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秀

教研论坛

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特色及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以德国巴符州英语课程为例

张金秀

本文介绍了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概况,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特色,即能力导向的英语课程定位、优质师资以及教材整体设计,并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点建议。

德国;英语教育;课程改革

2015年初,笔者有幸获得前往德国巴符州学习三周的机会。在这三周的时间里,通过聆听教育专家讲座、观摩德国中小学课堂、与校长教师座谈交流,笔者对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现总结一二,希冀为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一、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概况

整体而言,德国人对英语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德国掀起保卫德语运动,保守党投票决定,将“德国的官方语言是德语”这句话写入德国宪法。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4%的德国人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英语。直接体现是在德国的大街小巷,包括首都柏林,很少看到英文标牌。但另一方面,调研显示有70%的德国人会说英语。可以看出,德国人一方面不愿意让自己的文化受到英语的侵袭,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未忽视对国民英语素养的培养。可以说,在缺乏外部有利语言环境的形势下,德国人的英语学习都是靠学校教育进行的。

德国的教育体系是在联邦课程标准指导的前提下,由各州自主安排。在巴符州,和我国一样,英语在中小学也是一门核心课程。就小学而言,德国的小学是四年制,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法语,其中开设英语的学校居多。每周四个课时。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是语言习得能力的发展。背后的理念是遵循孩子的母语学习过程。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多是活动式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整体学习,带有一些游戏和跨学科的特点。

到了中学,巴符州提倡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但不管在哪类学校,每周的英语课时基本也都是4~5课时。

笔者在巴符州一所实科中学观摩了一节5年级的英语课,在一所文理高级中学观摩了一节12年级的英语课。直观感觉德国的英语教学法和中国所提倡的主流教学法是一致的,即交际法和合作学习。这两节课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课堂,5年级的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提出关于中国的问题,而我们则深入到各组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与学生交流;12年级的课堂上,教师则组织学生分组就“globalization”这个话题进行任务式描述和讨论。两节课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文化,教师只起适度的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之间可以充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互动。

从以上基本信息可以看到,中德两国英语课程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课时相当,教学法相似,也同时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这代表了英语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但同时,中国和德国的外语学习结果却相差很大。英孚教育2014年发布的全球成年人英语熟练度指标显示,在受调查的63个国家中,德国名列第10,处于高级水平国家,而中国名列第37位,处于低水平国家。这与我国英语教育起步较晚有关系,但同时也与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特色密切相关。德国人高水平的英语熟练度受益于其能力导向的英语课程定位、优质师资、高水平教材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二、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特色

(一)能力导向的英语课程定位,确定了学生学习重点和整体规划

和大多数欧盟国家一样,德国的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来自于欧洲语言政策和活动委员会。2001年,由来自41个欧盟成员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在10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Council of Europe 2001),这一框架为欧盟国家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规划性工具,为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制订、教材编写、测试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框架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出发,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分为A、B、C三个水平层次,每个层次又细分为两个阶段,最终形成从基础水平(A1,A2)到独立水平(B1,B2),再到熟练水平(C1,C2)的语言运用水平发展连续体。

在CEF框架的指导下,德国巴符州对不同学校在关键年级的英语能力水平做了界定,如表1所示:

同时,巴符州2004年版本的英语课程也对中小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能力做了进一步解析,如表2所示:

从上述信息中可以看到,德国中小学英语课程以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在学会英语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什幺事情。在课程的整体规划下,中小学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小学重在语言习得、强调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和跨学科性;中学5~9年级涉及语法教学,10年级复习主要的语法项目,11、12年级纯粹以话题为主,发展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对学生语用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的重视在州一级的测试中也得到体现。在巴符州,学生在10年级时要接受一项名为EUROKOM的口语水平测试,包括三个部分:听力理解、交际/情境任务以及话题陈述。而到了11、12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参加GFS测试,内容包括项目式陈述、一篇作文以及短剧表演。

(二)优质师资,保证了课程的执行力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即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课程的实施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德国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非常重视教师培养。特别是当德国于2000年参加国际PISA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后,便开始反思教育的源头,即师资的培养。近十年来,德国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举措确保优质师资:

