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成

引言

笔者通过对2012版英语go for it新教材七年级下册Section B的2b阅读文本重新思考,并以一些教学活动设计作为实例,来说明如何多角度解读文本。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过于关注教学活动设计本身,为了追求形式新颖、多样化,想方设法创设新的读后活动或者改编活动,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导致阅读活动设计达不到真正所要实现的效果。由于笔者缺乏对文本的解读,以致随意制订教学目标,没有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要求的五个方面来进行全面思考,忽略了阅读策略的渗透,总是关注读后如何拓展拔高,忽视了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同时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往往局限于阅读活动的形式,忽视了对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阅读前不擅利用辅助信息;阅读中忽略还原语篇结构;阅读后疏于揣摩作者意图。

二、文本解读的意义

在一堂阅读课中,文本解读的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之后才是学生的文本解读。一节好的阅读课必须关注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有什幺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幺样的教学设计(葛炳芳、汤沛 2015)。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最终的阅读效果。

三、文本解读的内容和实例

教师在对阅读材料进行文本解读时,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要对教学目标有全面的把握,也要对培养阅读策略有特别的意识;要利用文本以外的辅助信息,也要细致琢磨文本细节;要看到文本的表面结构,也要深入感受文本背后的文化情感。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阅读策略、辅助信息、语篇结构和作者意图。其中辅助信息、语篇结构和作者意图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既是教师文本解读的内容,也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

(一)解读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学的一般目的或总目标,它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宗兆宏2013)。教师在上每堂课之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下课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更包含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意识变化。《课标》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对这五个方面有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以七下Unit 6为例,本单元阅读文章讲述了在端午节那一天,中国留学生Zhu Hui的中国家庭和他在美国的寄宿家庭各自的活动。在语言知识方面,学生要掌握单词表中黑体生词和词组的使用,另一部分生词则只需识读。在语言技能方面,通过文章的阅读,学生首先要能够使用本单元的主要语法结构——现在进行时态来描述人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使用各种阅读策略,包括预测、略读、跳读、猜测词义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在情感目标方面,文化意识是重头戏。作为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而在美国,与中国热烈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天对于美国人来说“is like any other night”,平淡无奇,从中体现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另一个文化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存在的时差现象。情感上,一个孤身在外求学的留学生,在端午节当天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渴望吃到妈妈拿手的美食。我们深刻体会到Zhu Hui的思乡之情,印证了那一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无独有偶,在英语中也有这样一句:“East,west,home is the best.”它们都表达了家的独一无二、无可取代。

(二)解读阅读策略,培养阅读技巧

《课标》对阅读技能的五级要求中明确指出:“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教育部 2012)。”阅读策略的培养,从长远角度看,远比阅读一册书里仅有的12篇文章更有意义。阅读是无止境的,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用。《课标》附录8“技能教学参考建议”中,对阅读的技能教学明确罗列了阅读的11项基本技能——略读、跳读、预测、理解大意、猜测词义、推断、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教育部 2012)。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渗透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以便从平时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预测以思文本内容

阅读是阅读者和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是读者积极主动地在其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文章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建构的复杂过程。预测技能的培养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文本和阅读者的互动过程(蒋海燕 2014)。预测,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文本之前猜测文本内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借助文本周边的辅助信息,如,文章标题和插图,帮助学生进行文本预测。

2.略读以求文章大意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方式,学生不需要阅读全文,只要在段首或段尾等关键位置进行跳跃式阅读。略读主要用于获取文章大意,寻找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帮助学生快速又准确地了解文本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开始阶段训练学生略读寻找主题句的能力。例如,Unit 5的阅读材料是一篇泰国学生呼吁拯救大象的网络帖子。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开头点明主题:“we want to save the elephants”,如此突出的主题句,让学生很快能为文章挑选一个标题——Let’s Save the Elephants.接下来每一段段首都有一个中心句,所以在完成整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去正确的段落寻找所需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跳读以查特定信息

跳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不同于略读的是,它的目的在于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跳读的位置不固定,要找的信息不再集中于段首或段尾,学生需要迅速浏览全文,准确地抓住所需信息。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提问、连线或者填表等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跳读查找信息的能力,且这种阅读技巧并不局限于某些文章,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思考,每一堂阅读课都该有高效生动的跳读环节。

