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英语学科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二门语言,一直是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人们对英语教学工作更加重视和认可。但同时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虽然可以实现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目标,但整个教学过程未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未能重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这会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本文围绕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3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有着显着的教育意义与价值。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提出,英语教学在社会范围内的地位逐步提升,且成为义务教学阶段的重点学科。在这一背景下,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创建文化教学活动,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防止学生出现文化理解不深刻、不透彻,知识掌握有偏差、有遗漏的情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意义

1.增强辩证意识

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辨别是非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期间,由于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过于关注西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为此,融合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接受西方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融合本国语言与英语,逐步建立良好的文化意识,并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有助于促使初中生正确对比中西方文化,科学感悟汉语的魅力,并建立传统文化自信。

2.促进文化交流

本国文化环境是民族语言体系的支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受到历史文化以及本国习俗的影响,在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因而,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学习外来语言也应重点研究本土文化背景,以避免发生“崇洋媚外”的错误行为。以我国义务教学阶段的第二种语言为例,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时,需要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促进文化交流为目标,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现状

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有关,但是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意识,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地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

1.英语教学缺少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展开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期间,肩负着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责任。多数教师会更为严肃地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态度,更加重视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水平。所以,教师会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且习惯于为学生普及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的节日、餐桌礼仪等,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但是可能会造成教学片面化的问题,即教学过程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学生难以形成传播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2.英语教材过于重视西方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开始频繁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一转变推进了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但受英语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凸显西方文化,淡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例如,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围绕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举例,以提高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但实际上,教材中的多数例子,通常是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这使得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被忽视,甚至被“隐藏”。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路径

结合前文分析,我们基本明确了展开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英语教师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外,还需有效结合英语知识内容与传统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有效消减西方负面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得以在文化的引导下,实现高质量学习、高效率学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以最大化提升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以实现培养学生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目标。

1.重视赏析传统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更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底蕴。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减少西方文化给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减少学生身上出现的崇洋媚外的错误行为。为此,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期间,可在课前准备阶段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动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为学生传递正向的情感价值观,以防止教学过程过于刻板的情况出现。

首先,教师应依托英语教材,集合教材中包含的资源内容,有效解读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并通过制定文化赏析课程的方式,实现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其次,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选择构建生活与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结合生活化的元素,真切感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

以鲁教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单元主题为“vacation”,所以教师可以设置“传统节日”的文化赏析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第一,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阶段,设置如下问题情境“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此时,教师应从旁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Spring Festival”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由此可知,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节日就是“春节”。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教师可以搜集、整合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春节期间热闹的景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魅力。随后,教师可以提出:“Why do we eat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借此解释饺子就是“交子”的谐音,意为新的一年要大吉大利。此外,也有说法认为饺子的形状类似与元宝,包饺子就是包福运。在对上述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还可以激发学生理解、认识其他传统节日的好奇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合理安排教学工作

做好课堂教学安排,是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渗透效果的前提,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手段为主,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知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继而逐步实现原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注意的是,教师在英语教学环节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应正确区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利用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随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分析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其目的是遵循跨文化交际背景,让学生得以产生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识。此外,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可以积极应用现代化教辅设备,如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环境,让学生直观、立体感受传统文化的外在形象,继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加速实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以鲁教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d like some noodles》为例,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期间,可以围绕“noodles”一词出发,在课件中展示各种面条的图片,如,打卤面、鸡汤面、意大利面等,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What  kind of noodles do you like best?”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最喜欢的面条种类。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更为深入的讲解,如设置“Get on the bus to eat dumplings,get off the bus to eat noodles”长句翻译,并为学生讲解相关典故,让学生理解中国古话“上车饺子,下车面”的由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在听说读写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其中,“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他人进行流畅对话。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练习的时候,应重视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对话主题,让学生得以在日常的交流与互动中,实现对文化细节的有效感悟,继而依托现有的学习资源,完成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避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文题不一致的情况。

以鲁教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hy do you like pandas?》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panda”引出话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由讨论现在比较出名的熊猫花花、思嘉、萌兰,随后再以熊猫为主题,让学生展开写作。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度延伸,如讲解与熊猫同属于保护动物一类的“lion”“giraffe”等,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自主融入中国元素。

4.拓展延伸文化内容

在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拓展类词汇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需要讲解目标词汇,同时还需要围绕单词进行拓展与延伸。例如,教师在讲解“century”词汇时,除了应告诉学生该词释义为“百年、世纪”,还需要拓展出“history”这一延伸词汇,以丰富学生的单词储备,并继续拓展百年历史间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应注意的是,有些扩展内容属于学生的知识盲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查阅,或者将资料查阅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丰富学生课内外知识储备。

5.组织课外交流活动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为了融合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需要遵循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原则,即在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空间和机会,如教师可以选择创设英文演讲、英语角、英文辩论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以提升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

6.合理安排对比学习

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文化对比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情怀,深刻认识异国文化。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应设置中西方文化比较话题,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应注意的是,文化对比教学方式,是不同文化思潮的碰撞,为保证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

以鲁教版英语教材九年级第五单元《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例,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结合单元内容,设计中西方文化中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课程。一是,英美人在初次见面时,习惯用“greeting with a hug”“kiss”表示友情、尊重、亲情。而中国传统文化更习惯用大方得体以及谈吐清晰表示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习俗就可以引出“shake hands”主题。二是,中西方在餐具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中国习惯使用筷子,且在吃饭期间,不能随意玩筷子,不能将筷子插在米饭中间。而西方习惯使用刀叉,且他们在摆放刀叉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规律。另外,在座位排布方面,中国认为左为上,但是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右为上。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体会其中内涵与深意。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体现出明显的教育价值。而初中教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应重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工作,尤其是作为英语学科,其本身的教学过程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本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甚至会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展开新一轮的探讨,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舜凤《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期。

[2] 敬丹丹《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校园英语》2021年第46期。

[3] 马永杰、赵海霞《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13期。

[4] 石琳《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融合途径》,《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年第12期。

[5] 刘诗佳、康英华《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策略》,《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6期。

[6] 党旗《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7] 芮园玲《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3期。

[8] 王明杰《对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校园英语》2021年第9期。

[9] 张红梅《初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生英语》2021年第12期。

[10] 卜志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英语教学的融合途径》,《中学生英语》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