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惠明,胡 博

(江南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创业指导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如何将大学毕业生从就业困难群体转化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尤其是创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备受高校与社会关注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对大学生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结论进行流程化和模型化,并试图从中析出具有规律性的培养路径。

一、因子集群的形成与分类

根据对在校和毕业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影响因子和培养途径的实证调研,我们可将涉及的创业动态能力因子中得分比≧0.06的分项进行分析整理,涉及执行力、市场洞察能力、识别并抓住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抗挫折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的聚合。包括分析判断能力、抗挫折能力在内的固本性动态能力因子集群,表现在能力主体的原发性认识层面,结合能力主体的个性特质和意识源流,体现自发和巩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形态:本源类、动机类、特质类。大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学习和转化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看成是本源类的能力;大学生创业驱动力的自我认识和引导,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在内的一些能力,可以看做是动机类的能力;创业生理与心理的完善可以归纳为特质类能力,这几个方面的能力相互影响,属于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的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

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的形成。以原发性引导为基础,对原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再加工,利用和探索新的能力增长点的要素集合,称之为成长性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其特点在于更关注能力形成后发展的过程和影响,而并非因子本身。其中创业精神、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市场洞察能力都属于的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其形态包括动力类能力——创业意识的形成、确立和强化;组织类能力——整合资源,团队协作,人际交往,战略管理以及组织分配等;决策类能力——把握全局,统筹规划的战略决策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感召类能力——沟通、调节社会关系环境及协调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等。

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的形成。在体现成长性特点的基础上再有新的突破,对创业资源网络所涉及的各项环节、包括市场的洞察和利用、技术发明以及创造力的新发展等高效利用和整合,可以看做是高创新类能力,这类能力就隶属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

二、因子集群量化公式与交互式培养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并结合创业教育的实践,我们发现三类动态因子集群是具有互动关系的整体,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属于低动态运动水平,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则属于中动态运动水平,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属于高动态运动水平,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由低向高的发展和交流,而是一个循环联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交互式的动态发展过程,体现正向合力。我们将其数字化,并在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大学生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关系的量化公式:

在以上形成的关系公式中,E代表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M1代表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a1,a2,a3分别代表该类因子集群中本源类、动机类和特质类三种形态;M2代表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b1,b2,b3,b4分别代表该类因子集群中动力类、组织类、决策类与感召类四种形态;M3代表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c1 c2 c3代表该类因子集群中的延伸类、积聚类、变革类三类形态。f、f′、f〞则表示三个集群各自之间的函数关系。特别需要解释的是,公式中的“+”号,并不是单纯相加的关系,而是具有统一方向形成合力的关系。

以上公式可理解为:三类动态因子集群是影响创业动态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是固本性动态提升力、成长性动态发展力和突破性动态革新力三个相互合力的结果。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的合力随着这三个分力的变化而变化,而三个分力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交汇、循环和联动发展的,即各个指标层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对于单项指标层面既具有独立的突出作用又具有协调引领其它指标的引导能力。

我们分析了在大学的教育环境中,发现并利用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的三类因子集群之间的联动关系,这对构建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空间培养模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在对以上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及其关系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关系公式,并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通过对创业动态能力可能实现的路径寻求分析和归纳,再对创业动态能力培养方法进行初步梳理和提炼,我们将模型的特征定位为“交互循环式”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培养模型。第一个层面是指创业动态能力的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这三部分主体集群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制约;第二个层面是指创业动态能力的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各自内部辅项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首先,创业动态能力的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即本源类、动机类、意识类、特质类四个方面的能力因子之间,以及与其它两大集群之间的能力因子互动,可建立在目标、对象、方式上通过强化“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可持续发展培养内在创业素养;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观念;探索建立创业动态能力测评机制,大学生素质培养的路径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动态能力提升的目的。

其次,创业动态能力的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即动力类、组织类、决策类、感召类四个方面的能力因子之间,以及与其它两大集群之间的能力因子互动,可建立在竞赛活动、体系完善、仿真体验等奠定创业动态能力技能的发展基础。

再次,创业动态能力的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即延伸类、积聚类、变革类三个方面的能力因子之间,以及与其它两大集群之间的能力因子互动,可通过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来实现促进创业动态能力技能互动发展的目的。

“循环”的特征主要体现了一个动态感的流动机制,它是指创业动态能力的固本性动态因子集群、成长性动态因子集群、突破性动态因子集群这三部分主体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辅项之间的循环运行。三个主体相互磨合、交融会提升和丰富辅项之间能力的增强,而辅项之间能力的锻炼也会带动主体集群能力的巩固,因此,它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因子集群特征的剖析,培养方法的梳理,以及培养模型的构建,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动态能力三大主体集群能力的培养为各自内部多类辅项能力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支持,而三大主体各自内部的多类辅项间的互动提升,又催生三大主体集群实践社会能力的增强。主辅动态能力因子集群共同联通协调,为创业动态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循环发展促进的作用。

[1][美]Jeffry A .Timmons.战略与商业机会[M].周伟明,田颖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杰费里·迪蒙斯.创业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