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雨

摘  要: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技能学练的同时发展体能,而不是单纯地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体育课上成单一的训练课、体能课,该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结合所学技能项目特征,积极融入、协同和发展学生专项体能,探索实施专项体能融入技能学练全过程,旨在实现体能和技能的双提升。

关键词:专项体能;体育课;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1-0053-03

我国多地中小学校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课的重视。与此同时,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将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面临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而作为“以体育人”的体育学科,又不能单纯地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体育课上成运动训练课或体能训练课,因此,探讨体育教学中技能与专项体能的协同提升将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必然之路。

一、专项体能的概念和界定

本文所论述的专项体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为完成学练内容中的专项技战术所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服务于项目技术的运动能力,而非走、跑、跳等一般运动能力。专项体能是通过专门性的身体练习,能够更好地发展技术、应用技术、赋能技术的能力,是在一般体能、基础体能基础上,带有技战术特征的专项身体素质能力。当然,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专项体能还未企及和达到竞技体育专项体能的高度和深度,只是青少年学生学练运动技能项目中的专项能力和体力。

二、专项体能的实施意义

(一)更高层级的体育课属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练起来、跑起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并非完全是以简单的跑跑跳跳、游戏和比赛,需要体育教师思考和研究如何通过较大幅度和速度、带有一定项目特征的身体活动与练习,同时使得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专项体能的植入和融合,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点,它很好地撬动了专属资源参与体育课堂的发展空间,从而发挥着更高层级的体育课属性。

(二)深度体育课堂的必然

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要减少以往体育课中学生长时间身体静态下的听讲、观察、口头交流等时间,而是把技能学练与体能发展整合起来同步实施,实现学生的身体活动和所学技能项目相匹配、相协同。同时,发挥技能项目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引领地位,将学生从简单的、一般性的跑、跳、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浅层次的运动兴趣,逐步转向学生专注于技能项目真实情境下的学练乐趣,再到掌握一定运动技能后,在课堂上敢于自信展示过程中形成的专业志趣发展,这必然助推着体育课堂教学向深里走、向实里走。

(三)“专业”教师的专业表现

体育教师作为“专业”教师,曾经拥有过较长时间的运动经历和运动项目的实践过程,并对运动技能项目的教、学法有过专业的学习。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将这种专业性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破除体育课堂上仅仅组织学生做游戏、跑步、分组打比赛等单一的课堂学练形式,进而要组织和实施有结构、有深度、有厚度的体育专业课堂,将学生学练技能和提高专项体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以往部分非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师“你们体育老师还用备课吗”等错误评价和认识,为培养新时代运动健康“达人”赋能。

三、专项体能的作用及价值

(一)提高体育课的运动密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中小学每节体育课的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这是基于学生体育课上身体活动与锻炼视角下提出的硬性指标。然而,为了达到75%的运动密度指标,个别体育课甚至还一度出现了让学生在“前滚翻”练习等待间歇时间“甩胳膊蹬腿”的滑稽形式,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形式。为提高群体运动密度,课堂中通过减少学生静止性等待、无效性模仿的时间,通过缩短原地技术模仿、小幅度练习等时间,除去必要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时间,都让学生始终处于一定负荷的身体练习状态。而正是通过采取这种带有专项的,类似于技能项目的辅助性练习、诱导性练习、强化性练习等手段,则精准对接了学生轮换练习中必要的等待时间。

(二)助力技能项目的精准掌握

基于现阶段开展的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实施专项体能及项目技能的螺旋式互动与融合提升,大大增加了学生长时间体验所学技能项目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多课次处于技能项目化的学练环境,营造了运动技能项目化学练的氛围,助力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正向的项目思考和认知,更加激发了学生项目学练的内生动力,也正是这种连续性的学练环境与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运动技能。

(三)有效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

正是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项运动技能项目的多课次、专项性的学练,将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项目化特点的身体姿态和外在表现,就如经历一段时间的体操项目学练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生形成“挺胸、抬头、收腹、立腰”的好习惯。同时,在长期的专项学练中,学生对项目有着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其建立技能项目学练信心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由技能项目学练的内在动力逐步迁移到外在气质的表现。

(四)减少专项比赛中的运动损伤

从学生多课次的参与来看,正是较为系统的技术学习和专项素质的融合提升,学生对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有着实践性理解,是对项目技术加强理解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专项素质和体力,这势必会在项目应用或比赛中对身体的关键部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青少年时期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专项体能的设计与实施建议

(一)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相结合

在运动技能项目的单一技术学练环节中,实施植入和增加与其相关联的素质性练习,从而起到技术、体能、项目掌握与发展的综合性功效。

案例一:在《跳山羊》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快速顶肩推手和提臀分腿技术,组织轮换等待练习的学生双手分开支撑于地面,两脚并拢与双手形成等腰三角形,进行手支撑地面情况下的蹬地空中分腿提臀再将双腿空中并拢落回原地的练习,要求学生练习中要充分发挥腰腹肌的力量,保持身体的紧张度和控制力,在统一要求下,完成10~15次的连续性练习;还可以通过连续15个波比跳等练习,起到巩固技术和发展专项体能的作用。

