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云,李艳伟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设学科方向明确、结构合理、分工协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目前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优化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以邵阳学院普爱医学院为对象,设计并完成了以下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邵阳学院普爱医学院全体教职工为对象开展调研,采用《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调研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84 份,回收有效问卷7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5%。

年龄基本情况:调研对象年龄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36―45 岁为主要人群,占全部研究对象的40.79%;其次,35 岁及以下占34.21%;再次,为46―55 岁人群,占比22.37%;最后,56 岁及以上占比最小,为2.63%。

岗位类别基本情况:本次调研中,各个岗位对象均有涉及。其中,以专职老师为主要人群,占比为50%;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占比18.42%;再次,实验员占比为14.47%;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占比为10.53%;最后,中层干部占比为6.58%。

学历层次基本情况:本次调研中,各个学历层次均有涉及。其中,最高学历为硕士的最多,占比为46.05%;其次为本科,占比为36.84%;最高学历为博士及以上占比为17.11%。

职称基本情况:本次调研中,各个职称的人均有涉及。其中,最多为副高级和中级,占比均为35.53%;其次为初级,占比为10.53%;正高级和无职称占比最低,占比均为9.21%。

2 调查结果

2.1 研究方向

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方向,设置“您的研究方向是什幺?”“您的研究方向所属的学科门类是?”二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院科研人员研究方向总体来说较为分散,分布在神经、肿瘤、解剖、分子生物、免疫、心血管等各个方向。研究方向所属学科门类主要为医学,但研究方向比较分散。

2.2 学生团队

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是否有学生团队,设计“您是否有学生团队?”“您的学生团队有多少人?”“学生团队对您科研的帮助程度?”三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学生团队的教师仅为11 人,占比14.47%,大多数教师无学生团队。其中,学生团队人员组成主要为本科生,仅1 位教师有1 名研究生为学生团队成员。本科生团队人数最多达到10 人,其余为1―6 人不等。7 位教师认为学生团队对科研的帮助程度达到3 级(帮助程度共分为1―5 级),占比63.64%,1 位教师认为学生团队对科研的帮助程度达到4 级,占比9.09%,3 位教师认为学生团队对科研的帮助程度达到5 级,占比27.27%。

2.3 加入科研团队的意向

为了解研究对象是否有意愿加入科研团队,并且是否有意愿联合学校附属医院相关科研人员开展研究,设置“您是否愿意加入科研团队”“您是否有意愿与附属医院科研人员联合组建科研团队?”二个问题。调查显示,64 位教师愿意加入科研团队,占比84.21%,12 位教师不愿意加入科研团队,占比15.79%。57 位教师有意愿与附属医院科研人员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占比75%,19 位教师没有与附属医院科研人员联合组建科研团队的意愿。

2.4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

为了解研究对象目前的科研团队现状,设计“您是否已加入科研团队?”“您暂未加入科研团队的原因是?”“您所在团队依托的平台是?”“您所在团队成员的人数?”“您有多少工作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根据上题,您认为现有工作精力的分配是否合理?”六个问题。调查显示,仅有6 位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占比7.89%,70 位教师未加入科研团队,占比92.1%。对于未加入科研团队的原因,11.94%的教师认为是研究方向分散,25.37%的教师认为没有合作基础,16.42%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紧张,5.97%的教师认为没有能胜任的团队负责人,40.3%的教师认为是其他原因,包括暂时未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没有经费、没人组队、新教师,不熟悉等原因。仅一位教师的科研团队依托平台为省级,其他5 名教师依托平台均为校级。所在团队成员人数为5―10 人不等;关于有多少工作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可选范围为0―100 分,平均值为38.89 分;根据上题,7 位教师认为对科研投入的精力需要增加,占比77.78%,2 位教师认为可以维持现状,占比22.22%。

2.5 对科研团队建设现状的评价

为了解研究对象对学院目前科研团队组建情况的评价,设计“您所在学院、机构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是?”“您对学院目前团队的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方向的总体评价是?”“请评价现有科研团队各项协作机制的效果”三个问题。调查显示,对于所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的方式,32.89%的教师认为是自主组建,11.84%的教师认为是学院组建,11.84%的教师表明暂未组建,43.42%的教师表示不太清楚;对于目前学院团队的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方向的总体评价,6.58%的教师不满意,73.68%的教师一般满意,19.74%的教师非常满意;对于现有科研团队各项协作机制的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一般及满意两个程度。

3 讨论

3.1 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现状

3.1.1 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分散

研究方向分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方向涉及的领域广泛,涵盖了神经、肿瘤、解剖、分子生物、免疫、心血管等多个方向。这种分散的研究方向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和科研成果的碎片化,难以形成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3.1.2 缺乏学院层面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科研人员还处于个体状态,缺乏集体协作的机会和平台,缺乏学院层面的支持,无法形成科研团队的合力和协同效应。此外,对于新引进的博士人才来说,学院缺乏为他们提供良好科研环境的举措,也限制了他们的科研发展。

3.1.3 缺乏优秀的团队管理者

地方性医学院校的科研团队缺乏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作为支撑,凝聚力不足,协同创新意识薄弱。调查结果显示,有限的科研团队主要由本科生组成,研究团队的人员结构相对单一。缺乏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导致团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够明确,协同创新的能力不足。

3.1.4 学生团队参与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学生团队的科研人员很少,并且学生团队对科研的帮助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团队对科研的帮助程度为3 级及以上。这表明学生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学院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3.1.5 教学任务繁重

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人员往往存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教学任务过重也导致科研人员对科研的投入精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潜力。

3.2 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的对策

3.2.1 优化研究方向布局

学院应制订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首先,学院应对现有的研究方向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学科,避免研究方向分散。同时,学院可以与附属医院建立联合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具有医学实践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学院和附属医院可以共享实验设备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2 加强学院层面的支持

完善校院二级管理,理顺流程,落实监管,充分加强学院层面的支持。二级学院应拥有科研团队人员考核、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直接管理权,依托高校履行对科研团队的统筹管理、定期监督等职能[1]。同时,学院应该提供科研申报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教师了解科研项目的申报流程、要求和评审标准,提供模板和范例,并对申报书进行审核。

3.2.3 培养优秀的团队管理者

学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培养团队管理者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同时,学院不应对团队带头人过度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应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使团队按照学术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提高团队管理的水平和效果[2]。此外,学院还可以鼓励科研团队管理者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其他院校的科研团队管理者进行经验分享和学习,不断拓宽思路和视野,提高团队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3.2.4 加强团队凝聚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学院应大力倡导科研团队的互助合作精神,积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3]。学院可以建立定期的团队会议制度,让团队成员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成果和困难。同时,学院还可以鼓励团队成员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和实施。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3.2.5 支持学生科研团队的发展

学院可以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将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指定为学生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学院还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如实验室设备、实验材料、文献检索工具等,以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学院可以组织开展科研培训和讲座,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学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科研经费和奖励,鼓励他们在科研项目中取得优秀的成果。

3.2.6 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学院应根据教师的科研任务和教学负担,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可以通过实行教学科研分别考核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和空间[4]。通过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学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和空间,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也将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4 结语

本研究为地方性医学院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通过优化研究方向布局、加强学院层面的支持、培养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加强团队凝聚力和协同创新意识、支持学生科研团队的发展以及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等措施,地方性医学院校可以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提升地方性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