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苏吉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而言,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是追求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小学生有什么样的认知规律?这是一个宏观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强,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因而问题常常可以成为撬动小学生思维的重要杠杆。教师应该以问题为教学思维的核心,形成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以问题为引导,去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进行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问题导向”的教学意义

如果说在问题导向被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教育学概念之前它给笔者带来的只是间接认识的话,那通过问题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实践,笔者则获得更直接的认识。之所以说问题导向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是从两个方面作出判断的。

其一,问题导向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天生具有的求知欲在小学阶段表现得最为强烈,而小学生的求知欲又常常会被问题激发,因此,问题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沉浸在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中,那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一个自然发散的过程,而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收敛过程。

其二,问题导向特别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经常会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但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容易进入一种散乱的学习状态,这其中既有小孩子的天性作用,也有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之间衔接不佳的原因。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导”向学习的“方向”,显然问题是最佳的导向选择之一。例如,在“插入影片和声音”(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材中PowerPoint单元中的内容)的教学中,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当思考:是让学生学会插入声音吗?这个目标并不难,有没有更深入的目标呢?笔者及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插入”命令的使用上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重视不同命令的使用?

简而言之,问题导向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思维更具会聚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性思维,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学情反馈的“问题导向”教学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是本研究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经验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有时未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而遇到这种情形,教师通常认为是学生不配合。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学定教,坚持基于学情反馈去判断问题设计的价值,而不是看问题本身漂亮与否。

在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先让学生在学习了“调整幻灯片并设置背景”内容的基础上自制一个幻灯片文件,然后,教师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在教师机上再插入声音并重新播放。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两者的不同:有声音的幻灯片更具有吸引力。那么,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直觉性的问题就打开了问题导向的大门。随后,再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链:幻灯片中的图片有几种来源途径?这些途径是否适合插入声音?这两个问题既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又面向学生新的学习需要,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学会了使用“插入”菜单命令。为了让学生把“插入”菜单的使用变成直觉性的认识,教师要在问题链中设置关键的一问:如果遇到新的需要,你能否想到用插入命令?从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概括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情把握与反馈的重点。

而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也表现得可圈可点。例如,有的学生尝试像复制图片一样把声音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复制到幻灯片中,结果无法成功(相当于探究过程中的“证伪”),于是催生了学生的焦虑感,这种感觉只要不过于强烈,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认知平衡被打破后的驱动力。而当插入命令在图片、声音中得到重复应用,并逐步成为学生的一种直觉后,教师再给学生提出“如何插入一个影片”的问题,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用插入命令去完成该任务。在此之前就有学生私下指着教材上的标题“插入影片和声音”问教师:是不是影片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插入到幻灯片中?这样直觉意识的形成与问题的提出,在笔者看来就是问题导向的结果,而且是成功的问题导向。这也证明了上述问题的设计是合理的。

也许有人会问,命令上不就是“插入影片和声音”吗?怎么学生还会这么问?事实就是这么奇怪,很多学生看到的就是“影片和声音”中的“声音”而忽视了“影片”。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实是学生注意力范围的原因,小学生在瞄准一个学习目标之后,往往会忽视其他的内容,其实成人也差不多,用了数年Word软件的人,知道“插入”菜单下的“对象”有什么作用吗?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

同样,在学生运用插入命令的时候,出现了“影片和声音”后,学生在选择“文件中的声音”并实践后,有的会观察其他命令,也有的会问“录制声音”行吗?这时候教师可以提供麦克风让学生尝试,学生在尝试之后,收获的体验变得更丰富了。教师可能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研究“文件中的声音”之外的其他命令?(教师并没有刻意让学生去进行这一操作)是偶然的好奇,还是有其他原因?在笔者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听到学生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前面的做好了,感觉没事做了,就想再看看插入命令中还有什么,看还可以插入些什么内容。笔者以为这看似不经意之举,实际上却是问题导向起的作用。于是笔者让其他课例研究者在下一节授课时,让学生在熟练运用插入命令插入声音后,留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观察学生在干什么。事实证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去研究插入命令,这说明这样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导向了PowerPoint中命令的使用。这又进一步说明: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恰当的,通过良好的问题是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教学目标的。

笔者确定以“问题导向”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显然是符合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要的。

笔者感觉研究视角或者说研究基础,就像是穿透学科教学的一根针,穿透了就遇见了光明。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我们研究团队看到的是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猜想,只有猜想准确了,问题的设计才能体现出效果。而教师猜想学生的思维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研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维把握才会比较准确,更重要的是,把握准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述这种猜想也很重要,因为问题总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呈现的,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准确表达教师的意思,是否能让学生读懂,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