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文++贺超波++曹亮

摘要:移动学习方兴未艾,成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手段,微信作为一款普及面非常广的社交软件,展示了其支持移动学习的潜力。本文在分析比较微信公众平台的两种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实施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实践,提出了构建微信第三方移动学习平台作为补充的方案,对第三方移动学习平台的主要框架进行了阐述,对实现功能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信;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7-0077-04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微信已成为安装率非常高的手机应用软件,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何让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更加便捷、及时地获取教学信息是构建移动学习环境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基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移动学习平台,将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学习者只需要在微信中关注提供学习资源的微信公众号,便能接收、浏览微信公众号群发的各种学习公告、学习资源。

● 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者积极开展微信的教学应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有研究包括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微信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实践等。比如,王朋娇等[1]选取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并以“乐享微学堂”服务号为移动学习平台,进行了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活动。袁磊等[2]构建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简述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梁占华等[3]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通过微信串联起培训前、培训中及培训后三个学习阶段,有效地促进了职前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深入掌握。

在这些案例中,研究者们均使用了腾讯公司提供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平台的图文回复、即时交流等功能,加强课堂及课后的交流进而促进学习。但在这些研究中,微信仅作为一种增强师生交流(学伴交流)的通信工具,没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接口功能整合第三方教学平台,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平台。

● 微信官方平台的运行模式

1.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高级功能中,支持两种管理模式: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两种模式只能二选一。编辑模式提供一个简单的内容编辑界面,通过简单的配置无需编程即可实现自动回复、内容推送、自定义菜单、数据分析等功能;开发模式则针对具有开发能力的公众号运营者,根据腾讯公司提供的开发接口实现与自行设计开发的第三方平台对接,用户向公众账号发送的信息将被转发至公众账号所有者建立的服务器上,根据服务器上运行的程序逻辑进行数据操作并回复,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的功能。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的运行示意图如下页图1、图2所示。

在编辑模式下,所有的消息处理和功能实现都由微信公众平台完成。在开发模式下微信公众平台起一个桥梁作用,需要配置第三方平台的接口URL和TOKEN信息。当用户从微信客户端发出信息后,首先由微信公众平台接收,之后封装为XML发送到配置接口指定的第三方移动学习平台。XML消息由第三方平台的业务逻辑处理程序进行数据库的读写操作,之后将需回复的信息封装为XML后发送至微信服务器并由其转发至用户客户端。

2.编辑模式与开发模式的对比

(1)消息回复

在编辑模式下,可以实现粉丝添加自动回复、发送关键词自动回复,回复的内容可以是普通的图文消息,也可以是符合微信平台技术标准的多媒体消息(音频、视频)。在开发模式下,粉丝添加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等常规功能是一样的,此外还可以调用互联网上丰富的API,向用户提供计算、翻译、快递、周边位置等信息的查询。

(2)消息推送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一共提供了3种类型的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针对不同的公众号,对消息推送使用的频次设置了上限。订阅号每天可以进行主动的消息推送1次(最多包括8条信息)。服务号和企业号,每月只能群发4次信息。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平台为了防止运营者过多向用户推送消息,对推送的频次和数量都进行了限制,在编辑模式下这种限制是无法突破的。而通过开发模式,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调用程序向24小时内与公众号进行了交互的所有用户进行不限次数的群发,从而提高了交互的便利性。

(3)自定义菜单

在编辑模式下,用户只能在微信字符界面打开多层菜单,多层菜单影响用户体验。例如,学习者要进入“学习内容”中的“名词解释”模块,首先要在微信界面输入“学习内容”,再点击相应的链接进入“名词解释”。并且,非认证用户不允许添加自定义的网址,只能跳转到微信平台内部的地址。而在开发模式下菜单使用灵活,提供用户熟悉的可视化界面,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并且可以自由跳转到任何网址。

(4)用户管理

开发模式下的用户管理功能非常简单,仅提供了用户分组、修改备注以及浏览用户账号信息等基本的功能。作为移动学习平台,这些基础功能是不利于教学开展的,势必需要增加一些方便教师监控学习情况的数据,如每个用户作业完成情况、浏览学习资料情况、测试完成进度等。这些功能在开发模式下均可按照需求一一实现。

