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西县渭州学校

小学低年级诗文吟诵,最重要的是吟诵内容的选择。参照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成果实验教材,本课题组选取《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作为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吟诵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学生古诗文知识、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自信。

一、德行——文化根植的肥沃土壤

小学低年级吟诵教学中,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因此,课题组在蒙学吟诵教材选用时,将《弟子规》列为一年级入学必读教材。文中“总叙”提到的“孝悌”是为人的根本,可以从这一点发散开来,将许多蒙学教材中涉及的典故与理念介绍给学生,比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千字文》中的“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然后,将“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等内容依次展开。只有让学生根植于道德文化的土壤中,他们才能不断地吸收丰富的文化养分,形成良好的德行。

二、历史——文化赓续的涓涓细流

各类文化知识必须形成有序的结构,才能快速被学生所接受,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顺序结构是他们能够快速接受知识的有效结构。教师可先按照历史节点形成时间线,再将各类知识依附其上。其中,《三字经》对历史的线性梳理是最好的参照: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满清兴,中国同。十二世,帝制终。从三皇五帝至战国纷争,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帝制终结,这样完整的历史流程图,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如果再配以《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化繁为简,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三、典故——文化传承的最好载体

许多典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关键时刻的人文记录,以点带面,靠着一个个的典故,就能在学生们的心中擎起一片清朗的历史天空。

比如,《声律启蒙》中光有注解的典故就有400多个,遍及历朝历代。在学生吟诵《声律启蒙》的同时,如果能辅之故事的讲解,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声律启蒙》一东中有“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的对子,这个对子中,就包含了两个典故。其中,“梁帝讲经同泰寺”既凸显了梁武帝萧衍的荒唐,又反映出当时统治者阶层对佛教的迷信,而“汉皇置酒未央宫”则反映出汉朝初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一出历史悲剧。

类似的与历史事件、文化转折有关的典故还有很多,比如,“手擘蟹螯”的毕卓,“身披鹤氅”的王恭,助“世祖”中兴的马武,失道杀龙逄的纣王……当然,对这些典故还要根据当今社会的价值观重新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四、名物——文化理解的关键钥匙

今天的学生欲探索中华民族的渊源,必须先了解祖先们的世界,以自己的“眼”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声律启蒙》等典籍中出现的名物,给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虽然许多名物今天已经变了称呼,但当我们深情吟诵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会油然而生。

有些名物承载着特定的内涵,以雁为例,《声律启蒙》中就多次出现。如,“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其中,就包含着远大的志向、送信、思乡等含义。许多在现代生活中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的名物,如果教师能够配以图片,结合当今的称呼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对于学生理解古诗文大有裨益。

五、声音——文化传承的最佳表达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识记和理解文字,还需要吟诵。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等,他们就会在模仿、吟诵中逐步掌握,有利于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完全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押平声韵”的平仄格律要求,学生吟诵时要做到偶位的平声字读长、韵字读长,这样别有一番韵味。

总之,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要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上开出更鲜艳的花,结出更丰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