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杰 汪勇攀

[摘 要]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在自我教育管理中的形式也日渐丰富。其中,学术氛围的营造可以激发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也能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探讨了研究生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如何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

[关 键 词] 研究生;自我教育;学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48-01

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教研函〔2010〕3号)明确指出要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机会,提供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对高校研究生,更应该结合学校、学院、专业特色,积极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努力打造质量高、特色足、影响大的研究生品牌学术活动,从而营造浓厚的研究生学术氛围。

一、现阶段研究生在自我教育管理中学术氛围的营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科研学习时间过少

经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过少,40%的研究生每天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为4小时左右,10%的研究生每天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在8小时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学习时间显着高于硕士研究生,而在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研究生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间多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目的不明确

经调查研究表明,60%的研究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目的是找到更好的工作;20%的研究生为了继续深造;更有8%的研究生读研目的尚不明确。

(三)读研后学习动力不足

多数研究生考研成功后认为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因此会有懈怠的现象发生,参加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的动力持续下降。调查表明,研究生一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均在2次左右。

(四)研究生对自我教育管理认知不足

研究生思想意识较为成熟、独立,但部分研究生过于关注科研学习,因此,对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关注较少。在调查中表明,65%的研究生不会主动关注研究生会发布的相关信息,同时也体现了研究生对信息索取的“不对称”。

二、营造学术氛围,搭建学术桥梁

(一)多角度丰富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形式

在研究生层面创办校级学术科技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中开拓新平台,开展“学术十杰”优秀研究生评比、优秀研究生成果展、专业学科学术论坛、导师荐书、素质拓展训练、学术道德辩论大赛等内容的科技文化月,每月制定不同的主题,根据主题开展。这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意识,而且有力地帮助研究生寻找适合自身的文化项目,拓宽了知识领域,从而指导研究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塑造多文化思维,以支撑其多文化背景下的创新要求。当然,开创研究生领域的TED——属于研究生自己的学术演讲大赛。在演讲中,学术争鸣,百花齐放。

(二)多渠道拓宽校院两级联系

校研究生会可以资助、协助二级学院开展面向研究生的各类学术活动,并且规范二级学院研究生会开展活动的各项制度,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二级学院在举办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在研究生范围中积极动员参与、广泛宣传的效果,将学术信息及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鼓动有兴趣的研究生参与其中。活动结束后要认真开展总结工作,发布活动取得的成效。

(三)多方向全面覆盖活动对象

有句古语,“名师出高徒”。导师与研究生的密切关系是营造学术氛围的一种重要途径。导师的言行举止也潜移默化地决定了研究生的思维习惯。而导师的师风师德,在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也是全方位的。研究生同时也是导师在学术方向上的继承者。所以,研究生导师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的重任。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管理中,可以搭建一个“导师—研究生”平台,让导师有一个实验室之外的平台能够充分与研究生交流互动,在第二课堂与研究生相遇,更好地融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研究生会可以以二级学院为依托,打造“师道”名家讲坛,每两周邀请一名专家为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会,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广泛搜集研究生最想与导师互动的话题,话题可以涉及学术、科研、就业、职场、心理等各个方面,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促使研究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道德、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

(四)多途径联动建立良好的学术机制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走出校园,以校研究生会的途径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动,可以是同专业领域,亦可以是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互动。比如,每年陕西省都会举办“陕西高校研究生会学术交流论坛”等活动,各高校轮流承办。

参考文献:

[1]王明亮,杨玲.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及营造机制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7):68,114.

[2]熊玉英,吴佳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