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刘全振

(南京工业大学a.土木工程学院;b.交通学院,南京 211816)

当前,虽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高潮阶段已经度过,国内疫情趋于平稳,但长时间、高强度、封闭式管理对经济造成巨大下行压力。此外,西方国家在高科技、普通工业品及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全方位围追堵截,导致国内高度依赖出口的行业和产业形势十分严峻,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多种因素的叠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积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内涵界定

本文所论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指经济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域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范围是全域性的,一般是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而非地域性或者区域性的;二是突发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偶然性、隐蔽性、突发性,对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无法预测;三是破坏性,突发公共事件会影响社会、家庭、个人的方方面面;四是公共性,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秩序影响较大,往往需要由政府部门整合多方力量,统一协调。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共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1]。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既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应急管理中首先要做到加强预防,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常抓不懈的工作,要加强研判,将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在应急管理中要把保障大学生权益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整合多方资源,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已有经验建立防范、应对系统;最后,要充分发挥教师、学工干部、校友和企业的作用,依靠全体师生及社会资源,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毕业生。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是指在某一特定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毕业生针对这一刺激或事件做出感知、评价之时,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而采取的措施以及由此形成的常态化、制度化应对策略。

(二)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理论和普遍就业理论为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创新提供了经典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他认为选择职业是关系到人的一生的重大问题,不能凭借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个人的虚荣心选择,而应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的职业[3]。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这样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者就天然地拥有了就业权,由此便能实现社会的普遍就业,可以完全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失业现象。这为国有企业扩大临时性就业岗位以及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揭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到突发公共事件之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正面临着学生渴望就业和不能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企业用人需求减少和毕业生逐年增加之间的矛盾、岗位要求日益提高和学生个人素质提升较慢之间的矛盾、学生慢就业(含不就业、懒就业)与政府期待保持高就业率之间的矛盾等多种矛盾叠加。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八大以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长远发展,逐渐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创新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管理模式的指挥中心;二是基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校毕业生应急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综合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二、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突发公共事件极大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

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就业岗位供给减少;校园封闭、学校停课,线下招聘活动停摆,招聘方式、渠道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毕业生求职就业进程。此外,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限,创新创业难度加大,基层就业受阻,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分流能力受限,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突发公共事件在岗位供给、就业渠道等多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我国经济增长提高了国家抵抗风险的能力,社会舆论盲目乐观,全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意识集体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数十年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增强了国家整体和普通家庭的风险应对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由生存型就业观向发展型就业观转变,但繁荣发展的经济市场也潜伏着衰退的风险,完全自由竞争的就业市场也可能会引发就业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长时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式疼爱”极大提高了家长对孩子就业质量的期待,出现“低质量就业不如啃老”等错误思潮;同时,部分学生受益于家长的经济支持,“有业不就”现象凸显。虽然就业选择因人而异,但毕业后终究要就业,要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且延缓就业会导致未来就业难度加大。我国国内数十年和平发展的环境麻痹了部分人的神经,降低了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安而不忘危”的危机应对意识逐步淡薄。

(三)负面的互联网舆论误导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建立的最大障碍

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提升,互联网自媒体渐渐成为社会舆论重要渠道之一,各种未经审查、未经证实的消息通过自媒体平台被自由发布在网络中,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充分调动了网络参与者的猎奇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等,极大影响了普通网络参与者的认知,导致作为网络参与者的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对于毕业、就业、劳动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使部分毕业生认知上偏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出现了“啃老”“佛系”“躺平”“摆烂”等错误认知,继而由“慢就业”转向“不就业”。

三、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主导:全面统筹,构建应急领导核心,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以统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行动指南,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坚持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坚定目标和科学方法。

其次,政府要树立坚强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模式构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要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本着“解决一个学生就业就是幸福一个家庭”的国之大者,积极奋斗、努力实现全体高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治保障力量。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就是坚持党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领导。

