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董玉琦

编者按: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已有多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伴随着一代代教师和学生茁壮成长,它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新需求层出不穷,昔日的标准执行起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改变迫在眉睫。2015年9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八次工作会议召开,意味着修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从2014年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召开至今,纷至沓来的新动向,成为了老师们热议的焦点。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会看到新的变化。在焦灼的等待和热切的期盼中,我们邀请到关心或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一些专家及学者,就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实施和探索的具体细节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并以专栏的形式呈现在杂志上。这是专栏的第二期系列文章,我们将继续聚焦现行课标的实施现状。同时,杂志也将时时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摘要:本文阐释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环境日益凸显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可能。面对新的数字化环境,环境适应、自主学习、协作分享和批判创新等数字能力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新内涵的核心成分。剖析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需在新时期做出调整,在信息素养表现、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上回应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数字能力;信息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019-02

如今,在基于智能判断的Web3.0时代,个人的互联网行为几乎都已经数字化,受益于大数据的逻辑关系分析,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逐渐成为可能。日益自主化、个性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数字环境中,以跨文化多元理解的态度,快速适应并整合应用各种社交网络和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分享与批判创造将成为未来教育必须关照的目标。

● 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习有了新的界定

从E-learning到M-learning、U-learning,直至今日的智慧学习,一个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不仅在外观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空间,更为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提供着无限的可能。然而,环境的建立与熟练的技术使用并不等同于有效地利用技术实现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单纯的技术使用也不能自动导致学习能力的提升。相反,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数据已从关涉人类生活的局部扩展到关涉人类生活的全景,基于海量数据建立模型,并提取富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的能力被认为是数字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进而形成问题解决的智慧是对“学习”的新的理解。现今,我们对信息的使用从屏幕前的单向接受逐渐走向随时随地的信息创造与分享,我们的学习从个人的内化活动转向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协同创造活动。可以说,数字时代的学习更加强调人们自信地、批判性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在有效的信息管理和高效的解决问题中学会自我监控、协作分享与批判创新。

● 信息素养内涵的变迁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来,随着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日益大众化,信息素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素养,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信息素养中的核心成分。此外,信息及信息技术在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加强调在广泛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中建立个人的知识与观点,重视个体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拥有平等的信息与知识的使用权,并为建设更为民主的信息社会负起责任。今天的“信息素养”特别关注人们在政治与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适应性、文化适应性和技术适应性,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能够获取的资源,调用不同的信息和知识处理个体事务和社会事务。由此,今天的人们已不再只是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为了应对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迎接不断变换的信息环境带来的适应性挑战,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信息社会公民将需要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利用共享的社会认知网络高效地学习,将信息快速地转化为知识,并提供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说,今天的“信息素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调用多种资源,包括“人”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同创造、解决问题和参与社会。

● 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议

尽管伴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出生的“数字土著”一代被看作是与生俱来的数字化学习者,然而相关的调查研究却并未指向这样的结论。为此,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在迎来“数字土著”一代的今天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信息技术课程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目标仍然是“提升信息素养”。然而,信息素养的内涵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适应性地动态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也需要随之调整。综合上述论述,建议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应做出如下调整。

1.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需关注数字时代学习能力的提升

回顾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毋庸置疑,“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课程总目标也是应该要坚持的。但关于“标准”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表现和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方面,也许可以考虑:①在信息素养的具体表现上,更加强调个体在数字化环境中的能力表现,如数字化环境的适应性、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自我管理、基于社会网络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批判性的信息接受与创新性的知识生成等。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目标设计上,将以信息活动为线索转换为以数字化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突出其数字化能力的表现,为信息活动搭建一个问题解决的载体。

2.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关照复杂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

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调用知识和积累经验的结果。数字化环境中的适应性、自主性、批判性、合作性、创新性等能力表现,并非是学习如何使用数字化环境中的工具所能实现的。自我监控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均属高阶思维能力范畴,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依托具体的问题或任务,在问题或任务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或任务处理等活动逐渐形成。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简单任务的处理,还需关照复杂任务或真实问题的解决。

3.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需涵盖问题解决中的心理品质

如果我们在信息素养的内涵中涵盖数字时代的学习能力,那么关于自我监控、合作交流、协作分享和批判创新等学习品质的评价就不能缺少。为了促进学习者在数字活动中的高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品质是很关键的。学习品质的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加以评价,通常是外部评价,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鼓励学习者从元认知的角度反思自己的学习,从心理品质上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式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