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旸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功能与人文价值日渐凸显。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融合,能够为高中生提供高层次的文化食粮。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解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基点,系统简述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价值性,详细总结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语文教学实现人文升级、资源优化、教学转型,以优质资源助力教学效果的跃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在神州大地上进行自然探索、智慧淬炼、社会交往、人文萃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深度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课程优势,立足语文教学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范畴、主题内容、价值取向,推动高中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体系中的亮点资源,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深邃的价值观念、高远的思想信仰、独特的风俗习惯等,是民族文化、东方文明、乡土风俗、传统美德的总称,以儒、佛、道为思想基础科学架构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寓言素材、成语故事、古文名篇等都能够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得到展示,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古色古香、别有韵味、浮想联翩的赏析体验与艺术感悟。由此可见,语文教材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物质载体,能够为高中生架构出高层次、高体验、高品质的文化教育空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颇有渊源,二者具备非常高的契合性、共生性、互助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基点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中生掌握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成语故事、语言素材、修辞技能、艺术创想,助力高中生获得能力训练。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够帮助高中生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为课程核心素养的科学落实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历史名人的思想方法、经典故事的奇思妙想、风土人情的独特审美,能够在启智润心中实现视野拓展、见多识广、思想进步。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高中生拥有高水平的认知力、拓展力、创新力,为课程核心素养的高效落实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与智慧支持。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向高中生输送历史名人的人生格言、成长信条、品德操守、奋斗目标,实现高层次、高价值的品德教育、“三观”建设、文化教育,提升高中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修养情操。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中生获得课程核心素养提供德育支持与文化助力,架构育人生态。

三、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价值

首先,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科学推进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高中生能够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中生架构故事性、启迪化、精品型、沉浸式的人文情境与课程空间,促进高中生走向思想进步、品德发展、“三观”端正,自觉传承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高中生进行知识探究、课程思考、素质发展的资源支持、方向导引以及品质保障,架构素养型的生本空间。

其次,教师立足教学实践科学推进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渗透于探究情境、情感体验以及认知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走向人文定位、资源改善、主题定制、提质增效,促进语文教学实现智慧启迪、文化育人、美德传承,提升语文教学的思想高度、德育效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语文教学提升育人起点、过程体验、主题导向的施教支点。

最后,教师要立足教学实践科学推进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提升教学起点的高端性、教学资源的品质性、教学活动的感染性、教学效果的德育性,贯彻科学育人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文化导引、启智润心、能动推进代替传统教学中的中心思想识记,科学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落地生根。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路线的人文突破口,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品德操守、文化素养。

四、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走向人文定制、资源创新、提质增效,值得教师深度考量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科学策略。

1.立足变式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自觉协同高中生的知识探究、文学赏析,亦步亦趋地指引高中生循序渐进,真正成为高中生思维活动的点拨者。变式教学以教师智慧精准点拨高中生的个体思维、思考方向。因此,变式教学能够帮助高中生以教师智慧为思维导航,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沁园春·长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活动中,高中生需要由景入情地感知字里行间埋藏的伟人情感、建功豪情、伟大追求。首先,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主观勾勒长沙秋景,以“秋”探寻文人墨客隐含于文学作品中的“收获”与“进步”。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地指引高中生感悟作者对艰苦奋斗、顽强斗志、执着革命的回忆与感叹,追溯作者的革命生活、青春岁月、无私奉献。最后,教师更要由革命历史的信息搜集提升为人物形象评价、思想品德淬炼,生动诠释作者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人民幸福的责任担当。教师要能够在变式教学中由低至高地引导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进行担当教育、奉献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科学培养高中生的责任观念、家国情怀、博爱思想。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教师在变式教学中循循善诱的育人目标,启迪高中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2.立足电化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电化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具化展示课文内容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有效弱化文本信息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多媒体设备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视频素材支持,给予高中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心理震撼与情绪感染,帮助高中生进入兴奋状态。因此,多媒体设备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助力,提升课堂活动的人文价值。