综上所述,在开发模式下,公众号运营者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可以实现交互性强、功能丰富的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对接第三方平台,就可以按照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相关理论,应用数据库和网络编程语言实现完全个性化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程学习内容管理、消息查询、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评价(在线测试)、用户管理等功能。

● 微信第三方移动学习平台设计

在图2中,对微信第三方移动学习平台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平台可以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通过JAVA、PHP、ASPX等各种编程语言实现业务逻辑,操作底层数据库实现移动学习平台的核心功能,即学习内容管理、学习者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管理。以下结合笔者在某高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开展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的实践,探讨各模块的核心内容。

1.学习内容管理

(1)学习内容维护

学习内容的维护是指教师按照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将相关学习材料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这就需要在第三方平台上提供一个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系统,针对日常图片等素材上传操作,提供批量自动化上传功能,图片消息、图文消息自动群发使用自动化程序来完成,以减轻教师建设移动学习内容的工作量。

(2)学习内容的展示

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编辑模式下,学习者要获取学习内容是通过发送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把相应的图文消息返回给学习者。这种方式明显不符合学习者的使用习惯,很多时候学习者并不清楚需要发送何种关键词以获取学习内容。因此需要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将学习平台的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给学习者,可以建立基于HTML5技术的移动学习网站,把课程学习的内容通过移动网站的形式展示出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图3为所见即所得的学习内容。

2.用户管理

微信公众平台在对用户管理上是比较简单的,仅仅定义了用户名称、备注等信息,对移动学习系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移动学习平台能够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首先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数据进行收集。

学习者模型(CELTS-11)[4]阐述了在线学习系统中对学习者管理应使用到的字段信息。它共包含了个人信息、学籍信息、关系信息、安全信息、学习偏好信息(学习者在学习方面的一些偏好)、作品集信息等几部分。这几部分应作为平台用户管理的基础字段,需要学习者在注册时提供,以利于与微信号进行绑定。

如图4所示,学习者通过课程微信号自定义菜单进入“个人中心”时,平台会检测学习者是否完成个人学习风格测试,如没有则进入图5所示的学习风格测试页面,需要学习者填写相应的表单及评测题目,以获取学习者模型数据。

3.学习过程管理

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学前预习、阅读学习材料、课后练习这三个阶段,为了使学习者能达到学习目标,学习平台须采用有效的监控机制帮助学习者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监控模块是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学习时间、学习计划、学习效果等),指导和督促学习者按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5]

实现学习监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是身份识别,第二是记录在线时间,第三是记录浏览记录,第四是判断测试题完成情况。身份识别可通过匹配学习者微信账号OpendId来实现,记录在线时间和浏览记录可通过内置浏览器的Cookie来跟踪,测试题完成情况则通过检测学习者的得分来实现。学习者开始学习后,移动学习平台将实时跟踪学习情况,每天早上将当天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发送到学习者的微信上,同时根据监控机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状态、成果。如果当天未完成相应的内容,那么系统将发送消息提醒学习者。

4.学习评价管理

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是指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判定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再决定是否允许其进入下一单元学习,从而确保下一单元的学习可以顺利开展。严格来讲,学习评价机制也是学习过程管理的一部分,由于教师将教学过程习惯上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这里也把学习评价作为单独的内容加以阐述。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评价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根据学习监控中获取的在线时间、记录浏览等任务完成情况,二是设置单元测试题目,根据测试分数情况。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条件从而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引导学生更好地控制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让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质量得到保障。[6]上页图3展示了课程测试的内容。

● 总结

微信拥有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用户基础,基于微信搭建一个新型的移动学习平台,具有更广的流量入口。囿于微信公众平台在支持移动学习方面的限制,利用其开发接口接入第三方的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朋娇,蔡宇南,段婷婷.微信功能包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35-40.

[2]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28-132.

[3]梁占华,郑起运,古琴.面向“泛在学习”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实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22-26.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学习者模型[DB/OL].(2012-08-13)[2015-06-26].http://www.celtsc.edu.cn/content/xxzl/40288b88391ee7c701391efe11810021.html.

[5]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77-83.

[6]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1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物联网的泛在智能化学习研究(编号:13624098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2013年度课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和策略”(编号:12JXN052)、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GDJG201423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