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邻 齐永安 贺玉晓

[摘 要]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所做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的总结反思,提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着力解决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团队建设、学术氛围营造、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若干问题,对推动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创新基地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2017SJGLX035Y)

[作者简介] 王海邻(1971—),女,河南武陟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82-02    [收稿日期] 2019-12-24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研究生培养过程理论方面培养偏重,实践环节较少,目前的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与社会与生产单位接触较少,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方面锻炼欠缺。此外,一些研究生培养方案比较宏观,甚至多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一个“模板”出来的,缺乏专业性和特色。在课程的设置上,很多专业比较随意,缺少案例分析和案例库建设。在培养环节上,很多环节仅仅按照统一的模式“走过场”。高校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专兼职结合的导师团队建设不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因其注重实践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实践应用性,这往往需要有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知识经验的多个导师共同完成,单一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目前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强调高学历,造成校内导师理论水平高,但大部分为从高校到高校,在工程实践方案经验不足,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建设不够。

3.学术创新氛围不浓,有些高校缺少必要的科研平台,研究生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比较少,而且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是在重复归纳和总结之前的研究,缺少原创性和高水平的论文和成果。有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学术交流不够,研究生参加的学术会议较少,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学习过程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课堂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和锻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5.有些高校缺少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合作,不能给研究生提供具有足够创新性的实践机会,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方案要突显创新能力的指引意义,形成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应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与开题、论文答辩等方面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设高水平导师团队。建立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改变目前单一导师负责制所造成的研究生学术思路狭窄、实践创新能力差的困境,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可以由同学科、同专业的导师组成,也可以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术背景的导师或企业优秀人才组成,尽可能拓展研究生的视野和研究思路,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积极性,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探索和完善导师组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组合导师资源,注重博采众长和培养团队意识。“导师组制”正是善于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而采用的集体培养形式。

3.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合创新的环境和学术氛围。可通过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情与活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提高学术探索的兴趣,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案例库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科学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子问题,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新潜能。具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研究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和任务的驱动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灵感得到激发,实践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5.强化野外实践环节和实践平台建设。高校可以联合企业、政府部门进行深度合作,建设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充分利用和共享各方的优势、资源和平台,探索并建立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开展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促进研究生创新培养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6.改革考核评价方法。通过加强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培养和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研究生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计划讨论,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求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均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用人单位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答辩过程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参加,通过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考核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产生的效果都有局限性,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不尽相同,也是应该多途径的,立体化的。本文的探索还需在实践中根据时代发展和要求、实际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灵活运用,才可在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培养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义顺,廖建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大学教育,2013(13):11-12.

[2]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3]王勇,樊建新.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31-232.

[4]史静,周立群,吴培军,等.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构建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