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其中对英语阅读进行了明确的分级要求。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掌握着整个阅读过程的节奏,是资源提供者、讲解者、分析者,也是整个阅读过程的掌控者。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提供阅读材料,确定教学目标,讲解阅读语篇中的知识点,采取“语法讲解”结合“语句翻译”的方法,逐词逐句翻译阅读材料,讲解重点语法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阅读兴趣,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阅读不理解”,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学习的喜悦。

以外研版多维阅读Food for All为学习内容,探索以阅读圈学习方式为引领、以文本阅读为依托,根据阅读圈方式整合教学步骤,例谈师生在阅读圈学习方式中的角色转换。

二、阅读圈的核心概念

(一)阅读圈的含义

阅读圈(Reading Circle)也被称为文学圈,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阅读分享和讨论的活动”(罗少茜、张玉美 2020)。也就是说,阅读圈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达到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素养的目的。这种模式源于美国,教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角色组成4—6人阅读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角色分配的阅读任务,深入研读某一文本的合作学习活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在组内、组间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分享,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从而提升阅读水平。

(二)阅读圈学习方式的角色分工

阅读圈的角色分别是阅读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者(summarizer)、文化收集者(cultural collector)、生活联系者(life connector)、单词大师(word master)和文段分析者(passage person)(转引自罗少茜、张玉美,2020)。阅读圈的小组成员承担同一篇阅读文章的不同任务,挖掘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找出文章中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具体到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Bookworm Club俱乐部的阅读手册明确了各个角色的任务单,并对每个角色的任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个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阅读组长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文本提出问题,并组织成员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总结者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文本大意和文章中的要点。文化收集者主要负责探究文章中的文化因素,建立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可以把文本中隐藏的文化信息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生活联系者旨在联系文本和学习者的真实生活经历,构建文本与学习者的经历共鸣,做到知行合一。单词大师的主要任务是借助词典和网络处理生词问题,帮助组员克服阅读障碍,可以挑选好词、分析难词,并解释含义。文段分析者的任务是鉴赏并挑选文章中的好句、好段或者重要的段落,并分析原因,作出评价(罗少茜、张玉美 2020)。

三、例谈阅读圈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于“阅读圈”学习模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以语篇为依托,以阅读圈学习方式整合教学步骤,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角色划分、文本学习、小组交流、组间交流等环节,实现语言学习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多维融合。

(一)文本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外研版多维阅读13级阅读材料Food for All(《谁动了我的食物》),是一篇非小说(Non-fiction)故事类文学作品,主题语境是“粮食问题”,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话题是“探讨人类及动物食物短缺的原因”,强调动物、植物和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影响,指出人类应珍惜自然,保护自然。

(二)学情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较浓厚,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和自主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较强,但是对阅读圈模式的学习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学习模式的介绍和学习方法的培训。学生对问题关注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需要提高文本分析、文化理解、质疑思辨、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语言能力

能够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重点单词、短语和精彩的句子;能够复述文章的关键信息,提炼出主要观点;能够就粮食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文化意识

能够认识到粮食问题短缺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珍惜粮食,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和俗语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3.思维品质

能够质疑思辨,科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应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续写未来的发展并说明原因;能够将“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原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4.学习能力

通过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学会借助工具书如词典扫清阅读障碍,学会把握文章的主线与脉络,通过互动交流做到知识共享,互相借鉴学习,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1.阅读圈模式的启动与课前任务分配

课前一周教师利用下课前十分钟的时间,下发给学生阅读材料,并向他们简要介绍了阅读圈模式的角色分工。根据学情,学生被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名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任务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任务,有问题可以随时和教师沟通。就本堂课的阅读材料而言,任务单如下:

(1)阅读组长。

①根据本组成员的英语水平,安排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阅读任务;

②安排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给出改进建议;

③根据阅读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供组员讨论,如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周霜 2019)

(2)词汇大师。

①找出文本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借助工具书查明含义;

②小组展示的过程中用英语解释生词和短语,需要介绍单词的词性、适用语境、固定搭配等,并要求给出例句进行运用;

③可以适当对词汇进行拓展,如近义词的辨析、单词的构词法等。

(3)篇章解读者。

①负责对文章中出现的长句进行结构分析;

②找出文章及各个段落的主旨句;

③分析一些精彩的句子,找出是否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4)文化收集者。

①找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识内容;

