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近兵

摘 要: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愈发先进的网络技术也融入各行各业中,而互联网平台、设备、资源和技术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当今,教育不断革新,互联网理念的渗透,互联网设备与技术的融合就凸显了必要性。无论面对德智体美劳这五大素质教育中的哪一项工作,教师都需要对教育模式做出调整与优化。本文主要围绕“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介绍了“互联网+”对中职德育的影响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后,就如何利用“互联网+”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文化 中职德育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58

现如今,“互联网+传统行业”的生产与发展模式俨然成了一种主流,“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与推行更是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思维模式。从本质上看,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跨界的融合,教师不仅需要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开展一系列适应性的优化与革新,还要对互联网平台、设备和技术展开一系列深入的挖掘与开发,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借“互联网+”提升教育效果和有效性的目的。德育是指向学生思想、精神、道德和品行发展的一个教育模块,凝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思想、精神与品格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载体,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一直以来也都是中职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职教师提供了方向,中职教师也需要更加积极地利用互联网来创新德育。

一、“互联网+”对中职德育的影响

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一,面向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因此,中职院校的学生从年龄上看大都还处于青少年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个性更加张扬,自我意识也更强,在语言、行为和思想上都喜欢追求特立独行,而这种外显的特征也就为中职学校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结合实际来看,基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思想开展的德育工作能够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中职教师迫切地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来提升德育的效果和效率,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为中职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互联网平台、设备、技术和资源,中职教师可以就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展开视角更全面的思考与实践。

1.打破了传统德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如今各类学校的各项日常教育工作在开展形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打破了德育理论化和形式化的尴尬,弥补了传统德育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让教师可以一边对学生展开正面显性的德育教学,一边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彻底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

2.拓展了德育课程资源

教育是一项需要以各种教育资源为载体来推进的工作,而互联网技术本身强大的信息储备、搜集和处理能力就有助于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师在设计与开展德育工作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搜集、分析和处理各种各样的德育资源,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挖掘、开发与整理各项课程资源内蕴藏的德育价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事实上,这种课程资源上的拓展更有利于浓厚德育氛围的营造。

3.促进了教师素质提升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第一主体虽然转向了学生,但教师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教师自身具备的教育素质、掌握的教育知识和拥有的教育技能也仍然是决定整体教育效果和有效性的关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资源,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补足自身缺乏的一些知识信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来与其他教师形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以积累与归纳更多有用的教育经验,实现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民族,而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凝结了数千年来无数优秀思想、精神与品格,极具内涵与教育价值的文化,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尤其是德育已然成为一个必要选项。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的学习基础和文化素养较差,因此,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的价值实际上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神与品格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另一个是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来推进文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以便能够为学生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策略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教育”的现代教育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而在推广“互联网+教育”这种模式时,教育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在确定切入点和突破口时普遍将视角放在了互联网平台、技术和设备上,并且也凭借着不懈的探索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此,中职教师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德育工作时,也需要站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设备这三个不同的视角下展开更多思考,抓住互联网赋予德育的多元性、随意性和开放性,在充分考虑中职院校学生之于学习和成长的个性化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借互联网平台、技术和设备来营造良性且活跃的德育氛围,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1.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传统文化素材

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互联网平台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手上的智能设备来上传或下载各种合法的资源,因此,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中职教师在试图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完成对传统文化素材的搜集。

我国最注重“孝”文化,学生们在搜集资料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孝”文化所作的古诗或是与“孝”文化相关的故事,或者是与“孝”文化有关的古文、视频等内容。

如《吕氏春秋·孝行》中对“孝”的描述是“百善孝为先”,学生们搜集到这个内容后,可以对《吕氏春秋·孝行》进行了解。

从本质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与思想内核的结晶,其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且并非所有内容都能够与日常的德育工作完全适应,教师想要保证德育工作效果和有效性的话,就需要保证所使用到的传统文化素材能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另一个是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中职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就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平台来筛选传统文化素材,以保证德育与传统文化的无缝衔接。