在《荆轲刺秦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高中生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优化文本素材的体验感与故事性。高中生要能够借助视频素材获得较多的背景知识,了解到燕国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荆轲在燕国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只身犯险,在秦舞阳的陪伴下刺杀秦王,最后功败垂成,血洒殿堂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虽然是一个失败的故事,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正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荆轲的责任担当意识、英雄无畏精神、爱国爱民思想、以身许国操守足以令后人折服。而且,教师要能够借助“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典故向高中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荆轲”去承载爱国教育、英雄教育、担当教育、奉献教育与革命教育,鼓励高中生将大学梦想、人生发展与祖国、民族、社会、人民的“大幸福”联系在一起,成为新一代的“英雄人物”。所以,荆轲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与信息源,为高中生树立效仿楷模与人生导航。

3.立足分组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组教学是指高中生在教师的智慧设计下形成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学习共同体,高中生能够在畅所欲言中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表现空间、交互途径。分组教学能够架构充满智慧灵光的生命互助单元。因此,分组教学能够成为高中生自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能动空间,科学培养高中生的互助意识、协同观念。

在《记念刘和珍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方法交流、成果共享。为了推动高中生的分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为高中生设计出探究话题,科学指引高中生精准拓展、合力创新、高效集聚。例如,第一,作者为什么觉得应该写些东西了?第二,“刘和珍”身为弱女子,却以身涉险,为什么?第三,为什么作者称“刘和珍”为“君”?第四,作者为什么在“刘和珍”面前有点汗颜?这样的探究话题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分组探究的层次感、精准度、高效性,有效凸显刘和珍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以“青春热血”去警醒世人,足以让男人为之汗颜。刘和珍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杰出代表,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诠释,自然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成为教师对高中生进行爱国教育、民族教育、生命教育与理想教育的依托,教师要鼓励高中生成为像刘和珍一样的爱国英雄,为人民谋福祉。所以,探究话题能够成为分组讨论的方向导引,也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4.立足项目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项目教学是指高中生较为独立自主地进行课堂讨论、探究设计、能动推进,充分展示群体能力。教师要成为高中生课堂探究的实时关注者与信息收集者,切实提升后续项目探究的活动的起点与设计高度,成为高中生课堂拓展的幕后推动者。因此,项目教学能够推动高中生自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探究、知识挖掘、信息处理中,进一步开展主题文化教育。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活动中,这篇文章语言素材质朴真挚,难度较低,适合高中生进行独立自主的项目探究活动。高中生能够在有感情诵读中慢慢思考“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立足“保姆”与“孩子”考量二者的关系、情感牵系、心理定位。这样,作者就会慢慢明白作者与“大堰河”并不是纯粹的“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而是近似于“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真挚情感。由此可见,高中生能够在用情诵读、集思广益中智慧互助、灵感共享,共同感悟作者隐含于诗歌内容中的感谢之意、感恩之情、怀念之心,接受感恩教育、孝道教育、博爱教育、友善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项目探究能够借助高水平的主体能力科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5.立足演讲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演讲教学是指教师深度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正能量,为高中生提供高层次、有品质、时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推动高中生进行观点陈述、自我教育。演讲教学能够借助表现机会推动高中生融入课文内容之中,在深度挖掘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处理文本素材。因此,演讲教学能够引导高中生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高中生积极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

在《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活动中,高中生能够全面感知到中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太空探索的艰难历程。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赏析的融合,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活动,鼓励高中生立足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信念、探险精神、奋进思想、爱国热情、牺牲精神进行学习体验交流活动。高中生不仅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够在深思熟虑、再三推敲中实现自我教育。所以,演讲活动能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赏析实现有机融合的突破口,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思想高度与德育品质,并为语文教学提供高层次的资源支持、人文导引、价值保障,助力语文教学实现课程创新、提质增效。因此,教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的育人支点,并立足变式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项目教学、演讲教学科学促进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实现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育人。由此可见,高中生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从而提升个人的民族意识、文化自信,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 罗璐《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30期。

[2] 张常亮《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开发》,《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8期。

[3] 许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探索——基于高中语文教学》,《高考》2023年第21期。

[4] 吕志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年第7期。

[5] 孙晓蓓《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0期。

[6] 罗胜利《“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课程》2023年第8期。

[7] 孙丽红、江鸿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学术论着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研究——以〈乡土中国〉为例》,《教育导刊》2023年第2期。

[8] 陆瑜佳《浅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塘栖中学为例》,《高考》2022年第30期。

[9] 郝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