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艳

“绘画治疗”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它主张创作者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沌模糊的感受外化,以达到排解不良情绪、促进自我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相比于成年人的理性表达,儿童受身体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绘画治疗”理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表达情绪,感受别样世界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排解心绪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已成为林立于书本世界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向往。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成长是向外不断汲取能力、丰富自身世界的过程。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艺术环境,让他们在安静与从容中表达自我,是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一样,在较为严肃简洁的教室里进行,一来便于教师管理学生,二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求共性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申请个性化的绘画教室,打破传统的白色基调,以绿色、粉色装饰墙体,在夸张的色彩组合中放松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轻松自如的绘画创作环境。

美术创作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而开展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一种独立而纯粹的艺术创造活动。除了外部教室的装饰,惬意的艺术创作氛围同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如《奇怪的梦》通过对梦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童话故事,激发学生挥笔表达梦境的兴趣。另外,在学生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安静的花园》《梦花园》等经典乐曲,进一步抚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享受艺术创作的快乐。

雷诺兹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笔下有画,同样是在塑造一个灵魂,所以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米阳光,使学生获得一分静谧。

二、美点寻踪,增强自信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绘画是一种非语言形式的艺术创作,教师需要在积极的评价中发现学生的亮点和美点,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

低年级学生对绘画艺术有着强烈的热情,他们爱绘画,享受绘画,但受年龄和心智的限制,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敏感且在乎,所以如何看待学生的绘画作品,成为美术教师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太阳,月亮,你们好!》时,学生喜爱用自己的方式与太阳、月亮交朋友,有的学生运过夸张的线条展示了太阳先生的憨态可掬,有的学生对色彩的掌控较为敏感,使得画作颜色对比强烈,但画面和谐。面对学生精心绘制的作品,教师可以用夸赞式的评价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学生,就会有一千个精彩的世界,教师要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变“画得不好”为“可以做得更好”,让绘画教学真实成为学生情感的诉说、心灵的对话,能抚慰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自信,完善学生的人格。

三、资源拓展,张扬个性

绘画是个性化的表达。如果说,数学是理性的思考,是教给学生规则的意义,那幺绘画的世界则是个性驰骋的世界,它与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相联系,学生既可以工笔雕琢,又可以泼墨挥毫。

从踏入校园的一刻起,学生就由单纯的生命个体走向社会化发展的过程,纪律、规则引导着学生成长,但也在逐步磨去了学生的棱角。“绘画治疗”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为学生真实表达的情感提供了一方净土。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身边的素材,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萨特说:“世界是荒诞的。”可真实的世界也是美好的,学生只要凝聚自己的思考,以真实的态度面对创作、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它就是独一无二的、震耳欲聩的。教师唯有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未来的世界才会具备无限的可能。

总而言之,“绘画治疗”理论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瑰宝,教师应将它积极渗入美术教学,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