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的学习思想核心要义包含学以“修己”“致用”的目的观、“知之”“好之”“乐之”的态度观、“德”为第一要义的内容观、“学”“思”并重的方法观。审视孔子学习思想的时代价值意蕴,跨越时间维度,探索当代教师培训学习的应然路向:以“修己”“致用”为目的,引领教师培训学习;追求“乐学”境界,激发教师培训学习内驱力;习“德”融于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德育能力;改变培训学习方法,“学”中有“思”。

【关键词】孔子 学习思想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9-16-04

张文静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重庆 401331)

孔子身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学习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等论述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认知中,薪火相传,耳熟能详。当前,研究者对于“学习”命题进行不断探索。追本溯源,深层挖掘孔子的学习思想;稽古振今,借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资料,丰富对“学习”命题的认识,审视孔子学习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探索此视域下教师培训学习的应然路向。

一、厘清:孔子学习思想的内涵要义

孔子是好学者,《论语》开篇第一章记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将三种快乐的第一种列为学习,后文也在不同语境下多次提到“学”。对孔子学习思想进行剖析,字斟句酌厘清其内涵要义是有必要的,将其进行提炼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一)学习目的:“修己以安人”、学以致用

为何学习?学习目的之一是在于“修己以安人”[1]。孔子答复子路对于成为君子途径的疑惑时,认为“修己”即修养、提升自己,“以敬”,做到恭敬认真,最终“以安人”,在个体不断自我学习完善的过程中,使别人安乐,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安人”体现“修身”的宽度与广度,是“修身”的后继阶段和最终目的。古时“学而优则仕”,加上孔子所处动荡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学习者急功近利,针对当时学习的功利性问题,《论语·宪问篇》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用古之学者对比,强调学习“为己”不“为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寻求更高的个人境界,而非将其作为逐名求利、自我吹嘘的手段,“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聚焦学习于自我提升。

学习目的之二是“学以致用”,《论语·子路篇》记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其意为熟读《诗经》,但不懂政务,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读书多又有什幺用处呢?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文化典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背诵、欣赏、领会,还要会用,即“诵《诗》”以“达政”“能专对”。学习不应该是为读书而读书,《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担忧弟子“学之不讲”,坦言“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谦虚表示自己“躬行君子”做得也不够,暗示习得不是目的,学习重在行,贵乎用,不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

(二)学习态度:“知之”“好之”“乐之”三重境界

《论语·雍也篇》中记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是学习的第一境界。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根据学习者的特性、求知的自觉与否,将学习者分为四阶,“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而不学”在孔子看来,属于愚昧不可教化的人,“困而学之”“学而知之”属于可教者,其与学习者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视角,一体两面,“知之”是学习的基础。

关于“好学”,《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在《论语》中多以“好”来修饰“学”。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为圣人。孔子不以“生而知之者”自居,却为自身好学感到自豪,《论语·公冶长篇》中指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认为自己“好古”,因此为“敏以求之者”。孔子一生以“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教导弟子,为弟子做出“好学”“不厌”精神的示范。对于践行好学态度的弟子也从不吝啬夸奖。《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曾给仲由列举“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为愚,“好知不好学”为荡,“好信不好学”为贼,“好直不好学”为绞,“好勇不好学”为乱,“好刚不好学”为狂。“好之”在“知之”之上,突破“知之”的简单习得,加入个体的兴趣与动机,成为学习的第二重境界。

梁漱溟先生特别指出:“乐为孔子生活当中最显着之态度”,“是他生活中最昭着的色彩”[2]。“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论语·雍也篇》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在山水观游中乐学,在师友交游中乐学”[3]。以山水比德,启发学生将山水融于德行中,让学生受到无形的熏陶,享受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论语·学而篇》中提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把学习作为负担,而是一种“闲暇”,轻松悠然地去学习,在学习中“自得其乐”。以“知之”为基,集“好之”的精神和“乐之”的态度,从“知之”出发,以“好学”拓宽知识的广度,“学而不厌”,以“乐学”挖掘内在的深度,追求“游于艺”的愉悦闲适学习心态。

