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

摘 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倡导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中开展教学,凸显全面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探究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资源的结合方法,将数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16

新课改背景下提出学科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需求,作为数与形为主要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有着较多关联。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注重讲授知识技能,而是应当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价值,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自觉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增强对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知,推动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可丰富数学课堂内容。小学数学教师是传授数学知识的引路人,需要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成效。数学是逻辑性及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缓解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使学生可有效锻炼逻辑、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数学学习的思维空间。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契合新《课标》的需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成绩,还能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坚韧的数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弘扬文化更契合新课改的需求,能够推动数学课堂质量的提高。

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可延续传统文化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融入传统文化,一方面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很好地延续、发扬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晰历史责任,注重数学学科与德育的融合,变革学科教学思维,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意识,推进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经久不衰。

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可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传统数学课程多重视知识技能的讲授,学生的性格特质及基础难以接受抽象、逻辑强的数学知识,而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使数学课堂教育观念不再狭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人文性。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对复杂、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使学生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

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1.变革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可运用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思路的方式。数学学科具备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若是采用单一的讲授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可以将数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使得小学生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思考,减少对数学学科的抵触心理,树立良好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创新能力、逻辑能力、探究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变革陈旧的数学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资源相融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2.渗透数学历史

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作为体现传统文化的窗口,以课程形态宣扬传统文化,使得小学数学课程不光体现在显性知识层面,也体现在隐形数学文化的层面。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当穿插数学知识背景、数学家小故事、数学发展史、数学生活中的应用等来体现数学思想、发展过程、应用价值等,引导学生从宽泛角度理解数学课程,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产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完整认知。

教师可适时引入数学发展史来进行教学。数学发展史的思想、内容、语言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历了变迁,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适当展示数学发展史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思想。原始社会时期,祖先识字也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探索计数之法的相关载体也随着社会进步,从古代的绳子、石子、手指、甲骨、青铜、绢帛、竹简到纸张,再到如今的电脑硬盘。早先人类计数是将语音作为载体,萌芽时期的数学就具备抽象性。随后出现了结绳计数,四千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用象形符号来计数,从刻痕刻印逐渐演变成纯粹的数字符号。之后延伸为八卦、天干地支纪年,再到今天的数字符号,数学发展仍需要无数人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数学文化发展史可引导学生明晰数学的发展之路,体会古人某一阶段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与想法,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发展角度认知数学学科,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与探索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3.挖掘数学教材的价值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依托教材内容来开展设计,教师应当重视教材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找出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使得知识点可有效、巧妙、充分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教学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感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需要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相关运算技能,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教师可挖掘该内容蕴含的文化价值。在春秋战国时期十进制和算筹概念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出现了数学专着,其中《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最为古老的算书,是经由无数人修改、完善后的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里记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及比例算法。《九章算术》作为重要的数学经典,蕴含浓厚的思想文化知识,教师可通过数学思想的讲解引导学生感知古人在数学探索之路上所展示的智慧,激发学生以古人为榜样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的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形成严谨的数学理性精神,明晰自身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4.融合传统文化艺术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融合传统文化艺术,一方面引导学生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合理引入传统文化来拓展数学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

以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图案美——对称、平移、旋转》中的对称图案为例,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对称轴?教师可以融合剪纸艺术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剪纸是中国宝贵的纸类艺术,也是凸显传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富含美感,也蕴含数学知识。第一步,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引导学生欣赏幻灯片中各类剪纸作品的对称之美,增强对剪纸艺术文化特点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文化自豪感。

第二步,教师可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各类剪纸中了解图形的规律。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一组简单的剪纸作品,并分析共同特点,给予学生留白思考及讨论的时间。小组合作讨论可以带动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做到全员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观察,找出图形的对称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强小组协作能力。

第三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剪出图形。简单的桃心剪纸应当如何折叠并剪出形状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剪纸来锻炼数学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个想象的过程不在于剪纸的结果,而是从简单的想象来验证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空间能力,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学会折叠并进行猜想,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四步,教师操作实践。教师可亲手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想象如何剪裁,然后验证学生的猜想过程,亲自折叠并剪出来,展示作品后,学生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第五步,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可展示其他较为简单的剪纸作品,如两颗相连的桃心,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相关工具,让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剪纸,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与验证猜想的能力。教师可提出问题:手中的剪纸可以剪出更多相连的心吗?鼓励学生验证猜想的结果并展示。

第六步,看图形反验证。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展示二连、四连、八连折纸形状,引导学生想象最终的剪纸作品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考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拓展能力。

由此可见,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数学教学可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及运用能力,并在实践操作中发展数学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数学洞察力及空间想象思维。对于学生来讲,传统艺术蕴含的数学知识可引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于教师来讲,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课堂的结合可使得教师借由文化媒介,更好地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5.结合名人故事

数学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数学家运用智慧与勤奋推动数学的发展,为数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文化,感悟古代数学家的思想。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的教学为例,学生会学习到圆周率这个新名词,那么教师可引入传统文化讲解相关的名人故事。两千多年前,《周髀算经》记录周三径一,表述了圆周长的算法,也就是认为周长是圆直径的三倍。但随着时代变迁,在一千五百年前,祖冲之这一伟大数学家经过多次计算,将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当时,这一成就非常伟大。教师通过数学名人故事来带动圆周长知识的讲解,一方面从故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这些成就的影响与意义,进而认知自身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可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究中,从名人故事中产生敬佩之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6.融入文化元素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提升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及话题的探究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融入文化元素开展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与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业发展大有裨益。

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情境,带动学生沉浸到情境中感知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的魅力。早在六千年前,半坡人就会制作圆形房顶,古人早就发现滚动圆木头远比扛着走省劲,后来将圆形应用在战车车轮的制造中。但真正认识到圆的性质的人是墨子,他提出了“一中同长也”概念。圆是数学中基本的概念,生活中往往存在诸多圆的元素,比如雨后彩虹、水流漩涡、湖面波纹、星河轨迹等,而传统文化中也将圆这一元素视为主要精神来表达圆融、圆满的思想。天圆地方就是传统文化提倡的思想,以圆为范、规矩方圆,简单到传统瓷器、生活中的锅碗瓢盆,大到传统建筑,圆的应用十分广泛,洞门、窗、亭等结构无不展示圆的美感。传统人文思想也讲究外圆内方,外表和顺则万物通达、圆润和谐,这种圆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观念为核心,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合乎自然又超越自然。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学生领会圆这一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思想,脱离简单的数学讲授课堂,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文化认知,使得学生依托数学学科领会知识背后的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良好感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的文化熏陶,提升自身文化的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契合新课改的需求、丰富数学课堂内容,还在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可更新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思路,渗透数学历史于课堂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数学学科;可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形成严谨的数学理性精神;可融合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课程教学,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想;可结合名人故事开展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可融入文化元素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丽芳《挖优秀传统文化,丰小学数学课程资源》,《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0年第4期。

[2] 毕艳玲《巧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河北农机》2021年第5期。

[3] 吴昆蓉《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研究》,《读与写》2020年第21期。

[4] 汪银雪《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开发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期。

[5] 刘兆军《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文渊(高中版)》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