1.清晰的教师能力理论建构,为师资培养确定方向

德国在2004年出台了教师教育标准,从教学、教育、评价和创新四大领域提出11项能力,旨在通过师资的职业水平来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同时,德国开发了行动导向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一能力结构适合于各种职业,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教师的,但从职业角度厘清了一个专业人士所需要具备的能力。见图1:

从这个能力结构可以看出,德国不仅仅重视专业人士的专业能力,还十分重视自我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其他能力要素,体现了对专业人员如何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全面性能力要求。这些能力对教育工作者尤其重要。在德国教师资格考取的过程中,被淘汰的教师往往是自我能力比较欠缺的。这一能力结构就成为教师教育课程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及教师资格认证测试中的重要内容。

2.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保证了最合适的人才进入教师职业

与我国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即进入学校任职不同,德国十分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设计了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在德国,要想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的学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第一阶段:高校高等教育。学生高中毕业通过高级高中毕业考试(类似高考)后,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一般师范学校4年,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5年。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只能在小学和实科中学任教。要想在文理中学任教,必须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必须选择两门学科专业进行学习,可以是不相干的学科,也可以是内容联系紧密的学科。具体学科学生可自主选择。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有10~12周到学校实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具体的工作场景,以判断自己的职业选择是否正确,避免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过于理想化的设想和判断。通过大学各科考试和毕业论文后,学生获得文科硕士学位。要想在职业学校当老师,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有42周的企业实践学习。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学生还必须在国家教师培训学院参加为期18个月的见习教师学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在18个月的见习期内,实习教师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教师培训学院学习,而大部分时间则是在实习学校实习,如一星期2天在教师进修学院,那幺就有3天是在实习学校实习,并能拿到一份实习工资。在教师进修学院的学习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但与大学所学的理论性课程不同,教师进修学院的课程更偏重实践,旨在帮助学生转化和理解性运用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如学生在大学学习了关于人大脑记忆力的理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怎样选择在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进行教学;第二类课程是学校法规法律课程;第三类课程是专业教学法课程,即怎样以最好的方法把知识教给学生。学习内容有教学用具的使用、课堂环境布置、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等。教师进修学校还根据学生兴趣开设有一些附加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选择。

见习教师在实习学校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1~6月的观摩阶段,9~12月的独立上课阶段以及1~6月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阶段。

在1~6月第一个阶段,实习教师每周有在指导教师陪同下听6~8课时的课。培训师(两位不同专业的培训师)也和实习教师一起去听课,从专业教学法角度进行评课,对实习教师进行教学指导。6个月后,学生要经历考试,由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师对其进行考核,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专业培训师对实习教师是否适合做教师的鉴定,主要是评判实习教师能否胜任课堂教学。除了培训师的鉴定外,实习学校校长也要对实习教师做出评价。若实习教师通过三方的评价,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实习了。若未通过,实习期则会被延长,再进行一次第一阶段的实习。若还未通过,就被认为缺乏成为教师的资质,需要重新考虑职业选择。

9~12月的实习是第二个阶段,实习教师可以独立上课,每周上10~12课时的课。有一位专业培训师提供教学指导。独立上课后,有教师考试委员会这样的独立机构每三个月听三节他的课,且会提前告知,让教师做准备。听课后教师考试委员会给出成绩。

第二年的1~6月是实习的第三阶段,实习教师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见表3)。

从1月底考到6月份,考试的同时实习教师依然在实习学校上课。

需要强调的是,德国教师认证考试非常强调口语表述能力,而不是写试卷的能力或者死记硬背的能力。评分系统如下:五分制打分,然后乘以相应的权重,加起来总分除以13,分越低学生越优秀。5分是最差的,1分是最好的。1~4分算通过,5分以上则拿不到国家教师资格证书。

据德国教授介绍,把大学教育和实习期间的淘汰率联系起来看,大概30%~40%的教师资格申请者会在整个过程中被淘汰。可以看出,德国通过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选择最合适的人群、最优秀的申请者从事教师行业,从而保证了课程的执行和实施水平。

