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  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知识迁移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具有严密结构的物理学科中,知识迁移理论更是会发挥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谈一谈知识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知识迁移;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学习迁移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种情境当中的学习影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教师应该明白,学习活动中的迁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除了会产生积极作用的正迁移之外,有时还会有削弱作用的负迁移现象发生。为了使知识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出其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恰当的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流程得到优化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知识体系

在知识迁移理论中,首先强调的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学习产生的影响。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使之后同一领域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会对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说明与归纳,以此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包含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讲,这一节最主要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二)视图转换的方法;(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解题的一般步骤;(四)求合力的多种方法。在了解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蕴含的几种性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使学生对其中所具有的因果、相对、矢量、瞬间、同一和独立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有了较为准确的掌握。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重点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最后,我帮助学生梳理了这一定律通常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这样一种流程,有效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情境创设

从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通常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物理知识。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受到物理知识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背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从中引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教学情境的思考中。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物理知识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准确的知识理解。

如:教学《圆周运动》时,我联系现实生活,利用两段多媒体视频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段视频展示的是游乐场中的摩天轮,另一段视频展示的是工作中的洗衣机内筒。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我引出了圆周运动的概念,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然后,我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类似的运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提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田径场上跑到弯道处的长跑运动员、转动的风车、自行车的前后轮以及大小齿轮的转动等。之后,我结合这些生活情境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对其速度快慢进行描述,那幺圆周运动的速度快慢可以怎样描述呢?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了主动探究的意愿。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对基础的物理概念进行了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知识疑问。由此可见,在知识迁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组织知识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课堂学习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后,教师应及时布置一些实践性的练习任务。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下几种知识实践方式通常是比较有效的:第一,制作物理科技模型。科技模型的制作需要在物理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所以可以使学生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第二,课外物理实验。课外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并使学生产生新的理解。第三,现场参观与实地调查。这种课外实践方式可以使学生对调查对象产生更加感性的认知,并获得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总之,课外知识实践的开展,同样是知识迁移理论中强调的教学手段。

总结来说,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掌握知识迁移理论的应用规律和技巧,并在其指导下实施具体的教学手段,以此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赛华.学习迁移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7,(23):34.

[2]李文林.浅谈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