再次,政府要搭建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体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管理运行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宣传引导、法律监督等三个宏观方面。政策支持体系涵盖的范围很宽泛,可以聚焦在支持各类企业发展(含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扩大就业岗位需求,吸纳毕业生就业;增强区域吸引力政策,引导和补贴毕业生落户就业,并保障人才发展性需求;直接开发公益性岗位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稳定民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政府从就业市场供需双侧进行调节,如对企业减税降费、增加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增加政策性岗位等,有力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宣传引导体系主要定位于全社会,目前尤其是占领网络宣传主战场,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就业观,塑造劳动光荣、劳动者荣耀的正能量氛围;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节俭、创新的民族传统,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建设社会主义;建立健全国家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给予先进劳动者国家荣誉,树立勤劳苦干典型,引导毕业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法律监督体系集中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立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对其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就是在保护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大在毕业生就业领域中公平就业的执法监督,打破阶层壁垒、行业垄断、特权屏障,建立风清气正的就业环境,树立毕业生积极主动就业的信心,给予毕业生公平合理的内心力量。

(二)高校主抓:深化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急的根基

首先,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客户(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国家所需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今,我国大踏步全面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面对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渴望与渴求,高校必须加快改革进度,加大开放力度,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与融合,深入了解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条件,结合高等教育特性,前瞻性地培养市场所需的基础宽、专业扎实的高适应性人才。

其次,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Chat GPT 的横空出世,我们必须革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尝试翻转课堂、“生讲师评”等教学方法,渐进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陌生领域勇于创新,激励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韧性和竞争力,这样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来临、就业危机到来之际,促使毕业生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再次,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服务体系,构建大就业格局。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涵盖国情与经济形势分析、择业心理疏导与纠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职业发展路径分析等全方位、多角度内涵,学校要培养学生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进行职业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校专业发展史进行分类指导,各高校均有独特的专业发展历史与特点,将大量校本案例融入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能极大促进毕业生提高就业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与时俱进,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和引导,如创作毕业生就业指导“视频指导案例库”,通过就业APP、抖音等多媒体渠道传播,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更有吸引力、更贴近实际、更能深入毕业生心理。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就业信息高效精准传送。建设高校智慧就业平台,整合教育、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各项功能,集结政府、企业、高校各类资源,将就业岗位、就业政策与毕业生无缝对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匹配,就业岗位“一键直达”,求职应聘“一网通办”,签约面试“一气呵成”,提高就业工作服务水平。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校院两级就业客户资源库。校级主管部门主要布局与各级、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各行业牵头单位对接,建立校内宏大就业市场群;各二级学院主要对接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合作企业,重点开发校友企业,牢固感情纽带,稳定一批就业客户(用人单位),以备应急之需。

(三)企业主力:合法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首先,合法合规稳健经营,增强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各类企业经历了多种突发性经营困难,因此“活下去”成为企业经营者第一目标。这就需要各级各类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组合,积极促进生产,稳步开拓市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夹缝中求生存,在国家各类政策的利好中求发展。例如,为了彻底防控疫情,三年内绝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与照顾,给予了税费减免,及时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越是在困难时刻,企业越是要合法合规经营,为企业生存积累资金,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持续推进企业稳步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企业主动担当,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应急处理方案,给予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企业,能够在行业取得持续发展的势头,在企业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吸纳更多的人员参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再次,持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有效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是企业永续存在的核心竞争力。各级各类企业都要掌握自身存在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企业科技创新的表征之一就是科技人才吸纳量,科技人才吸纳量愈多,企业科技创新的可能性愈大,彰显着企业在未来存续的可能性愈强。企业科技人才的最大来源就是高校各级各类毕业生。反观之,企业的科技人才储备愈充足,应对突发事件的底气也就愈足。

(四)学生主动:转变思路,积极主动就业

首先,充分认识就业的政治意义,积极主动完成就业义务。各高校要积极主动向学生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治、经济意义,让所有毕业生深入了解就业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动员毕业生主动自觉摒弃网络舆论的负面认识,积极就业,积极承担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伟业。

其次,增强生涯规划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只有具备生涯规划意识,才能“防范于未然”,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自觉准备,将生涯规划的意识贯穿大学生活始终。要引导毕业生自觉养成“安而不忘危”的危机意识,带着目标学习,带着责任学习,要引导学生常学常思,用“5W 法”来认识自己,即“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谁能帮助我,在最后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次,发挥学生就业自助组织的功效。加强毕业班班级建设,营造积极主动求职签约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定期召开毕业班就业主题班会,在班级中营造面对强大就业压力不畏挫折、勇于挑战的就业风气。表彰宣传各类就业先进典型,激励党员、学生干部迈好就业信息传递最后“一里”,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最后“一把”、就业事务办理最后“一步”,主动担当作为,做时代青年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