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瑞

[摘           要]  网络新媒体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新战场,但网络的开放性给工作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主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研究,阐述了研究的意义、现状,进而从工作体系完善、工作队伍建设、网络产品开发、舆论阵地打造几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策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思考和探索。

[关    键   词]  新媒体;网络话语权;大学生;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154-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微博、贴吧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因其响应快、成本低、隐蔽性好、去中心化等特点逐渐成为当代人们获取信息、发表看法的主要载体,也因此更易产生网络舆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意见与建议。大学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尤其重要,由此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问题。如何应对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问题,如何加强对新媒体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如何赢得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化传播是目前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社会发展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尤其引人关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而且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答题”,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选项”。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尺度,这给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话语权是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焦点,但学术界对话语权的钻研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将网络话语权与大学生舆情引导结合研究,丰富了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情生成甚至肆虐的阵地。近年来,新媒体舆情更为活跃,影响更为深刻。为此,国内外学者在新媒体舆情应对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新媒体舆情引导方法和体系,归纳起来应对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规范舆情内容。新媒体最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美国从立法层面上针对自己的国情,从联邦和州两个层次进行机构设置和立法管理来规范新媒体舆情内容,美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奠定了互联网治理的法制基础。第二,新媒体自治组织自我约束及民众自律。美国对新媒体舆情的应对思路是“少干预,重自律”,为了净化新媒体环境,美国政府尽全力引导和谐文明的新媒体行为,并且着重培养新媒体受众的评判能力。

在国内,随着近几年新媒体舆情研究的发展,关于舆情引导办法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舆情立法。结合我国的国情立法显得更为重要,在当今社会,法律成了行政管理极其重要的一环。我国也实现了对新媒体舆情信息法律层面的管理,加强新媒体信息内容建设,颁布新媒体使用规章。第二,新媒体舆情的预警。新媒体舆情包含大量的数据,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对负面信息和民众负面行为进行监控。新媒体舆情预警实质是对新媒体舆情的影响元素,按照预警体系的构造进行数据融合、归纳和不确定性推理的过程,建立起相互补充、主辅交叉的预警网络。第三,对新媒体舆情的正面引导和管控。强化新媒体虚假信息的控制管理和对新媒体舆论的因势利导,使新媒体舆情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面发展。我国主要通过加强新媒体管理,建立新媒体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以此解决新媒体语言失范,虚假舆情泛滥的新媒体舆情伦理问题。

国内外已有的新媒体舆情应对方法,思路多样、差异比较明显,关注的是实际操作过程,但新媒体舆情的网络话语权方面关注较少,没有将新媒体、网络话语权、舆情结合起来。

三、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体系

1.健全舆情引导的监测和分析体系: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要通过大数据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做好舆情信息的热度、影响范围、信息源等关键信息的检测,进而对检测到的信息做初步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舆情的追踪。

2.健全舆情引导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根据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信息热度对舆情发酵做出预报和警示,设置有梯度的舆情预警预案,同时建立舆情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办公室、信息中心、学生工作处、宣传部、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职责,保障舆情控制能力。

3.健全舆情引导的反馈和保障体系:在不同舆情发酵的各个环节中有不同的干预方法、干预力度的要求,针对不同程度舆情的矛盾和焦点要及时进行事件处理、正向引导、正面反馈,确保校园监管的公信力,维护好校园网络形象。

(二)加强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

1.建立基于任课教师的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队伍:教师是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发挥课堂主体作用的中坚力量,学校既要重视思政课程建设,也要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对教师思政内容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线上线下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能力的培训。

2.建立基于网红学生的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队伍:结合学生社团干部、学生校园明星、学生班级骨干,进行网络传播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思想端正、爱校荣校、团结学生、影响力大的网红学生团体,在舆情爆发各个环节能够为校发声,做好舆情引领。

3.建立基于校园管理的大学生舆情事件处理队伍:学校要在现有组织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管理口的能力和资源,专门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构建一支能够及时做好事件处理的专兼结合的校园管理队伍,加强舆情涉及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能力,为控制舆情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4.建立基于意见领袖的大学生舆情引导助力队伍:网络意见领袖因为不是舆论事件的主体方,因此在网络舆情的引发、引导、引爆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网络意见领袖说服力强,支持人多,要积极联系和维护教育口相关的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发展不同时刻积极发挥助力作用。

(三)主动开发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产品

1.开发基于软文字的经验分享品牌:文字是网络的主要内容传播载体,要培养思想态度端正、善于文字表达和愿意经验分享的学生及老师,开发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文学产品,在以文会友中发挥舆论引导效果。

2.开发基于短视频的网络教育品牌:短视频具有非常直观的传播表达属性,要有意识地将思政课、专业课、研讨课以短视频的形式打造文化品牌,搬上网络,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将舆论引导评论结合到短视频中。

3.开发基于流直播的朋辈互动品牌:直播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要在师生中培养一批脱口秀明星,将舆论引导评价以直播的形式在聊天中传播。

(四)构建能够有力主导的网络舆论阵地

1.建设电脑端主题教育网站:校园主题教育网站是校园网络话语权落地的核心阵地,是网络大学生舆情引导的主战场,要坚持“主动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表达观点。

2.建设手机端主题教育应用:手机主题教育应用充分填补了大学生的碎片时间,要主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主题教育应用,开发具有校园风格和学科特色的主题教育应用,并在推广应用内容过程中添加舆论引导内容,表达事件评论观点。

3.建设基于微博、微信的自媒体平台:动员专业教师、思想教师、政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团体打造网络品牌形象,搭建自媒体发声平台,培养校园“网红”,并在舆论事件中充分做好事件评价和思想引领,为校园发声。

四、结语

本文以网络话语权和大学生舆情引导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大学生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研究现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舆情引导策略,为学校提供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引导方案。本文理论上,对网络话语权的特征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网络话语权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路;方法上,针对学校实际,提出网络意见领袖分析和识别方法,采用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实践上,根据理论研究,为学校提供基于网络话语权的网络舆情引导方案,以期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洪芳华,孙中祥.新媒体涉警舆情探索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2):213-214.

[2]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