(三)英语教材的整体设计,为教与学提供了高质量素材

与我们印象中西方国家没有教材不同,德国巴符州中小学英语课程有教材,且有自己的编写体系。以K lett出版社出版的Greenline(10、11年级)教材为例。在德国,10年级是类似初中的最高年级,11年级是高中第一个年级。因为德国学校在10年级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中为大学学习做准备,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中等学校进行职业预备学习。因此,10年级是基础达标级,而11年级是拓展提高级。

以10年级为例,10年级的教材编排如下:

整本教材有4个话题,分别是Growing up,Multi-ethnic Britain,The Blue Planet以及 Make a difference。

以第一个单元Grow ing up为例,单元内容的编排如表4所示:

从这个体例可以看出,首先,德国英语教材完全是以话题为主线,没有单元、课这样的划分,且话题紧贴学生生活,如成长,社会、环境等。一本教材话题并不多,但每个话题下的内容十分丰富,且以多种形式呈现,如社会学研究图表,小说选段、电影、歌曲、网站等,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同时,听说读写各项技能被融入到话题学习中,在提供语言示范的同时,设计了内容形式丰富的语言练习,让学生操练和运用各项技能,达到巩固和内化的目的。其次,教材将各项技能又进行了细化和侧重,如本话题的阅读技能重在“叙述技巧”,但在第一篇阅读文章中强调视角、原型以及对描写环境的词汇,第二篇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幽默以及悬念制造,而第三篇文章则强调转折点和象征手段的使用。使得学习者系统地了解了叙述技巧的各项微技能,对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所裨益。再次,从文章选材来看,德国英语教材用的几乎都是英语原版文章,很少出现像中国某出版社教材中生硬拼凑的文章,保证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地道和向经典学习的高起点。一言以蔽之,德国英语教材真正实现了将英语作为语文类课程的教材内容编写原则。最后,德国英语教材也十分强调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每个话题后,都有一个综合性模拟测试,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标准化测试上的能力。

(四)低控制、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文化

在笔者观摩的三节英语课上,都呈现了教师低控制、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文化。教师主要充当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发布活动指令,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活动,并在各组间巡视、提供指导。学生主要通过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对话来操练和运用语言。如笔者观摩的11年级的一节90分钟的英语口语课(德国中学英语都是两节课连排)上,教师给学生提供A、B两张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后,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组织了四个教学活动,即学生个人准备—两人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四人小组评价反馈。这样,保证了学生个体有充分的课堂参与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三、对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启发

2014年以来,我国对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有着诸多争议和不同观点,从课程定位到考试评价都有变动趋势。反观德国英语教育,虽然身处欧洲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但并未因此让英语课程流为随意,而是对课程精准定位、认真实施,为我们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方面。

(一)坚定我国英语课程的性质定位,避免盲目削弱

尽管德国人对英语怀有一定的警惕性,但并未影响英语课程在其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位置。英语和德语、数学一样,被列为学校核心课程和升学必考课程。可见,德国人对于英语在国际化社会中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德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课程标准并未提及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课程性质定位,但从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可以看出,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具有双重作用。因此,我国的英语教育还任重道远,需要至少保持目前的课程标准,而不是盲目削弱。

(二)从英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提升英语课程整体水平

我国已经认识到师资水平对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在各个层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可以效仿德国,从教师资格入口抓起,改革教师培养模式,通过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准入资质。

(三)坚持课程的语用导向、对话文化

语言运用是德国英语课程的关键导向,也是我国英语课程改革深化的导向。在这方面,我们要学习德国,改革英语考试评价,不仅仅是形式改革,如一年两考,更重要的是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将口语能力尽早纳入到考试体系中,开发适宜的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项目和内容。同时,对话式课堂文化也是我国英语课程追求的课堂文化,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将语言活学活用,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引用文献

Councilof Europe.2001.Commo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 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gers,Marion.2005.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Baden-Wurttemburg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P].Presentation at Sixth Isreali-German Symposium.

作者信息:100044,北京教育学院外语系

zhangjx@bji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