好句好段;从模仿开始;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做到文从字顺;在学生写完后,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的习作要求可以适当提高。要求他们学会选取新颖的材料;要锤炼语言;在细节描写上鼓励他们有自己的表达特色,做到行文跌宕起伏。

2.评价的形式多元化。

(1)鼓励性评语。教师的习作点评是学生习作的动力,鼓励性的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除了用语言评价外,还可以用画波浪线、描笑脸、打五角星、盖印章等形象性符号来激励学生。符号虽简单,但却饱含着教师的欣赏和鼓励,学生会受到促动,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2)多渠道评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认可,渴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赞赏。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其成为学生积极写作的另一个动力。笔者在班级墙上开设了“小小作家”专栏,及时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中肯意见。笔者还让一些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投稿到报刊,还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让他们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评价。对于一些作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笔者鼓励他们保留自己的每一篇作文,等期末时再把之前写的作文拿出来和现在写的作文进行对比,让他们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成长的快乐。笔者还要求学生抽选几篇进步较大的作文修改后打印成册,拿给父母看,听听父母的殷殷教诲与深情寄语;让同学们传阅,让别人评价,增强自己习作的信心。

总之,作文教学就是要努力构建轻松和谐的习作环境,引领学生诗意地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让习作诗意地栖居在生活的殿堂,让个性化、诗一般的语言在学生的习作里自由地流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玉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