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斌

(五河县第一中学 安徽蚌埠 233300)

当前,有关高中地理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和高中地理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内容非常多,但是如何同时满足这两项教学目标,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同时,又能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的研究内容很少。为此,本文以“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促进生活化教学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一、充分备课,为生活化教学做好准备

(一)结合新课标分析教材中的核心素养内容

学习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精神,是帮助教师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行为。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前备课的环节中,要善于结合新课标分析教材中蕴藏的核心素养内容,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提供支持。本文以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内容为例,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进行梳理,整理出其中的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内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共有六章内容,分别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六章《自然灾害》。这些知识内容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有深入的了解,进而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的内容侧重于人文地理,共有五章内容,分别是第一章《人口》、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其分别讲述了人口和环境,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资源。所以,地理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分析、研读教材,用好教材。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明确教学形式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践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熟悉教材体系,充分把握教材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具体的教学形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不同生源的学生,学习基础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差异。由于高中大多都是本地学生,只有少数从外地转过来的情况,所以本文以生源不同为例来进行分析。就拿笔者所在城市为例,同一个区域也分城区生源和农村生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在某些方面差异性非常明显。城市学生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基础会比较浅薄,农村学生则对第二、第三产业的了解不够充分。其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背景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弄清楚各生源占比情况,适当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以此弥补学生本身存在的不足。第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第一要素,所以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搜索途径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

想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怎么拓宽、开发、整理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使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得到有效践行,是值得高中地理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从如何拓宽、开发和整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拓宽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课程资源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除了我们熟知的教学资源,还应包括人力资源和地理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包括地理练习册、习题集、教学参考书、地理地图等;人力资源包括家长、社区人员、学生等;地理教学设施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校外的博物馆、动物园、农场、工厂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生活化课程资源。

其次,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想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就要对地理课程的特点有所了解。笔者认为地理课程资源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特点:一是地理性,也就是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要符合地理科学的本质和特点;二是综合性,也就是要重视知识内容、社会生活的整合;三是层次性,主要包含国家、地方、校本三个层次;四是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应该有适宜的地理课程资源。

最后,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之后,应该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予以整合,如果不能做到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会影响对资源的灵活、合理应用,使开发、获取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失去意义。

二、教学创新,打造别样地理课堂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环节

导入对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和乐趣的导入环节,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某项教学活动和任务的积极性,使得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本文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这一目标探讨生活化导入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借用社会最新动向开启教学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播放视频,口头表述等多种形式,将与之相关的社会动态告知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发现、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川藏铁路”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获取了川藏铁路建成之后,从四川到拉萨的时间将会缩短十几个小时的信息。其次,教师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思考: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蜀道难”,那为什么今日的蜀道不难了呢?以此引导学生对四川地区地形、环境,以及交通建设进行分析。最后,教师通过评价引出主题:同学们的答案还是比较全面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大家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利用地理地图引出教学内容

地图具有简洁性、直观性的特点。如果利用地理地图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地图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发现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现相关地理,并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地图中的有效信息,使教学内容得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例如,进行“人口分布”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2020年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哪个地区的人口最集中?人口密度大于400人的地区有哪些?等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传授学生读图方法。如:通过“这是一张关于什么内容的地图?”启发学生关注地图标题。再如:地图图例、注记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地图的细节信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相关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入新课内容:通过地图大家能够分析出人口分布的特点吗?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口的分布情况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秘这些问题。

3.利用乡土资源实现激趣导入

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关心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资源容易激发学生探索家乡发展和变化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例如,教学“气象与水文灾害”时,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象和水文灾害事件作为新课导入内容。笔者就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事件展开话题讨论:你们有听说过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自然灾害事件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引入新课内容: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此次自然灾害吗?请大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2021年7月“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事件的报道资料进行分析。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科学合理的课堂讲解

虽然传统的课堂讲解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想要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和讲解。为此,本文分析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课堂讲解策略。

1.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传统讲解法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是教师在应用时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也就难以弄懂知识的内涵,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例如,在教学“植被”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植被的价值和作用有深入的认识,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沙漠”展开教学:说起沙漠,大家都会想到什么?或者说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继续引导性提问:那么你能说一说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沙漠恶劣的环境吗?以此引出“植被”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植被的价值和保护植被的措施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植被价值的认识。最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有关植被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绿植保护意识。

2.利用语言情境进行教学

语言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教学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创设有效的地理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 常见地貌类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有关“丹霞地貌”的传说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主动探究。同时,在讲述不同地貌类型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语言和图片,向学生描述不同地貌的特征,以此加深学生对不同地貌的理解。

三、课后延伸,让教学拥有持续性

(一)利用生活化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置课后作业,但是传统一刀切的作业形式,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给教学带来“负影响”。所以,改变传统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设计、布置生活化作业,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例如,观察社区或者路旁的绿化带,分析绿化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再例如,为什么明明只是在绿化区种植了柽柳,而非绿化区也出现了很多柽柳幼苗?生活化作业既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还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地理调查、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针对“水循环”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以3-5人为一个小组分成若干课后实践小组,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各小组成员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观测等方法,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从而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结语

在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时代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是践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学生获得学科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蕴藏的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并通过拓宽、开发生活化课程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做足准备。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和能力,使生活化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