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初步了解科学的重要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会对他们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产生深远影响。从立足科学区、巧用生活细节、引入绘本阅读、借助突发生成、开展家园合作这五个方面入手,针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教师恰当、灵活、高效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细致阐述与探讨,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小衔接

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所采用的不同教育形式、不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些许差异。《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提供了幼小衔接方面的具体意见[1]。因此,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应当具备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平稳度过适应期,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节奏,并由此获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好的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深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是幼儿后续需要学习的一门比较重要的科目,对幼儿将来的工作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一、立足科学区,渗透科学教育

幼儿园的科学区是用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的区域,对于渗透与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师要充分重视科学区内的活动开展,在科学区内投放一些简易的实验器材,允许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让幼儿发现器材的特性和相关的规律,积极地展开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在自主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而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2-3]。

例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内为幼儿投放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碗、杯子、盆子等常见的容器,引导与鼓励幼儿敲打这些容器,然后听一听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幼儿们会发现不同材质的容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大小不同的容器发出的声音也会有些微差别。这时,教师再向幼儿渗透声音传播的科学知识,就能够让幼儿容易接受、理解与掌握。又如,教师还可以在科学区内为幼儿投放碗、水、黄豆、卫生纸等不同的物体,引导幼儿先将水倒入碗中,再将黄豆、卫生纸等物体依次放入水中,然后观察这些物体会浮起来还是会沉下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开展物体浮沉的实验,可以帮助幼儿了解物体的形状、密度、体积、质量等特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培养他们认真观察、思考的品质。在科学区内进行趣味的操作、简单的实验,便于幼儿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认知,把握科学规律,有助于将面向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落到实处。再如,教师可以将科学区与建构区这个以幼儿自主玩乐、进行探索和创造为主的区域的活动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放大镜、磁铁、拼图等工具和材料。其中:使用放大镜可以帮助幼儿观察昆虫、植物的结构等,发现其中的细节;利用磁铁及一些金属材料有助于幼儿探索磁力的特性,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金属材料对磁铁的吸引力强弱不同;而开展一些拼图游戏则可以让幼儿了解拼图中不同的形状和图案,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在活动中,幼儿们能够亲自用眼睛观察,用手去触摸,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切实促进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和深度理解。

二、巧用生活细节,实施科学教育

幼儿从早上入园到傍晚离园期间的活动构成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一日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细节,都可以作为渗透科学教育的切入点。采用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反而能让幼儿在无形中对相关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4]。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巧妙把握一日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来面向幼儿实施科学教育。

例如,在某次“趣味轮胎”的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们以轮胎为材料玩得不亦乐乎,还了解了这个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推动轮胎、让轮胎往前滚的过程涉及摩擦力的知识;通过将两个轮胎上下堆放在一起,再将一块较长的木板搭在两个轮胎上方制作出的简易跷跷板,则涉及平衡力的知识。在幼儿享受户外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的过程中,教师寻找合适的契机,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给幼儿听,旨在让幼儿听懂且能理解。

三、引入绘本阅读,融合科学教育

绘本是以图片与少量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向幼儿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一类图书,其特点在于图文并茂、版式布局合理、内容通俗易懂且故事性强,适合幼儿阅读,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借助书中的情节和事件激发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望,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可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5]。对于当前诸多以科学为主题的优质绘本,幼儿园教师可以积极搜集,挑选出符合幼儿认知能力及水平的绘本,带领幼儿阅读,将绘本阅读与科学教育进行融合。

例如,《青蛙会喝热巧克力吗?—动物取暖的秘密》是一本有趣而又生动的科普绘本。书中介绍了不同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取暖的方法,如: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林牛蛙会降低自身的体温,整个冬天它们的身体几乎都是冰冷而坚硬的;生活在南极的帝企鹅会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通过跳移步舞的方式慢慢变换位置,以轮流移动到圆圈中央享受温暖。这本绘本插图美观,文字通俗易懂,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内容,能让幼儿轻松地理解动物的取暖方法。同时,他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懂得要保护动物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又如,《它们是怎幺长出来的?》这本绘本配有多幅插图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能使幼儿轻松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学习如何种植植物、照顾植物并收获它们的果实。可见,依托优质绘本这一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欣赏插图和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使阅读更有意义,使科学教育变得更加有趣。