4.猜测以明词汇含义

中考的阅读理解试题中允许出现生词,因此猜测词义是学生应试必不可少的技能。教师设计猜测词义环节,既是多样化呈现词汇,又是训练学生技能,一举两得。当然,猜测词义并非凭空臆测,要基于本文信息,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条件,设计不同的形式,如,通过上下文、构词法、正反义词和英文释义等。

(三)解读辅助信息,预测篇章大意

教材在呈现阅读文本的同时,还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辅助信息,如,标题和插图。好的标题常被比作文章的“眼睛”,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提炼,统领全文,关联着全文脉络(张萍 2014)。图片可以把抽象的语言用直观具体的形象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丁佳燕 2013)。学生可以通过标题和插图对文本进行预测,这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预测开始,教师在接下来的三方面对文本的解读决定了学生文本解读的方向,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对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就要首先从利用好插图和标题开始。

1.利用插图推测篇章内容

Unit 7的两张明信片没有标题,但是配有非常适合预测的插图。在进入阅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了细致描述:How’s the weather?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学生兴致勃勃地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两幅图片,紧接着教师提出预测问题:What season is it?And what special vacation are they having?学生马上能够反应过来,这是两篇讲述暑假生活的文章。

2.利用标题预测篇章大意

Unit 3阅读文章的标题为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同时教材配了一幅两名学生背着书包过索道的图片,索道下面湍急的河水能够引发学生无限的猜想,教师便可因势利导抛出几个问题:How do they get to school?Why do they get to school like this?Are they afraid?预测环节并不注重预测的准确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安排一个读前预测环节,既能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些文本内容,为之后的阅读做好铺垫,又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3.解读语篇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阅读文章的结构还原,在阅读课的活动设计中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还原了语篇结构,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整体的全面的了解,既能对所学文本全面掌握,也能促进读后写作。阅读文章要读得细致透彻,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框架结构的梳理,只有强调语篇的结构性,超越句子层面的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张月琴 2014)。梳理文本结构时,教师时常会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比起纯文本形式,图形让文本的框架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1)表格重现文本结构

Unit 8的三个街区介绍,笔者把三段文字合成了一张表格(见表1):

表1

简单的表格就能把文本中所有信息整理清楚。教师必须对文本细致地分析和思考,才能设计出适宜的表格。本单元描述neighborhood的三段文字,正好是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展开的,回答出这四个问题,文本的框架就显现了。填写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解读文本的过程。学生的理解程度决定了阅读的效果。

(2)图形还原文本框架

Unit 9的An Interesting Job指的是Joe Brown的警察画师工作。笔者把它计成一张思维导图(见图2):

图2

文章大意是:当一名警察画师既有趣又困难。有趣的是这个工作流程分三步,目击者将罪犯形象描述给Joe听,再由Joe画出肖像画,最后由警察将画像登到报纸或电视上来寻找罪犯。同时这份工作又是困难的,因为许多目击者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导致他们描述得不同,而且很多目击者不能很好地记住罪犯的长相,以至于有时候好几个目击者描述的罪犯长相与最终真正的罪犯形象南辕北辙。文本转化成思维导图后,结构就一目了然了。

4.解读作者意图,渗透情感教育

文本解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除了参与方的多元化外,更具有多重性特征。文本解读的对象不仅仅是内容,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感悟(张月琴 2014)。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或是体现一种文化或表达一种情感,需要读者去细细体味。从插图、标题到文本框架,我们对文本字面上的解读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要进入更深一层的挖掘和体会。情感教育通常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化意识的培养,二是思想情感的渗透。Unit 10的Birthday Foods Around the World在情感教育方面非常贴合学生思想需求。生日食物文化的不同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冰山一隅,学生今后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差异,当代中学生要学会尊重这些差异,并试着去了解这些差异,为今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打下基础。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每年的生日都要大为操办,其实生日又是母难日,在欢天喜地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身边的妈妈,她才是应该在这一天收到礼物和爱的人,感谢母亲对我们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结束语

文本解读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笔者所提到的只是自己所反思的一小部分,希望通过更多的思考,能有除了教学目标、阅读策略、辅助信息、语言结构、写作意图这五方面之外更多的收获。

张月琴.2014.如何将“文本解读”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刊),(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