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胜,程立平,刘沛松,李彦娇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一)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1]。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及全局性地位。可见,提高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新时期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逐步推进,本科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其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同时,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适应专业岗位工作实践能力的要求,又有对个人良好品德修养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对现有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改革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部分高校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2-3]。在本科教育中推行导师制,可以对传统的学分制和班级授课制进行有效补充,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的是,本科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定型阶段,本科生导师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指导学生全面成才,其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在对知识的学习上,参与科研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授不应局限于课堂,理论离不开实践,而科研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活动,参与科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5]。

2.在个人成长方面,经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学生的见识将更加深刻,也将获得诚实、严谨及耐心等宝贵品质,有助于人格的发展。科研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对日后的深造与工作大有裨益。

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导师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进行科学实践,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而且对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6]。

另外,本科生导师制也比较注重对学生在职业规划、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帮助本科生逐步培养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模式转变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开放式学习方式[7]。

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一)改革的理念及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科研导师制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模式之一,该模式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导师规范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营造浓郁的科研意识和学术氛围,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部分高校已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不同高校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也不相同。为了建立适合我校应用性本科定位培养要求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此次改革首先选取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践探索。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如下。

1.前期基础知识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对于本专业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本科生,由于其主要任务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因此,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进行培训,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促进科研基础知识的积累。目前,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1)教师通过每学期定期举行专业学术讲座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明确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2)入校初期在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参观学院的实验室平台,使学生对科研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3)采用科研项目立项的形式,鼓励低年级本科生作为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高年级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其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将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创造条件。

2.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1)科研导师的选聘。申报的本科生导师必须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专业课教师,同时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科研实践平台。导师的选聘工作由学院专业委员会负责。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一般从大二开始实行一直到学生毕业。(2)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学生采取自愿原则申报导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对参与项目本科生的要求和数量,来选择自己的科研导师,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和导师取得联系与沟通,向导师介绍自身的情况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想法和目标,最终确定正式的指导关系。(3)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师生确定指导关系后,导师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制订每名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在指导过程中。学生会不定期和导师见面,汇报实验进展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则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已有了一定科研基础的学生,导师会指导他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设计实验、撰写科研课题及积极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3.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为科研实践提供重要保障。实验平台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创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师生的科研教学及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为了给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实践提供较好的实验平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创建了与专业相关的一系列实验室。例如,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业厅联合共建的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育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伏牛山特色植物培育”平顶山分中心,与平顶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建了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科研平台除了具备常规的实验仪器外,还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因枪及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等高端仪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大型仪器的使用需提前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方能使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师生科研实践的顺利进行,也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科研导师制培养方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4.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业及生活的全程指导。本科生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指导外,还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1)学业规划指导。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而言,由于刚从高中严格管教状态转变为大学自我管理状态,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清楚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使每名学生尽早制定自己的短期发展目标及长期发展规划,以显着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培养效率。(2)心理健康指导。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管理,但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管理数十名甚至数百名的学生,因此,其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可能做到非常细心,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于一位导师只负责指导几名学生,而且导师会不定期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随时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治疗都甚为重要。(3)学科竞赛指导。每年导师都会鼓励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学科竞赛,导师则会对其进行全程指导,包括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与完善等,针对竞赛项目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导师会组织项目成员举办专门的研讨会,这对提高竞赛项目的质量非常重要。(4)考研指导。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考研成为多数学生的选择。每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80%以上的学生都会选择考研,在考研动员、考研准备、研究方向选择、研究生单位选择及考研资料的获取等方面,导师都会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指导,同时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导师也会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这对提高考研成功率尤为重要。(5)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效果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评。与其他专业大四才进行毕业论文导师分配及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不同,由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早期已经完成了导师的分配,所以导师在早期指导学生时已经开始为其设计好了毕业论文。经过导师几年连续、系统、深入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肯定明显提高。(6)就业指导。除了鼓励并指导学生考取研究生外,导师也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导师会鼓励学生积极选择多种就业途径,例如考取公务员等。同时,导师也会给学生及时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就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忌好高骛远。目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就业均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三、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下面总结和归纳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揭示教学改革成果的价值、特色或创新点,反思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设想等。

(一)改革的成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招生以来,一直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及完善,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见图1)。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搭建了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辅导员队伍的不足,促进了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使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

图1 平顶山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

1.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在本专业试行导师制后,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会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既定的科学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查阅相关文献,不定期地举办专题研讨,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其科学实践能力。目前有多名学生在本科阶段已有专业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

2.学生考研率及就业率显着提高。由于导师在考研方面的有效指导,本专业学生每年的考研录取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每年本专业的考研报名人数均在80%左右,科研录取率均在50%左右,而且考研成功的学生多数被“985”“211”等国内重点高校所录取。另外,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本专业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明显提高。

3.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由于导师在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例如,作为体现学生培养质量重要指标的毕业论文而言,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无论是在全院还是全校表现都是最好的。在2018年学校举行的毕业论文匿名抽检中,本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表现排名第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4.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师的指导下,由于本专业学生很早就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行了较好的规划,因此,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本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关率、计算机职业等级过关率等一直均较高。大学期间学生除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锻炼。这些都为其学业深造及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业,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言传身教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由于本专业导师基本是高学历教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实践锻炼,在科研指导过程中,导师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交流技巧及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等,这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但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时间较短,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不断完善。根据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采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师生关系。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个体辅导,要确立好教师与学生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应建立所有本科生导师的信息档案以便学生去查询。这样学生就能真实了解被选导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学术能力、研究方向以及对所指导学生的要求等有关信息,学生很容易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另外,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应让指导教师掌握,这样教师就能通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双向选择后确定的导师和学生关系,由于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学习研究目标和兴趣,往往会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导师制的良性发展。例如,建立导师的选用标准,明确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将教师是否担任学生导师以及导师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职务评定的必要依据;建立导师培训交流制度,通过定期培训和经验交流有效解决导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3.适当提供经费支持和精神奖励。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许多导师和学生联络时如果出现一些花费都是自己支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和学生联系的积极性。并且,由于学校没有专门为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任何奖励或工作量计算,导师的指导工作纯粹是义务劳动,这也影响了教师担任导师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平时课时安排较多,因此导师和学生的联络多数是在晚上或休息日,这显然也有碍于导师制的长期实施。因此,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并为导师和学生的联系创造物质条件,比如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会议室及计算工作量等。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更好地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