四、借助突发生成,进行科学教育

突发生成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某种新的现象或事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现象。幼儿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有着各种奇思妙想。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实际的行为容易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需要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突发生成,幼儿园教师无须紧张,而需要沉着、冷静应对,挖掘其中可能蕴藏的教育因素,并将其作为切入点,进行科学教育及引导。

例如,在某次雨后的户外活动中,笔者计划带着幼儿进行篮球操的练习,锻炼与强化幼儿的身体机能,培养其对运动的热爱之情。不过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有名幼儿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只虫子,并告诉笔者:“老师快看,这儿有一只大虫子!”此时,班上很多幼儿的注意力都被这只虫子吸引了,幼儿们一窝蜂地围了过去,热烈地讨论起来。笔者过去一看,发现原来是一只蚯蚓,同时联想到若让幼儿继续进行篮球操的练习,幼儿的注意力可能很难集中,于是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突发生成,将活动内容调整为关于蚯蚓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笔者先告诉幼儿们这是一只蚯蚓,让他们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幺,再鼓励他们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颜色特征、活动方式以及生活习性。在笔者的引导下,幼儿们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活动,还喜欢吃落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向幼儿们详细讲解了蚯蚓对生态的作用,让他们知道蚯蚓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促进植物的生长、维护生态平衡等等。在户外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幼儿在教室里利用橡皮泥创作蚯蚓的造型,或用纸与彩笔画出蚯蚓的样子,促使幼儿在动脑思考、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上述案例中,虽然篮球操练习活动没有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是超出预设的以蚯蚓为主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了解了有关蚯蚓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了幼儿观察和探究的能力,这对幼儿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巧妙运用突发生成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开展家园合作,推进科学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进行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和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园合作通常需要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实践,需要幼儿园告知家长幼儿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开展家园合作,可以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推进面向幼儿的科学教育不仅需要幼儿园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在家里进行的趣味亲子实验。如气球火箭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气球、吸管、饮料瓶、碎纸片等,具体的实验步骤为:先在饮料瓶瓶底打一个小洞,将吸管从小洞中插入,再将里面装有碎纸片且充好气的气球套在瓶口处,并用手紧紧捏住气球的充气口,然后放手,此时,碎纸片会通过吸管喷出来,这模拟了火箭升空的过程。又如,魔法溶液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小碗、饮用水、食用小苏打或发酵粉、醋或柠檬汁、食用色素,具体的实验步骤为:先往小碗中放入少量食用小苏打或发酵粉,加入适量饮用水和食用色素,再加入少量醋或柠檬汁,然后可以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且有气泡产生。这些实验都是简单易行的,所用的材料也是每个家庭常备的。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理解与掌握每一个具体实验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真正产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与积极性,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开阔科学视野,增长见识,有效培养自身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此外,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向家长传授一些实用的家庭科学教育技巧与方法,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抓住机会进行科学教育,如:在散步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观察不同品种的花的结构,观察不同季节周边环境发生的变化,等等;或搜索一些科普类动画的视频片段让孩子观看,并控制好观看的时间,这有利于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更轻松、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师需要让家长明白科学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借助专业的器材、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与现象都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素材。

结语

着眼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幼儿园教师需要秉持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并基于这一理念恰当开展各项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以满足幼儿当下的发展需求,并为他们升入小学、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对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路径进行研究与探讨,以切实提升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助力幼儿科学素养及能力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海蕾,马富成.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119-122.

[2]赵雪梅.生命有光,教育有爱:基于幼儿“别样经验”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包建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4):76-78.

[3]梁洁.安吉游戏视角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22(15):96-98.

[4]张瑾.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研究[J].名师在线,2019(7):41-42.

[5]孙延永,宋雨,周盼盼.依托主题绘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9):63-69.

作者简介:俞方(1975—),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