(三)学习内容:“德”为第一要义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其在《论语》中出现的频次最高。[4]《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将“仁之本”阐述为“孝弟也者”,此基本道德规范外延至孔子的教育思想,渗入其学习思想中。孔子以“学”教人,重在学习“为人”。《论语·学而篇》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学文”排在“孝”“弟”“谨信”“爱众”之后,后人将“文”置于“行”“忠”“信”前,其深意并非定义学习的顺序,而是有关学习内容的表述。“四教”中有二处提及“德”的外显行为,重点突出“德”作为学习内容的不可忽视性,以“德”为学习内容的第一要义。《三字经》有言:“人不学,不知义。”不难看出,仁义道德需要通过学习习得。如《论语·述而篇》中所说,“据于德,依于仁”,以“德之不修”为忧,学习“德”以成人,视“德”为个体学习内容的第一要义。

(四)学习方法:“学”“思”并重

孔子于“学”,除了上述提及的学“德”,还包括“则以学文”的“文”,即《易》《诗》等经典文献;弟子“请学稼”自言不如老农的基本技能。在孔子的话语体系中“学”是向外求知。“思”不及“学”在《论语》中的提及频次。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其中包括“视思明”“听思聪”。“思”是向内自省。孔子终生探索总结治学经验,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有许多精炼的论述,其提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见孔子认为“思”非“空思”,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学习基础之上的“思”。孔子整合“学”“思”两个维度,归纳出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者“学”与“思”相互补充,前者继承普世经验,后者分析经验加以创造,解决社会宏观经验与个体微观实践的冲突,共同构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加以发展的循环模式,即孔子所说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二、审视:孔子学习思想之于当代教师培训的价值意蕴

孔子的学习思想尽管时代久远,但其思想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因此,立足于孔子学习思想视域审视其对当代教师培训学习的价值意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讨论,本文将其价值意蕴拆解为两个层面论述,一是理论层面,二是实践层面。

(一)理论层面:教师培训学习蕴含的终身学习思想是孔子学习思想的现代传承

当代终身学习思想强调学习的终身性,教师培训学习是终身学习思想在教师群体中的外化体现。孔子是终身学习思想的先行者。他以“修己”为学习目的,分阶段论述个体“修己”的过程,其独特价值在于以己为例,以终身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认为修身是一生的事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其五十以学《易》,晚年依旧反复阅读典籍,将终身学习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窥探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脉络,尽管其未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但与21世纪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终身学习观同根同源,充分彰显了现代终身学习思想,其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教师培训学习蕴含的终身学习思想是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现代传承。

(二)实践层面:孔子学习思想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学习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师培训学习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在有效途径,立足于孔子“修己”“致用”的学习目的,“乐学”的学习态度,以“德”为本的学习内容,“学”“思”并进的学习方法完善教师培训学习,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其内在价值意蕴。

三、探索:教师培训学习的应然路向

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教师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路径。孔子一生以四方桃李为荣,教诲所有“自行束脩以上”的主动学习者,有关学习的论述汇聚成具有特色的学习思想,源远流长。当今研究者可立足于孔子学习思想,推陈出新,将其延伸至教师培训学习。具体而言,孔子学习思想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学习的应然路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修己”“致用”为目的,引领教师培训学习

培训学习目的是参训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参加一期培训前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一般来说,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就是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完善。教师对于自我的完善除了对于自我概念、自我职业认同等的挖掘,还包括拓展自身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等。“修己以安人”与“学以致用”是孔子学习思想中的两大学习目的。鉴于此,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应然达成这两大取向,一是“修己”,挖掘教师自我概念、拓展知识边界;二是“致用”,丰富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与素养。

孔子“为己”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己”,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患己不能”。从孔子学习目的之一的“修己”来看,一方面,教师作为具有独立自我概念(“涵盖个体对教学成就、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及教师职业价值等因素的观念、态度和假设”[5])的成年人,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应以挖掘更深层次的自我概念为目的,完善对自身的“元认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概念,对自我能力有更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面对“知识爆炸”时代对个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冲击,教师在瞬息万变的多元化社会中,不仅仅是“教学者”的角色,社会场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在培训学习中已然成为“学习者”的角色。学生提出的一些“刁钻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知识边界,使教师产生“危机意识”,在教师培训学习中,“修己”的另一要义即清除“危机意识”,学习更先进的理念、更广博的知识,拓展教师知识的边界,丰富教师已有认知,“修己”应成为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之一,使教师不患“己不能”。同时,孔子认为“修己以安人”,这个“人”在孔子的语境中指百姓,运用在教师场域,教师“修己”所达成的“安人”对象主要为学生,教师的“修己”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刻。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从此角度来看,教师培训学习以“致用”,即教师将培训学习的成果运用于解决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建立在“用”上,重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解决问题,避免学习与实践运用的脱节。此外,教师培训学习要避免参训教师“惰性知识”的积累。

