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华

摘 要:曾经以为教小学数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自己都没弄明白的地方。课前、课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幺,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困惑;反思;比、比例尺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上真正留给学生思考、辩论的时间特别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不愿意深入思考,老师也没有深入去学习、研究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停留在了只要学生会做题、考试能得高分的低级层面上。

老师上课要教会学生做题,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老师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只要你多问一个“为什幺”,再结合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反思教学过程,或许你会有新的想法和收获。比如,我在教学“比”这一章节的时候,上课之前我的主要设想是让学生明白,“比”是两个同类量或非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比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并为后面教学化简比、求比值、按比例分配、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生了很多设想之外的事,甚至有时在课堂上我会忽然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教对了。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接触过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等,一开始上课我直接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说说自己读了课题以后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什幺叫比?比有什幺样的性质?这节课要学的比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有没有联系,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什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它们比什幺,谁和谁比?借助同学们的问题很顺利地进入新课。根据例题5÷4可以写成5:4,都读作5比4,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时候我再问同学们什幺叫比,全班异口同声的回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我再问:你们真的明白什幺叫比了吗?其实当时我是希望有同学问我,既然已经知道是两个数想除了为什幺还叫做两个数的比呢?既然学生不问那就只有我来问他们了。当时学生听了这样一个问题后很惊讶地看着我,没办法我只好让学生反复读课本上“我们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5÷4可以写成5:4或都读作5比4”这句话,想以此让学生明白比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或者说记法,学生连续读了两三遍也没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我只有引导他们从“5÷4可以写成5:4”来发现比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二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个地方我为什幺希望学生将比的定义理解成比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呢,我是想为后面教学按比例分配和比例尺打下基础。使学生明白按比例分配和比例尺中的比都指的是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它们是比的应用,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比这个概念,我又让同学们学习写比,学生在经历了写比的过程后忽然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比的概念是从两个同类量之间比较倍数关系而产生的。不论是同类量还是不同类量的比,总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也需要把两个不同类量作比较,这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量,如路程与时间之比会产生速度这个新的量。讲到这里学生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比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而已。既然比和除法只是写法上不同,那幺比的后项不能为0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讲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归纳:1、比是除法的另外一种写法2、以前学习的比较是两个数之间的差比,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是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在教学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时候也有一个问题困绕着我和学生,由于前面刚刚学过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表示,那幺我们化简比的结果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而比值是一个数它可以用分数、整数或小数来表示,当化简比所结果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把它看成一个分数,这样不就混淆了吗?后来我让学生通过做题来发现化简比的结果是可以写成的形式,但是要按比的读法来读,我们很容易将它读成一个分数,为了与比值区别开来,化简比的结果最好还是写成a:b的形式要好一些。

在学习“比例尺”之前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去理解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然后根据比例尺的定义来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比关系。有了前面比的学习,我以为学生学习比例尺应该会很轻松,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首先学生不能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总是将前面刚刚学习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混为一谈。后来总结了一下应该是同学们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到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实际上就是将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或缩小)了,当图形各边的长度变长时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就大,反之图形的面积就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比例尺是长度比,而不是面积比。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教室地面的测量。动手测量之前大家都知道教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我们要想将它们画在纸上就只有将它们缩小后画下来,我要求大家我用米尺每测量一次他们就在纸上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最后再将图形补充完整,通过动手操作后学生发现教室的长我测量了几次他们在纸上就画了几条1厘米长的线段,再来看教室的宽依然是我测量几次他们就画了几条1厘米长的线段,画在纸上的长方形比教室的地面小多了,他们终于明白了比例尺是长度比而不是面积比的道理,同时还发现他们在纸上画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距离1米,比例尺就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课堂反思:1.首先不能让学生从字面上将比例尺理解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

2.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实际上就是将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或缩小)了,当图形各边的长度变长时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就大,反之图形的面积就小。

3.比例尺是比的应用,它是长度比,而不是面积比。

参考文献:

[1]刘江龙.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青年时代,2016,000(005):100.

[2]罗洪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J].小说月刊,2017,000(022):50.

(四川省通江县正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