2.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

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工作中需要起到的作用有两层,一层是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品质来完成对学生个人的品行的塑造,另一层是为学生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以便能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基于这样的目的,中职教师在推进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时,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以地域文化资源为例,大部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都只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习俗,而不清楚在这些文化习俗的由来与意义,那么,在探索地域文化内涵时就很难真正形成全面的理解与认知,进而也导致德育的效果受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再现”地域文化的演变过程,将地域文化的抽象发展历史用一种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深入探索地域文化,并借此实现德育层面的成长。

例如,山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由我国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群众所创作,不同地区的山歌中蕴含了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情感。如:川渝地区的“川江号子”蕴含了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的情感,表达了当地劳动人民坚毅不屈、积极奋斗的情感,虽然学生们不在川渝地区,但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对这首歌曲进行赏析,从而学习歌曲中表达的文化精神。

3.借助互联网设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交流活动指的是一种以交流和分享作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活动,中职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个德育主题,如“守礼、诚信”等,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时,面对诸葛亮的故意刁难,刘备以礼相待,在第三次见诸葛亮时,由于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并未打扰,而是站在雪中等待,正是刘备的以礼相待,打动了诸葛亮,才有了后来蜀汉的辉煌。

“诚信”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有许多,商鞅变法便是经典。战国时期,秦王为求改革,便让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在变法前担心百姓对他不信任,便“立木为信”,最终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以“诚信”换来了秦国改革的成功。

同学们搜集到故事后,需要尝试自己分析与总结故事中主人公身上的优良品质。教师还需要从环境布置入手,围绕既定的德育主题来为学生打造一个主题氛围浓厚的外部教育环境,借助多媒体设备强大的视听表现力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感官刺激,以便学生能够沉浸于真实的主题环境中。在完成外部环境的布置后,教师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设计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设备来开展寓教于乐的诗歌朗诵或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主题交流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借助互联网设备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在德育工作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也更有利于德育有效性的提升。传统文化本身可以算是各种优秀思想、精神与品格的结合,是一个集合式的模糊概念,只靠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真的体会到这些思想、精神与品格的可贵,中职教师需要借实践来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

基于德育的目的,教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或历史档案馆参观,而在真正“走出去”前,教师还可以先利用互联网设备来组织学生逛“虚拟档案馆”,先将一些参观档案馆的注意事项告知给学生,然后再通过线上平台和智能设备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参观档案馆时将搜集到的信息和形成的感悟都通过电子设备记录下来。最后,教师再在总结环节中带着学生们一同学习伟人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起做一个有品德高尚、理想远大的人的信念。

例如,成都地区的武侯祠,是用来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体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对蜀汉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生们在参观武侯祠的同时,可以感受一下“忠”所蕴含的意义。

5.借助互联网搭建文化学习平台

事实上,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合作关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神和品格能够拓宽教师的德育视野,丰富教师的德育内容,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合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让学生自觉且自愿地参与到传承文化的工作中。

对此,中职教师在借助互联网设备开展指向德育的传统文化活动时,还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定位到文化传承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创建一个以“文化传承”为主要目的宣传网站,网站的开头动画可以用广为人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同学们明白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俗。网站的基础搭建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网站版面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则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学习平台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所熟悉的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故事,讨论传统文化和德育有哪些结合点,如:从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中,探究到屈原这个人物身上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从古诗词这个传统中,挖掘辛弃疾的爱国精神。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筛选传统文化资源和提炼传统文化内涵,教师的主要工作则是引导和监督,即在学生搜集和筛选传统文化资源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德育视角下的思考,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本身的德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总而言之,如今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的模式也正面临着升级与转变,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整体教学模式向现代化的改革,让一些原本只存在于设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机会得到落实。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职教师在面对德育工作时,便需要站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展开探索和思考,尤其是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赋予教育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为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价值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工具。中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互联网工具更加有效地利用起来,借互联网来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展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斌《“互联网+”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学周刊》2020年第18期。

[2] 李守霞《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有效应用》,《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11期。

[3] 柴丽芳《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职业》2020年第16期。

[4] 姬广明、张延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15期。

[5] 欧阳翀《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职德育质量》,《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