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珍

摘 要:随着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长足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之中,使它扎根于教育的“土壤”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又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本文论述了初中生物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途径,使生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本质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认识,蕴含着顺应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这一思想既表现在生态哲学的理论层次,也表现在生态实践的层次上。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加深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化新道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初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师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对所有学生的教学上,更要注意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生物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一定的科学研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内容与之结合起来。新一轮课改以来,所有的生物教材都加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将其与这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材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关注。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落实有关政策,以推动学生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生物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既符合国家的环保方针,又符合国家的国情,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下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学生在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知识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将诗词歌赋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之美,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一首描写草原生态的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草坪的四季变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草原生态的知识,更好地体验到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魅力,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生物是一门以生命为中心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教师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4.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教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的知识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前引导

课前引导是一堂课的开端,一个好的引导课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学案中安排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古诗词、大家熟知的典故、历史名人的书法和绘画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趣的历史故事或与生物有关的古代文化典故,通过富有文化气息的课堂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带领学生进入奇妙的生物世界,探寻生命的秘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与生物的内容进行融合,教师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原则进行阐释。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古诗来分析和总结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以鲁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情境,提出“同学们,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诗歌都是通过动物和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这里面有一种叫青蛙的两栖动物,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什么诗词?”同学们都来了兴致,回答道:“蛙声过社,农事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教师又问道:“这几首诗都很美吗?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诗描绘了蛙类的生活习性,会叫的青蛙是雌性还是雄性呢?怎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教师顺势引入本课:“在学习美丽的诗歌时,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青蛙这种两栖动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对这首诗的理解中,对青蛙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对教师的提问进行了理性思考。

在讲述“鱼与人的关系”时,常规教科书通常都是简单地讲述鱼对于人的意义,而2013版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则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安排。首先,这本教科书从国别角度出发,指出渔业为一项重大事业。接下来,作者把鱼类与文明相结合,认为鱼类不但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蛋白食品,而且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这本书还附有一幅《娃娃抱鱼图》,并附有“年贺年鱼意”。“鱼”与“余”同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接下来,《钓鱼不胜渔》告诫我们,光说不练不行,做才能致富。“竭泽而渔”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一种警示,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和当代意识形态相融合的。

此外,在《生命与文化》这本书中,特别设置了“生命和文化”部分,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寄情于花》,人文气息跃然而出。中学课本上的练习题也有不少是引自古代诗词、名人语录等。比如,七年级上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山上的桃花又开始了。”“你能不能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说明这首诗歌中所描写的那些大自然的景象?”八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世间一切都是在有中产生的,在没有中又存在的。这和我们现在对生命的起源有何不同?谈谈你的意见吧。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前提是你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把古代名人的话与“生命的本源”“演化”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确保课堂的科学性,还能增强课堂的人文性,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讲述生物发展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我国和西方的生物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之心,树立为国家争光的理想,并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谚语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谚语来导入所要讲的知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第二,运用谚语可以扩大知识面。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俗语,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并且大多数都很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谚语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三月的雨水,金贵如油;四月多雨,多动锄。通过对这一俗语的解释,学生们了解到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它们的重要性。这些知识增加了课堂的灵活度,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他们发自心底地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更深的感情,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

我们都知道,袁隆平是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为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而且还让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水稻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另外,我们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基因序列测定;我国率先合成了牛胰岛素,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与评估。生物课本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教师们在将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可以将其发掘出来,让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浓厚,从而让他们有一种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向着既有知识,又有家国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发展。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世界上伟大的中医药着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每天踏着泥泞,顶着烈日,在田间穿行,终于解决了“杂交水稻”的技术难题。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湖南农业大学2019届新生入学仪式上袁隆平院士的“知识,汗水,灵感,机会”等生活经验,为同学们详细地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让同学们冲破障碍,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自古以来,无数的科学家以自己的学识才华和勤奋的研究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大学生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以实现全面发展。

3.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外活动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发挥的余地非常小,而且大部分的课外学习都是机械地做作业。因此,在课外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几个“大”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收集材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生物学课程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把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都培养起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学生相处。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模仿动物保护色的生成”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领队,承担起组织和协调的责任,其余的人则扮演“捕食者”的角色。每一位同学都承担着各自的职责,他们之间互相协作,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探索的任务,使整个教学、学习的全过程都能体现出“和谐”的理念。

以《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北京沙尘暴、舟曲泥石流、内蒙古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系统受损事件。可以通过介绍绿化的实例,辅之以相关的说明和图画,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真正的认识。通过以上实例,学生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唯有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的传统是以团队为中心,西方文化强调个性。中国的文化注重个人对集体的作用,认为家国是一体的,有国的人才有家,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物学科里,是否有一种与中华的优良传统文化相吻合的东西?顺着这条线索,笔者发现了几条线索:“不管四季如何变化,都会有轻微的波动,稳定是生物群系的特性,也是生物生存的前提,每个细胞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构建自己的家园。”任何一个细胞都不会做无用功,在严酷的生存条件下,也不会例外。这是一个集体的想法。在生物领域,团队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种群都是“个体”组合而成,各有各的作用,又相互独立。“个体”这个词在这里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它并不只是一个活着的人,而是一个细胞。它所包含的教学内涵包括:把自己做好就是对集体最大的贡献;要形成感恩意识。通过生物学的具体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并认可中华的优良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物的内容结构,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这既可以使生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然、更加容易,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比如,在教学鲁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第一章第2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创作和编排《蚕的生活》,每个组都有自己的节目,这些节目都融合了很多传统戏剧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卵—幼虫—蛹—成虫”的观念。在教学“破茧成蝶”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经典的《梁祝》,让同学们开始跳舞。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同时,对“幼虫”和“蛹”的区别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学生们通过自己喜爱的戏剧形式,自导自演,能够形成一个智能的平台,不断地丰富着认知,使学生的品行得到完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悄无声息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并有助于学生建立、理解和运用生物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综上所述,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教学中非常有意义,既能给学生讲解生物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对于推动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瑞《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2] 苑寿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3] 马小虎《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4] 匡华菲《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5] 汪文静、黄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植物种子的萌发”为例》,《中学生物学》2022年第9期。

[6] 崔莹莹《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之探究》,《新课程》2021年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