案例二: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练习中,当学生原地投篮单项技术动作较为熟练的情况下,即可组织学生在纵跳练习的基础上加上徒手模仿投篮动作,随着学生徒手模仿练习和纵跳练习的动作协调、熟悉和定型,再组织学生进行有球情况下的纵跳+投篮练习。

(二)承担一定负荷的技术性强化练习

针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技能项目,在关键技术的学练中,通过采取次数重复、降低难度、加大幅度、增加速度等方式,让身体在承担一定运动负荷的情况下,强化技术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案例一: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针对助跑与踏跳这一重要技术环节,可采取“上一步起跳+头顶空中标志物+双腿落地”的练习为主,让学生明确练习的技术特点,再向“上三步、上五步”练习逐步过渡,同时要求学生逐步加快上步速度和起跳力度和达到的高度,从而让学生在身体较大负荷的情况下学练关键技术。

案例二:在武术《少年拳》教学中,因为学生在技术动作模仿、位置方向、节奏控制等动作的熟练过程中,身体势必会经历一个较低运动负荷的过程。因此,为确保学生该阶段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同时强化马步、弓步、冲拳、推掌等关键步伐及手型的巩固练习,亦可在技术动作练习过程间隙,在音乐的带领下,师生边练习边齐喊“哈”的方式,植入1分钟的“马步连续冲拳”或“弓步交替推掌”的气势性练习,一来提高了身体运动负荷,二是强化了关键部位和技术的练习,三是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练武术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等。

(三)带有技战术特征的专项体能游戏或比赛

在技能项目练习中,为强化专项技术应用及实战特征,让学生多维度体验技术—形成技能—发展体能—懂得应用的项目化学练空间与环境,通过小游戏、竞争、比赛等形式,来进一步加强专项技、战术和专项体能的综合提升。

案例一:在《篮球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传球的准确性和传球力度,可组织两名学生在间隔5米的情况下,看看哪一组1分钟时间内成功传接球的次数多,这种边练边赛的形式,引导着学生定会尽自己最快速度进行传接球的练习,不但提高了身体肌肉的紧张度,还加大了学生传接球的力度和速度。另外,还可以进阶式组织学生间隔10米,通过1分钟时间内传落地反弹球的成功次数比多,进一步加大练习难度,从而继续提高学生在技术练习过程中的身体运动负荷。

案例二:在《足球脚背正面运球》教学中,为强化学生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提供更为真实的比赛情境,可设计“足球脚背正面运球20米+将球停在原地+30米的快速折返跑+足球脚背正面运球返回”式的组合型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有一定的比赛情境中去体验脚背正面运球,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专项体能素质和水平。

(四)高效利用好10分钟的课课练

关于每堂课10分钟的体能课课练,是学生兴致最高、负荷最大、竞争性最强的时间段。关于在此阶段是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游戏或比赛,还是设计一般性、基础性的体能游戏或比赛,体育教师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笔者认为可以本着“综合性、一致性,少等待”的原则着手实施。

关于综合性,针对运动技能项目的学练提升与实战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都离不开身体躯干、腰背腹等核心位置的肌肉力量及身体控制力,所以无论是球类项目、体操类项目还是田径类项目,均可设计仰卧起坐、两头起、展腹收腹跳、俄罗斯转体、平板支撑和三点俯撑(双腿和单手俯撑或双手和单腿俯撑)等以发展核心力量的素质练习,以提高学生综合性的运动能力。

关于一致性,比如在篮球项目大单元中间及后段课时的体能课课练中,因学生对某项单一技术(如行进间运球)已基本掌握,从应用和实战的角度,则可以设计“行进间运球过障碍物”“行进间运球接力赛”“行进间运球+身体对抗”“行进间运球撕名牌”等与行进间运球内容保持一致的练习方式和比赛,从而实现高强度的身体练习负荷下,达到运球技术练习的实用性和巩固性。

关于少等待,是指在10分钟的体能课课练时间内,避免因多人一组而进入轮换练习,导致出现“一名学生练、多名学生看”的现象。要尽可能安排全体学生同时进入运动状态,中间可以有调整、有间歇,但要基本保证此阶段全体学生的运动参与百分百和运动密度的百分百,切实把这个阶段用足、用好。

(五)体育课组织结构的调整及优化

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而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快课堂组织节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出发,可以尝试将准备部分的专项活动时间和基本部分拆分为专素部分、学练部分和体能课课练等三个部分。专素部分即在简短的开始环节及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即刻进入一般甚至较高强度的专项素质或辅助性练习,让学生在此阶段出现第一次运动心率曲线高位。进入学练部分则是本文重点所述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18分钟左右的学练阶段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运动心率水平,进入课课练部分即为如上所倡导的运动密度百分百,使得学生达到本节课运动心率曲线的最高位。也正因此,才让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至少有30分钟以上时间均能达到学生运动靶心率区间范围,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肺功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最终才不枉每天一节体育课,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责任和使命。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校教育课程。因此,探索学生在具有一定专项性和较大负荷的身体练习中,去学练技术、掌握技能、提升体能将成为一种可能,这将需要体育教师们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