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慧平 钟晔

摘要:隐性教育以全面渗透、灵活多变、持久长效的特点和优点,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与显性教育共同构筑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当前,隐性教育理念未得到完全落实、隐性资源开发不充分、隐性教育机制待完善等突出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隐性教育育人功效发挥和“隐性+显性”育人格局的打造。高职院校应对症下药,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机制入手,充分挖掘、释放隐性教育的思政教育功效,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格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53-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专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模式初探”(SZZX16048)研究成果之一;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惟”辅导员工作室(JXYZZX-21-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职院校深入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发挥隐性教育的辐射、渗透、带动、优化作用,以“隐性+显性”兼容并蓄的教育格局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压舱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路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路径,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是相对相生、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教育模式[1]。所谓“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是遵循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课堂讲授按部就班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得出既定教育结果的一种常规性教育模式。与之相对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则避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式的说教和灌输,而通常借助情景、环境等因素,挖掘校内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中的可用于思政教育的要素,通过渗透、迂回、浸润的方式[2],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理论、知识形成认知,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效果更有效、更持久。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的潜隐性

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为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通常会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融入教育目标,不像显性教育的教育目标那样外露,从而以不被人注意的方式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与生活中[3]。活动的目标通常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其融入班级活动、校风校训、校园生活甚至专业课教学中。这样,学生学习时虽未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的,却时时能感受到教师的引导、浸润,在无形之中切身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理念、理论、知识,进而产生认同感,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

2.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教育目标的潜隐性决定了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在开展中不能采用常规的说教式、照本宣科式教育方式,而应该本着“教育于无形”的理念,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渗透式、浸润式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见踪迹,又如影随形”,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感受到思想政治对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正确“三观”,将自我理想和个人发展主动融入社会理想、国家民族发展大局中。

3.教育载体的灵活性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受束缚、更加多元,因此在教育载体、媒介的选择方面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选取与现有思政教育资源相匹配的载体,如文艺体育活动、主题沙龙、社会实践甚至专业课程等。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活泼、自在放松的状态下深刻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思政知识的获取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论的认知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通过隐性教育的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在经过学生理解、领悟之后,就会被学生逐渐内化,并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受益终身,而这与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高度契合。与常规课堂教学相比,隐性教育主要是在日常见闻、行为、活动中融入特定的思政教育内容,实现理论学习与日常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相关内容,而且教育效果持续时间更长。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现状与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各项政策的出台,隐性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已成为与显性教育并驾齐驱的重要教育方式,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教育理念、资源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效果与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隐性教育理念未得到完全落实

关于隐性思政教育,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各地也都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纷纷制定各项更为细致、具体的落实政策。可以说,隐性思政教育在制度层面已形成了完备的顶层设计。制度出台后关键要落到实处,这就需要院校各部门及相关社会组织制定促进政策落实落细的措施,每一名教师都要树立“大思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4],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政教育。但受业务工作压力大、考核追责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在落实层面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部分教师并未真正将落实隐性思政教育作为分内职责,导致隐性思政教育质效不佳。

2.隐性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离不开特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蕴含在校园文化、社会生活、网络甚至专业课程中。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已习惯了由思政课教师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式、说教式教育,忽略对隐藏在其他领域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隐性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隐性思政教育没有素材可用。这样一来,思政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一些教师就会放弃对学生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想法,使得隐性思政教育可有可无。

3.隐性教育机制仍需健全完善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体制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导致隐性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在落实层面大打折扣。比如,隐性教育的开展需要依托各类载体,但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导致隐性教育资源开发、方式创新、师资引入等都受限,教育成效难以保障。再如,隐性教育评价不能像常规性新型教育那样,完全采用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因为隐性教育见效慢、效果持续时间长。目前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在对隐性教育成效进行评价时仍沿袭显性教育的评价模式,客观性、公正性欠缺,无法完全体现隐性教育成效。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实现途径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可谓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二者发挥合力,能够达到“1+1>2”的教育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应着力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深刻践行三全育人、大思政、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水平[5]。