②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粮食的经典名言进行分析,培养文化意识。

(5)生活联系者。

①食物问题关系每个人的生活,结合个人生活实例讲述如何节约粮食;

②分析食物短缺的原因,找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方案。

(6)总结者。

①总结文章的主旨内容和内涵,借助思维导图解析文章结构;

②分析人类、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到人类与动物和谐发展,共同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③为了解决食物问题,提出倡议。

在根据文本内容指定出详尽的任务单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单的内容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做好笔记,并在不懂的地方标记,和教师多次沟通。

2.阅读圈模式的课堂教学与小组展示

小组任务分配一周后,教师进行了阅读圈模式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空间,同时检验小组学习效果,以及阅读圈模式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否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堂基于阅读圈模式的阅读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图片引出本课的话题——粮食短缺,并提出如下问题链:

①Do you eat up the lunch at school every weekday?Why or why not?②Where are the people still suffering from hunger nowadays?③Why don’t they have enough food to eat?④What are the suggestions you can offer to them?⑤Can you guess when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enough food to feed on?

【设计说明】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学生在学校就餐情况引出本课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说,进而提出一系列层次递进的关于食物的问题链,帮助其深度思考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探究粮食短缺的原因,预测粮食问题解决的时间,给其充分的思考空间。

(2)组内交流,小组内各个角色进行信息共享,初步检测预习效果。

根据课前的任务布置,课堂上将学生分成8个原始小组。在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任务的介绍与大家共享,而且要在阅读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1份小组报告,作为小组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设计说明】鉴于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交流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再现。组员之间通过讨论、思考、分享、合作等环节,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通过简单的生词处理、精彩句子的赏析、长难句的分析、文化信息的捕捉、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文章结构的分析、思维导图的绘制等学习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知识,而且是多维的立体掌握。

在这个环节,教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由讲台上走到讲台下,深入小组,观察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对小组合作中的亮点进行积极反馈,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存在的困难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教师提供学生自评/互评表(见表1),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和组间互评。通过评价反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表1:学生自评/互评表

(3)组间交流,取长补短,精选角色汇报员,进行全班展示。

在组内交流完成后,小组成员都对文本有了进一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组间循环,即打破原始组,每个小组中承担相同角色的学生组成1个专家组,这样全班就改编成了6个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就自己承担的角色进行深度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找到大家的共性与不足,并集体商议选出1个汇报员,承担任务汇报的任务。

下页表2呈现的是组间交流后汇报员面向全班展示的活动报告。

表2:学生的阅读报告展示表

【设计说明】展示环节是阅读圈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前期准备的集中呈现。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间讨论,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比较全面、透彻。通过不同角色的汇报展示,教师可以对学生活动结合教学目标给予评价,如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是否完成了最初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否发展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达成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是否提高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教师评价学生表现,进行适当补充,总结本课。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表现:词汇大师选择的词汇具有典型性,例子准确、恰当,尤其是其中的英文释义,有利于学会用英文思考;篇章分析者找到了本课的重点语法内容——定语从句;文化收集者借用古代的经典名言讲述了食物对于人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生活联系者结合现实和实际号召学生节约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总结者用形象的思维导图进行了思维可视化的探索,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教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复述,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首先,这是一篇绘本内容,绘本的显着特点是图形结合,而所有的分析聚焦在文本上,忽视了图形的内涵。其次,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粮食短缺问题,可以作一个实际调查,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问题,除了文章中给出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了粮食短缺,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而不能局限于文本。最后,文章中给出的原因多,解决的方案少,结合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有哪些方案能帮助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设计说明】虽然在阅读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应有更高的站位,充分利用总结和评价的机会,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师运用阅读圈学习方式应关注的问题

虽然通过教学实践及课后反馈发现,运用阅读圈学习模式相较传统的阅读课堂有更明显的积极作用,且在课后的学生反馈中也发现,这种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阅读文本是实现阅读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进行文本选择。虽然在阅读圈学习模式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阅读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形象化、直观化,但是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和小组角色的确定上注重能力和难度的匹配度,使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由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

第二,阅读圈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创建评价标准,使阅读过程中的自评和互评有效、真实。真实、有效的反馈意见有助于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本次阅读圈模式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给了其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教学尝试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以主题为引领,与语篇为寄托、以活动为途径的整合教学方式”(教育部 2020)。阅读圈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体裁特征、学生能力水平进行不断调整。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符合新时代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能够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巩固、完善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