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摘 要:一直以来,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获取,是初中数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新课改理念推行以来,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构建初中数学“参与式”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参与式”课堂;实践研究

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习惯依赖教师,完全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学习,而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比较低,限制了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数学课堂中,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一、基于学生经验,鼓励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自己的心得,社会生活的经验也不断增多。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经验来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主动加入到教学活动中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的时候,我向学生询问,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与概率相关的问题,大家是如何解决的。有的学生玩过扔硬币的游戏,硬币两面朝上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玩过抽扑克牌的游戏,抓到每张扑克牌的几率都是 。我以扔硬币为例,使用树状图的方法进行分析,让两名学生共同扔硬币,并将每一次扔硬币的结果进行记录,形成树状图,再对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学生在他们熟知的“扔硬币”事件中,进一步对概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认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二、感受学生差异,渗透因材施教

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层次、数学基础不同,在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的时候,也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应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采用了分层提问的方法,使学生都能够踊跃地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提出了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分析;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我让学生结合本节课中的数学知识,将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应用;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能够自主寻找生活中与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并向更高级别进行挑战,使学生在夯实数学基础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数学知识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转变师生角色,凸显学生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并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习惯。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都过于依赖教师,不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教师应适当转变师生角色,鼓励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人公”,使“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向学生询问:“在之前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哪位同学能够担任小老师的角色,为同学们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呢?”刚开始,学生都非常腼腆,不愿意主动站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愿意进行尝试。我让这名学生对计算题第一题进行了讲解,带领同学们顺利结出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题。在这名学生的榜样下,其他学生也开始踊跃地加入到“小老师”的队伍中,还有的学生不仅能够讲解得非常完善,还补充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结题技巧,使其他学生受益匪浅,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优势。通过转变师生角色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从而使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参与式”教学,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落实。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教书育人的任务放在首位,将自己的单一角色变为多重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倾听者、学习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与程序,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在群体交流中自我发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亮卫.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240.

[2]李文娟.论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的新认识[J].才智,2017(3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