在教师培训领域,学者们充分肯定需求分析在整个培训中的地位,将需求分析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目的的切入点[6],解构教师学习的目的性,分析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是为了专业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教师面临职业困惑或意识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从而寻求解决路径的体现”[7],以“修己”“致用”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目的,是整个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

(二)追求“乐学”境界,激发教师培训学习内驱力

孔子的“乐学”态度着重学习中的内在动机,是一种发于内心的“自得之乐”,从“知”到“乐”的境界提升是实现学习动机“外力”推动向“内在”生成的转变。在教师培训场域中,教师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心理倾向不断受到“外力”与“内在”的交织拉锯,参训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与参与热情能提高其培训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培训学习中追求“乐学”境界,要将教师自身学习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激活新时代教师培训学习的动力,明确培训学习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感受知识习得的幸福感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将学习作为“活泉”,游刃有余、乐在其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的自我认知。教师处在一个复杂的场域中,以往涉及教师压力的研究大多认为教师存在着来自生活与工作等多元压力。教师在培训学习中可以短暂放下来自学校与学生的干扰,不视培训为额外的压力,将培训学习视为心灵休憩的港湾,使自己“乐”于学习“以忘忧”,体验培训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教师培训学习通常是集体性的学习,培训组织者通过组织“破冰行动”打破教师间隔阂,使陌生教师群体快速建立起联系,在集体潜意识下,以塑造整体“乐学”氛围感染个体融入群体氛围,激发教师的“乐学”心向。在教师“为学”的路上,传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已不是唯一的通行方式,“学海无涯乐相随”也应成为一种教师培训的态度。

(三)习“德”融于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孔子一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德”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支撑点。“师者为师亦为范”,崇高的师德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要义。教师培训学习是教师职后获取知识、深化正向职业价值观、感悟教师责任的重要渠道。

习“德”是孔子学习思想的重点。在职前培养阶段,“德”融合于其他课程且有专门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而在职后教育的教师培训阶段,除了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师德与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相较于职前阶段重视程度不足。孔子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整个生命的历程,并非将道德学习与人的成长割裂开来。教师职后培训理应在职前的基础上深化,而非终止。培训学习中可以邀请各界专家,搭建师德培养专题板块,为培养师德提供多元视角,应强化教师职业使命感,在教师教学能力实训中渗透“四有”教师等师德要求。

当然,建构良好的师德不完全是靠理论的灌输堆砌,教师要自觉地与其他参训教师分享师德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培训学习的平台,互相监督,滋养师德,提升德育能力。

(四)改变培训学习方法,“学”中有“思”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深刻论述,散发着科学、辩证、理性的光芒,其对“学”“思”关系的辩证分析如陈年佳酿在岁月的沉淀中愈久弥香。

孔子关于“学而不思”的论述很好概括了一些教师培训学习的僵化。如果盲目对参训教师进行知识灌输,那幺教师结束培训后只会一无所获。参训教师在培训场域中扮演着学习者角色,简单的知识渗透并非教师培训的价值体现,教师培训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搭建已有经验与未知情境的桥梁。教师应自觉地转变在培训中的学习方式,对培训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批判性反思,促进培训学习内容的转化,达成有意义学习。师承孔子的子夏曾提到“博学”“近思”,在培训学习中,培训者可以设置“关键事件”,使教师置身于眼前的情境去进行教学反思,习得思考眼前事的习惯,以此锻炼教师的反思能力。培训学习不止是“学”,教师应在培训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中有“思”,形成一套学习与解决自身问题接轨的路径,规避“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提升批判性反思能力。

诚然,教师培训学习作为教师职后培养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态度、内容、方法在历史中有迹可循。孔子“修己”“致用”“乐学”“德育”“学”“思”并重为核心要义的学习思想对我国教师培训学习有深刻启发。

【参考文献】

[1]常国良.孔子的学习思想及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9,29(1):15.

[2]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3]易思平.从《论语》之“游”说孔子的快乐学习观[J].教育评论,2016(10):153.

[4]袁张帆.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121-123.

[5]范琳,李梦莉,史红薇,等.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现状及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1):53.

[6]翁伟斌.教师培训走向何方:对教师培训的审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3):73-82.

[7]殷蕾.转化学习理论视角下教师培训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