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韦敏

摘 要: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法,如故事启发法、图像记忆法、实践应用法、表演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等,希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23

数学,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这种融合的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中绽放光彩。

一、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与小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相适宜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选择那些既符合他们理解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文化元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比如祖冲之、杨辉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同时从中学习到数学知识。

2.互动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展开对话和分享,通过探讨和交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一原则强调了互动性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的传统元素,如“分月饼”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来,通过角色扮演和问题解答等方式,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实用性原则

数学作为一门揭示世界规律的科学,具有普遍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而传统文化则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结晶,涵盖了丰富的哲学、艺术、道德等内容。在融合过程中,实用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数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也服务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融合传统文化时,教师应注重实用性原则,确保所引入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紧密相连,既能够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也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1.增强文化认同

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认同感。在学习分数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分数的学习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及应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然后再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半碗饭是怎么来的吗?”然后告诉学生半碗饭就是将一碗饭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半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2.提升学习兴趣

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数学中,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学习图形时,传统剪纸艺术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手制作各种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通过剪纸这种传统文化形式,学生能够感受图形的性质和变化。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亲手制作图形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数的分类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或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分类,比如用“千变万化”来形容数的变化无常,用“数一数二”来形容数的排序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的堆砌,更是塑造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独特的数学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传统图案中的对称、比例、黄金分割等数学元素,都可以被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传统图案背后的数学原理,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角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用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竹简量角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探究角度的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培养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相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传统的对联、古诗、谜语等文化形式中,都包含着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这些文化形式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数字1—1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古人诗词中的对仗、押韵等手法,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让学生在享受传统文化美的同时,理解数的概念。再如,在讲解“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入传统的剪纸艺术、建筑艺术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总的来说,教师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种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方法

1.立体化故事启发法

故事启发法这种融合了数学与文化的教育方法,既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找到了乐趣,又让他们在无形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奋,让他们在文化熏陶中成长为有智慧、有品格的人。

例如,在教授“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有关古代工匠分蛋糕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古代的工匠,他负责为村里的每个人制作蛋糕。在一个特定的节日,他做了足够多的蛋糕,每个人都应该得到相同的份额。但是,他知道村子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得到更多的蛋糕。因此,他决定用一种公平的方法来分配蛋糕。工匠把每块蛋糕都切成大小相同的样子。他非常仔细地做了这个工作,以确保每个人得到同样大小的份额。这样,每个人得到的蛋糕都是同样的大小。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来教授孩子们如何进行分数的计算。如果一个人吃了他得到的那一份蛋糕的1/3,那么他总共吃了多少蛋糕?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将1(代表一份蛋糕)和1/3(代表他吃掉的那一部分)相乘来找到答案。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视觉化图像记忆法

图像记忆法是一种生动、直观的记忆方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图像记忆法的应用,比如建筑、绘画、书法等。教师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授“比例”时,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中国传统建筑的照片,比如故宫的建筑照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建筑,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会发现这些线条和形状是有规律的,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比例的概念,告诉学生:“比例就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讲解完比例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比例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建筑,在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中,都运用了比例的关系。比如,在绘画中,教师经常说的‘三庭五眼,就是指脸部的比例。如果教师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方法,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比例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简单的建筑图形,然后标出各个部分的比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同时,通过图像的记忆,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比例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生活化实践应用法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传统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认知之门。

例如,在教授“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图案,比如中国传统的窗花、瓷器图案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和特点。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学生可以动手测量这些图案的面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测量工具,如尺子、纸、笔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测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案为什么会被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它们在传统文化中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师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应用这些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法,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教授时间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理解古代计时方法与现代时间的关联。这样,学生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和计时方法的发展历程。

4.情景化表演教学法

小学生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对于一切新鲜、有趣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例如,在教授“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设计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比如设定一个古代市场买卖的场景,学生们分别扮演商人、买家和算账员。在这个场景中,学生们需要运用混合运算来计算价格和找零。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扮演店主,有的扮演顾客,大家就像真的在买卖商品一样。这个情境的设定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对混合运算形成更直观的理解。接下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公式和概念,通过表演和角色扮演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交易过程,从而更直观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则和原理。在表演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通过表演和角色扮演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们可以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可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5.趣味化游戏互动法

游戏互动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小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描述方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设计一种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实践和应用这些知识。首先,设定游戏规则。教师首先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则,规定游戏的方向和位置。例如,我们可以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其次,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国王、将军、商人等,根据他们的位置进行描述。例如“国王现在在北边的第一个位置”,或者“将军现在在南边的第二个位置”。再次,互动问答:在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回答。例如:“如果国王要召见将军,他应该如何描述他的位置?”或者“如果将军要去见商人,他应该如何描述他的位置?”最后,总结反馈。游戏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游戏进行总结,让学生们明白他们是如何理解和应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传统文化元素的。总之,教师通过游戏互动法将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有趣地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未来,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化这种融合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全面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江西教育》2023年第35期。

[2] 刘亚楠《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3] 孙彬博、曹一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课程及其实施建议》,《小学数学教师》202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