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辉

【关键词】 《项脊轩志》;写作;白描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38—01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年创作的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作品。这篇文章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们读后却觉文章真切感人,文采飞扬,究其原因,就是文章中充分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那幺,什幺是“白描”呢?白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线条勾勒人或物的形状、神态等,不加彩色渲染,借用在写作中,“白描”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白描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的描写,语言朴素,不加修饰,不加渲染,不着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项脊轩志》一文对白描手法的运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

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在作者的头脑中是清晰的、条理化甚至抽象化的。但我们在刻画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决不能把已形成于头脑中的那些“概念化”的性格条款,用概括的语句直接传达给读者,因为这样写不会给读者留下印象,更不会让人感动。惟有客观地去写人,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在具体的事件中,自己表现自己,让人物自己哭、自己笑,作者不要随意作旁批、点拨、议论。我们经常说,人物面目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些特点在作文中用白描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你想要说这个人不是这种性格都不可能。

《项脊轩志》一文对人物的描写不多,但容量颇大,虽无直接心理描写,但透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出来,人物的形象颇为生动传神。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人物形神毕肖。文中写祖母对自己深切的关怀、怜爱、期望时,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一个持象笏至的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二、让景物自己表现自己

许多学生在写景物时都说这个景物多幺美丽诱人,并没有把这个景物的样子写出来,没有让景物自己来说话。《项脊轩志》一文中针对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描写,笔者以为对白描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极致。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整段文字虽没有抒情和议论语句,但把作者住在项脊轩中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谓白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妙趣天成,不着痕迹,对生活环境的描写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白描手法可以使文章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之中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三、让故事自己表现自己

对一些以情节取胜的故事,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有许多学生构思故事的能力很强,但有一个突出的毛病,故事刚开头,长篇议论就开始了,你说这个议论对整个故事是不是一种伤害?作者只需要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构思好的故事朴实地从头到尾写出来,故事本身就有具体揭示主题的作用,何必要你多议论!项脊轩的庭院原是南北相通的,但叔伯分家后,情况大变:“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寥寥数语便将顶脊轩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以及兄弟之间,毫无天伦之乐的尴尬景象勾画出来,同时又与上文“明月半墙”的昔日诗意的生活两相对照,更突出了作者的失落心情。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婚后来轩的往事,无一不是在平白如话中露真情,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作者写他和妻子婚后往事时,没有靠华丽空洞的言辞去渲染揪心的痛、不竭的泪,却把对妻子的至情真爱表达的真真切切。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项脊轩志》一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但使文章妙趣天成,不着痕迹,更使文章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之中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