1.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政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思政教师对隐性思政教育的理念认知存在误解、偏差,没能理解隐性思政教育的开展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并没有有效落实隐性思政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所有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政教育理念。为实现隐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政教育理念方面要突出两点———隐蔽性和全方位。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突出生活化,避免课堂化、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在对现实生活、学生身心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实践,并注重与现实无缝衔接、无痕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喜,借助生活场景中任何一个可以开展浸润式教育的机会,与学生开展富有生活气、接地气的对话式、交流式、互动式教学[6],在拉近彼此距离中达到思政教育目的,让学生内在思想与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接受新生事物较快,对事物有独到见解,但也存在“三观”尚未完善定性、思维有时片面幼稚的特点。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本着“了解其真实需求、尊重其个体差异、把握其思想动态”的原则,选用合适的隐性思政教育内容、载体、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期待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与显性教育形成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全面成长的合力。

2.充分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离不开丰富、恰当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充分统筹和利用好校内、社会、家庭及网络等多方资源,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保障思政教育高质、高效开展。

其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一方面,要挖掘高尚师德师魂。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本身就是高尚品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因此挖掘教师本身所拥有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等,非常有必要,可以将它们作为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求学向上的积极性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打造良好校园环境。这里的校园环境不仅指校园物质环境,更包括校内文化氛围及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教师开展隐性思政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文化资源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如教材中的红色事迹、先进英模、典范人物等,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这既有助于实现教材抽象理论的落地、彰显自身教育特色,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为学生亲身实践提供范例,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二,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实践,即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在日常实践中自觉践行所学所思所得。社会性实践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挖掘和运用可以极大丰富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及手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担当。还可以与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结对,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健身广场等地开展各种宣传宣讲活动[7],让学生在体察民生、体悟民情中受到教育、接受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产生求学向上、回报社会的积极性。

其三,要注重用好家庭资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反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也会体现出家长的素养,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家庭资源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注重挖掘家庭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教师要走进学生家庭生活,及时关注其思想动态,借助微信、微博、QQ等通讯手段,定期就学生成长现状、发展中遇到的迷茫和问题等进行沟通,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线上沙龙,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引导他们自觉规范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定期向学校反馈等,以家校共育形成隐性思政教育合力。

其四,要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现阶段,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其对学生的感染力,使学生主观上愿意接受这一教育形式,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8]。高职院校可以在对网络中各种资源进行甄别、选取、整合的基础上,挖掘其中可以为隐性思政教育所用的各类资源,为教育活动的开展积累最新的、有益的素材。例如,网络中有很多采用动漫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解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形式灵活、风格多变,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9],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喜好,教师可以整理一些优质资源,并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进行传播。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拍摄、制作一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在网络上传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价值认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健全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隐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投入、坚持开展,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其作用发挥到位。一方面,要健全投入机制。高职院校要围绕隐性思政教育特点设置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如用于教师对隐性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等,从而提升教师开展隐性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力。此外,还要加大隐性教育的物质载体建设力度,如配套设施、基础设备、活动场地等,使各项活动都能得到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使隐性思政教育常态化。为增强教师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在奖励、考核、评价等制度建设方面予以加强。例如,可以对平时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在年终考核时,不但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尤其要注重评价学生接受隐性思政教育之后的现实表现情况,以引导更多教师重视和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另外,针对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要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式,需更注重长期性、持久性,避免因短期未见成效而“推倒重建”,从而增强隐性思政教育工作的持久性、接续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隐性思政教育具有载体灵活、效果持久、内容多样等特点和优点,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二者共同构建起了健全、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格局。未来高职院校还需要在树立科学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健全完善隐性思政教育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高效开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修温馨,周军.新时代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02):76-79+91.

[2]赵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例[J].高教学刊, 2023,9(08):160-163.

[3]侯钰婧,刘宇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解构与开发方略[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1):105-110.

[4]吴素娟.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13-15.

[5]郑心语.基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同的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69(06):51-54.

[6]张太宇,王燕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6):37-40.

[7]方颖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路径探索———以微信“小打卡”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02):56-59.

[8]景佥,杨青.融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影响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19(04):109-112.

[9]王文娟.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5):68-71.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ing Huiping, Zhong Ye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Shangrao 334000, China)

Abstract: Implicit education,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penetration, flexibility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key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gether with explicit education, constructs a complete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ently, prominent issues such as incomplete implementa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concepts,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implicit resources, and incomplete mechanisms for implicit education have affec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icit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implicit+explicit" education patter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tarting with educational concepts, resources, and mechanisms, fully tap into and unleash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students growth and success.

Key words: implicit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pplic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