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晓宇 马瑞贤 张梦洁

摘 要: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科技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交流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新常态。当下,国际化合作需求快速上升,对相应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培养既有一定的外语学科知识与语言能力,又具备贸易、旅游等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语言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文章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从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困境、培养模式探索两方面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裴晓宇(1995-),女,河北衡水人,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育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马瑞贤(1982-),女,河北安新人,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育教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宣翻译、跨文化传播;张梦洁(1995-),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育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语言是推动人文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服务是跨语言、跨文化信息转换及旅游、贸易、咨询、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它与传统的翻译不同,是翻译领域所衍生出的新兴服务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跨文化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服务的基础保障。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并储备出色的语言服务人才,以此满足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国际交流及社会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本文将首先分析新文科背景下,我省地方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案例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地方高校对于兼具外语知识与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语言服务有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困境

在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与专业融合(包括人文学科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人文与理工科融合)、专业与新技术融合以及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这三种融合是新文科的基本特征,目标是培养高端研究型、综合型、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因此,新文科更为注重融合、综合、应用,语言服务与传统的语言翻译和转换并不同。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移、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应注重综合、融合与应用的问题。目前的地方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首先,缺乏语言服务类课程的开设,部分地方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单一性。一方面,在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实践等课程,强调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与语言知识的提高。然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复合型人才是国家发展所需,单一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外语学科体系设置方面也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专业化和跨学科性。即使在做到学科交叉学习的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与财经、技术等其他专业知识也无法做到有机融合,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多样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因此,这一现状使相关人才变得稀缺,且出现人才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其次,部分高校忽视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提升。对于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融合型培养,即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基础上,培养其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知识学习的能力、途径和手段。外语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更应具备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积淀人文素养,培养较高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对管理、互联网等社会不同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涉猎。倘若过于关注英语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再次,进行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师资能力需提升,队伍需扩大,软硬件亟待更新升级。在地方高校中,对于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一环。然而,随着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精通语言服务知识的教师数量不够充足,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且真正具备语言服务实践的教师较少。同时,地方高校语言服务实训基地硬件设施落后,软件更新慢,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很难在技术上实现更新与超越,也无法保证技术教学、智慧教学的开展。这显然不利于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

最后,学生进行语言服务实践的机会较少。地方高校对于学生的语言服务相关实践提供的机会较少,缺乏校企共建基地,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当地资源融合得不够充分,信息没有完全共享互通,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自身语言服务的知识与技能。

三、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高校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实用语言服务人才目标,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语言服务人才,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时刻关注市场语言服务需求。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高校进行区域性调研,开设创新针对性课程,将市场动态反映在真实课堂中。同时,着力打造“外语+专业+人文”新课程体系,在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上进行教学改革,将基于语言技能的课程与金融、贸易、信息技术、管理等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如将企业已完成并获得成功的语言服务项目移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为第二教师,确保学生顺利开展项目、实施项目;在教学评价中除了将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课堂产出成果作为依据外,还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与评定,同时反推教学设计与教学大纲,对照进行修改与补充。同时,充分借助网络有效资源,建设语言学习库及语料库,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翻译工具的使用,从而有效解决翻译问题。通过时刻关注需求,适应区域市场发展,制订区域个性化语言服务方案,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与理念,从而使学生既具备扎实丰富的语言知识,又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获得全方位的提升与进步。

(二)以共建基地为抓手,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以政产学一体化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为推动语言服务质量提升、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地方高校在政策基准下,与地方产业、地方企业联手,整合相关学科校企资源,利用当地的信息、技术、科教、人才优势等,进行基地共建、人才输送、专家指导、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从而实现产教融合与合作交流的长期稳定机制,保证地方、高校、企业、人才的互利共赢。同时,校企打造的语言服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实践与提升的机会,学生通过共建基地,了解先进的语言服务理念,接触高精尖现代翻译技术,切实领略语言服务领域发展动态,建立与市场连接互通的纽带,从而在语言服务实践中提升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服务理念意识,加强项目管理、产品营销、对外宣传、装备制造、影视文化等专业方面的能力,保证学生在共建基地中提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素养,提升学生的协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以语言服务为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建设

在创新开拓新一代的语言服务课程体系过程中,地方高校也要确保语言服务理念的彰显,培养以“服务”为初心的高标准语言服务人才。加强语言服务实践,同时适当融入课程思政,推动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职业提升感与满足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语言服务的理念。同时,通过打造校内校外志愿语言服务团体与组织,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语言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

(四)以教师队伍为基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高质量、专业强的教师团队是语言服务课程体系的构造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保证,教学实践的改革成效首先来自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提升,因此,确保教学改革成功,必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队伍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确保课堂的有效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因此构建并打造“双师型”语言服务课堂,既确保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和外语学科专业上有所提升,也能为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方面提供精准指导。地方高校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上一堂课”,丰富课堂模式,优化教学结构。

另外,地方高校还应确保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面对日益更新、迭代发展的语言服务行业,教师需时刻关注新技术、新行业、新需求、新模式、新工具的出现,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以提升认知和水平,主动学习新兴语言工具和技术,紧抓市场动态,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为教师的继续发展提供广阔而优质的学习平台,组织专业讲座培训,举办教研沙龙,邀请企业宣讲,观摩示范课程,促使教师跳出传统型教学模式,时刻掌握发展态势,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与课程教学进行对接,从而为地方所需的语言服务行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同时,地方高校在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高校与企业应进行双方面的资源整合,企业在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现代技术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与高校进行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共赢。

(五)以中外文化为通道,拓展学生人文素养

高质量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除了需掌握“语言+专业知识”的知识、能力素养,同时也应具备贯通中西的人文素养。地方高校应拓展外语通识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史、中外交流史等课程,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了解得更为全面和广泛;开展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涉及外国文学、外刊精读、中西方礼仪文化、艺术类课程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体现人文特色;优化跨文化交际课程,以真实案例体现中西方思维异同,使学生全方位、沉浸式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地方高校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偏重技能训练、师资力量不够、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为此,各地方高校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创新课程改革,促进跨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教学;发挥校企合作模式优势,为培养高质量语言服务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服务精神与理念,保障语言服务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教师的继续教育及再发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地方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及时转变固有思维,不断革新合作方式,从而满足新时代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雄安新区‘十四五建设背景下的河北省语言服务人才创新培养研究”(课题编号:HB22YY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和平,韩林涛.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4):27-33,91.

[2]裴佩,王伟峰.语言服务视角下地方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大学,2021(42):72-74.

[3]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再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人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1):3-11.

[4]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61-69.

[5]吴沐阳.后疫情时代语言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陕西省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2(12):175-177.

[6]陈昕媛.基于语言服务需求的英语专业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89-91.

[7]莫婉妮.基于语言服务视角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3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