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曼希,随明明,张洪宇

(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 a.新能源与材料学院;b.学生发展部,四川 南充 637001)

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很多成就,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从摸索阶段发展到层次清晰、多元发展的新阶段[1]。

地方高校是促进地方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不断加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不断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创新型人才,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研究了当前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的成绩和共同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南石油大学这样一所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提出建设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新思考,为其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课程目标对课程起导向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会散漫,随意性很大。很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在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充分考虑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差异,确立明确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2]。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学习一些枯燥、抽象、粗略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未能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发展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很多学生在学完创新创业课程之后连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思维都没有形成,更无法将其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

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还未引入课程思政理念,也没有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未能重视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课程结构设计不够合理

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独立于专业之外的选修课程,由辅导员进行讲授。很多大一新生在进校后选择选修课时因理解不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而弃选。大一阶段若不能培养创新思维,那幺后面的专业课就很难实现创新思维向创新能力的转化。在课程设置时,很多高校未能与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忽视了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

(四)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者专业教师兼任,不管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创新创业培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性也不够。

(五)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采用讲授的方式,对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探索少之又少,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参与创新创业的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缺乏科学的评估反馈制度,有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开设几门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公选课,至于学生有没有收获,则不做跟踪反馈。

二、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新内涵”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一门课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越来越散乱。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其课程目标应从简单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等综合素质,并使其最终有机会成为具有强烈开拓意识和领导才能的行业领导者[3]。

(二)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新视野”

1.引入课程思政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模型。在课程思政“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视角下,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责任心、爱冒险的精神和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等创新人格型大学生[4]。

比如在通识教育阶段,可引入华为被国外企业断供芯片等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起学生愿意通过自身努力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可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引入牛顿或拉格朗日等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之路上坚持不懈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不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也要有面对挫折不灰心、乐观豁达的心态。

2.突破课程堡垒,积极构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相关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交叉、渗透、延伸、拓展等,要涉及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以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发展为主线,以层次化教育为导向,深度挖掘区域资源,实现培养学生创新专业技能的目标。学生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才能在自己所学的领域内理清创新的思路,有了创新创业思维,才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5]。

以材料化学专业为例,在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型思维培养时,引入学生省级创新项目《基于多点位吸附机理绿色高效缓蚀材料的设计》。第一步,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什幺是缓蚀剂及常见缓蚀剂的优缺点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并形成逻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第二步,指导学生对缓蚀机理进行分析,将无机及分析、有机、物化及高分子合成等课程中的孤立知识点关联起来,搭建成知识网,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步,每周开展文献心得PPT讲解,通过费曼学习法,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教的方式逼自己找到前面通过查阅文献及分析机理的知识盲区。这时,就实现了知识的积累。

根据前面查阅文献的知识,分析各类缓蚀剂的类型及优缺点,根据对比发现,有两类缓蚀剂优缺点互补,引导学生设想能否综合这两种缓蚀剂的优点,在分析缓蚀剂的过程中,大脑会立刻检索知识体系中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其中一种缓蚀剂合成反应是碳原子上含有活泼氢的醛、酮与醛和氨的缩合反应,刚好另一种缓蚀剂本来就是一种氨。能否创新性地结合这两种缓蚀剂?于是设计创新。而在分子设计创新的研究中,对分子式进行理论分析可行,从而实现了创新。

3.为促进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采取开放的实践课程形式。笔者认为,可在大一新生进校后根据自愿原则,让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从查阅文献、文献心得撰写、辅助学长学姐实验等简单的科学研究开始,在理论中思索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的理解。也可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校企的深入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将课本里抽象的理论、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学生对企业技能和企业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把握创新创业机会[6]。

(三)开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新形式”

1.构建富有特色的“通识教育—精英教育—孵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分层级、梯度式的课程结构。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宏观结构而言应分为三个层面:创新创业理论指导、创新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故在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应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升,产品原型制造,商业化雏形设计,资金筹措和初创公司成立”这一发展脉络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3]。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细化分层的方式构建课程结构,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梯度:通识教育—精英教育—孵化教育。通识教育针对全校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精英教育主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精英实践训练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孵化教育是从创新创业培训向创业和就业过渡的重要环节,针对正在创业的学生,以多元化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5]。

2.开设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在专业建设时,选择一些与专业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以必修课、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课程选择上以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决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知识、融资知识、管理知识、企业运作知识、会计财务知识、公关礼仪、法律知识,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领导感召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认同、创新创业规划等。

3.构建素质教育模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模型的构建,将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职业岗位技能等课程结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培养具有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责任心、爱冒险的精神、坚韧和诚实守信的品格及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等创新人格型大学生。

4.引入项目制教学。根据本校“油气”特色,结合本地企业相关经验,将学校历届得奖作品、地方企业创新创业经典项目以及创业成功校友等,以案例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积累经验,构建创新创业的“特色学派”,形成本土化的优质创新创业教学辅助性教材。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检索式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和愿望,提升学生的内在自驱力,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学科知识互融的知识架构,培养创新型思维能力。

5.开发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西南石油大学“建成以工为主,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能源大学”的办学目标,在课程中以多元化实践形式,以及与地方政府和当地石油化工、机械等相关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推动科技、人才培养和当地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实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共赢”的局面。(2)开设以创新创业为主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包括优秀书籍的推荐与笔记分享、企业实地调研、科技创新节、模拟经营、团队的组建、“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等。不定期邀请地方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到学校举办讲座,以及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经验交流论坛、沙龙等;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公众号、橱窗、微博、微信群、QQ群、抖音、哔哩哔哩等宣传媒介进行创新创业宣传,打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7]。(3)创建动态的校企合作创业研究中心:由当地企业根据全球市场提出明确的项目,企业和学校组成相关的科研团队入驻创业研究中心,在项目周期内进行科研活动,在项目周期内,高校可将创业研究中心作为人才培养以及教学实践的基地,项目结束撤出中心。最终研究成果由企业孵化进入市场,相关案例进入学校创业教育特色教材[8]。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地方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动态的校企合作创业研究中心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实践应用主导、课程与技能融通、应用与创新挂钩”与区域经济、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四)理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网络。选拔一批有经验的教师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小组,全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课堂,参与指导,根据过程结果督导反馈,以研促教,共同打造一个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5]。

2.从校企合作单位以及社会各界邀请一些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等作为兼职教师,请他们以自身的创业过程为主线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制定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习培训、职称评定、创新创业科研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探索教学改革,申报研究课题,不断完善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提升创新创业师资整体水平[9]。

(五)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新手段”

1.在实操课堂中通过引入案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与同伴评估等方式,使各小组学生模拟企业建设,引导学生对个人和团队合作效果进行反思,并给出建议及改进方法[3]。

2.采访学校历届成功创业的校友,主要宣传其创新创业精神,以此削弱传统的就业观念,并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3.开设项目、竞赛实践课。通过学校各种激励机制引导、吸引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开放性实验、各级各类专业、实践竞赛,其成果作为课程评价依据。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就必须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深化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地方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及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