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琴

基于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谢素琴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地发掘、激发、升华和优化学生的需要。

高效课堂;学生的需要;发掘;激发;升华

【案例背景】

新课改倡导建立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即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有高目标达成的课堂,旨在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英语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小、动作慢,这一特殊现状使高效教学在小学课堂的实施更加迫切。

【案例描述】

笔者在六年级的两个班分别教授了牛津教材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A板块。

案例一:

完成课文引言部分后,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1.Who’s Peter?

2.Where does Peter live?

3.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4.What are his hobbies?

5.What does Liu Tao want to tell him?

笔者要求学生看一遍课文动画,然后举手回答以上问题。在提问前3个问题时,很多学生举手,答案的正确率较高。在提问第4个问题时,举手的学生明显减少。笔者只好进行点名,学生在回答“He likes listening to music.”之后,便不再继续,于是笔者又问道:“Anything else?”但是学生并没有作出回答。笔者再问其他学生,他们也都默不作声,于是笔者将动画又播放了一遍。动画播放完毕后,笔者花费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解决了剩下的两个问题,且课堂气氛沉闷。

案例二:

完成课文引言部分后,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Yesterday afternoon,Liu Tao read about an English boy in the newspaper.That boy wanted a penfriend in China.Do you want to know this boy?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Yes”。笔者趁机追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课堂瞬间沉寂,但片刻后,一名英语基础较好、胆子较大的学生回答道:What’s his name?“Good!”笔者一边表扬一边将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这名学生的问题看似非常简单,但是却很好地为其他学生的回答铺下了一块基石,一石激起千层浪,举手回答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

S1:How old is he?

S2:Where does he live?

S3:What does he like?

S4:Is he the only child of his family?

...

教室氛围一下子热闹起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黑板即将记满之际,笔者不得不说:OK.You have so many questions about that boy.I’m sorry.I can’t answer you.Let’s watch the cartoon,then find the answers by yourselves,OK?

学生带着各自想要了解的问题看课文动画,结果只看了一遍,就从中找出了答案。了解了boy,也就了解了课文,笔者再以黑板上的板书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最终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案例诊断】

对比教学内容相同的两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前者目标达成低,后者目标达成高;前者气氛沉闷,后者气氛热烈;前者学生兴味索然,后者学生兴致盎然;前者教学效果低效,后者教学效果高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在进行案例一时,教师一下子出示了5个问题,学生要将它们全部记住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将它们全部解答出来,而且最后一个问题的难度较高,学生必须对整个课文动画的内容进行总结后才能完整地作出回答。此外,这种带着问题学课文的方式比较枯燥。

在进行案例二时,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常会感到孤单,很多学生都渴望结交更多朋友。所以,对于新朋友的了解,是学生心底真正需要的。特定环境的创设很好地让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新朋友的问题。

【案例反思】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源泉,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生需要逐步增长的过程。学生的需要是建立高效课堂的良药,那幺,教师应该怎样配制“学生的需要”这一剂良药呢?

一、多了解——发掘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要了解学生外表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各类班级活动,如运动会、社会实践等,了解学生的心理、兴趣与爱好,特别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高效合理的课堂教学。

二、创情境——激发学生的需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常提一些与学习相关且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将其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或问题,继而逐层推进地启发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时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当学生逐层获得答案时,便会渐渐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根据以上案例可知,如果一次性抛出5个问题,学生可能难以一一解答,但是如果逐级出示这5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视频观看中由浅入深地找出答案,教学效果也比前者好得多。

三、促成功——升华学生的需要

盖茨说:“没有什幺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幺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基于此,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慧眼,对学生多加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升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

在案例二中,当第一个学生提出“What’s his name?”的问题时,笔者及时给予表扬,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笔者发现,这名学生在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加认真地听课、思考,并且又提出了一个更高水准的问题:“Is hethe onlychild ofhis family?”这难道不是因为成功的体验升华了学生的需要吗?

四、常反思——优化学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将一年工作重复20次,除非其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幺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笔者通过对案例一的低效课堂的反思,产生了重新设计的欲望,进而才有了案例二所展示出的高效课堂。据此,笔者得出了一个结论:经常学习和反思会令教师更加成熟和睿智,使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也能帮助教师练就一双慧眼,从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需要。

当然,配制“学生的需要”这味良药之路可能还漫漫而修远,但是,为了建立更加高效的课堂,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高效化,笔者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愿意继续上下而求索。

作者信息:210000,江苏南京,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灵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