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婷

摘 要:为了给小学美术教育效果的改善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简单介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意义,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原则,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入措施进行了探究。意在阐明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小学美术教育内容,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美术教育内容恰当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53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逐渐摆脱了理性范式束缚,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发展趋势。在感性与理性并存发展趋势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多元化成为美术教育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教师从美术教育视角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育内容,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感受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学生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基。因此,教师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落实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目标”明确提出:“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托美术课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工艺,并为小学生提供体验制作工艺品的机会,顺利落实新课程标准。

2.助力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美术元素,包括雕塑类、绘画类、民间玩具类、基本纹样类等。教师将种类繁多的文化元素应用到小学美术教育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元素形象生动、造型多样、活灵活现的特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元素便于学生接纳并体悟。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1.特色性原则

优秀传统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产生活所需而诞生的,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涵盖了多种类别。在基于美术教育视角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筛选时,教师应贯彻特色性原则,优选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选择知名度高、受众范围广的地区代表性文化为主,逐步扩展开发其他类型的艺术资源。

2.审美性原则

在小学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应将尊重学生的审美贯彻到整个教育中。在审美性原则的引导下,教师应充分考虑6岁到12岁之间学生年龄跨度大、内心思想变化幅度大、美术学习态度与能力变化显着的特点,选取内容丰富而富有趣味的传统文化资源,促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审美要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划分领域,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

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应用的前提。从总体目标来看,教师可以聚焦“厚、养、索、发”几个元素,明确课程开展方向。即“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丰富学生传统美术积淀;涵养中国美术精神,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摸索美术课程模式,探索教学创新策略;开发多维校本课程,引发学生文化畅想”。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总体实践目标明确后,教师可以立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几个领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的分解。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为:学生主动学习中国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以及系列民族艺术,体悟中华传统美术技法,并娴熟利用画一画、做一做、看一看等途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设计·应用”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为:学生可以了解传统创意、手工制作方法,基本明确传统画作中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原理,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装饰美感、吉祥象征,并可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美化个人生活;“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目标是:学生可以感受传统书画或工艺品的观赏性、学术性、知识性、专业性,并在鉴赏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形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综合·探究”学习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是:学生可以开展综合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传统文化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个人生活经验与美术学科的联系,形成综合探究能力。

在分学习领域细化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美术课程所属领域,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进行实践目标的重新整理。比如,苏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1课《藏书票》隶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可以设定课程目标为:学生主动学习版画基础知识;可以从选题、设计画面、制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了解传统阴刻、阳刻技法,并将传统技法娴熟应用到藏书票制作中;对传统文化主题的藏书票设计保持浓郁兴趣,主动探索与藏书票制作相关的传统技法,并分享到课堂。

2.立足教材,直接导入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以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为中心的单个课例,而且具有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事例使用的单元课题、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美术作品图例、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习一般概念的素材。基于此,教师可以统计苏少版美术教科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例,根据教学要求,直接将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导入教育体系。

以苏少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7课《水墨情趣》的教学为例,课程可划分为2个模块,其一为水墨画作品展示,其二为水墨画表现手法展示,旨在引导小学生感受水墨画的意境与表现手法。根据课程知识模块组成,教师可以提取《水墨情趣》中的知识点,将提取内容拓展为单元课,单元课目标为学生了解墨分五色的方法,通过观赏、合作学习的方式了解水墨画鉴赏技巧,在鉴赏中领会中华优秀水墨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在上述目标引领下,教师可以从“感受水墨”“体验水墨”两个阶段开展教学。在“感受水墨”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水墨?水墨画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索,将自身置入水墨画学习情境,学习“墨分五色”等基础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学习单填写的方式,从描述、分析、阐释、评价几个视角分析水墨,初步领悟水墨魅力;在“体验水墨”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水墨与水彩、油画棒等多种绘画方法结合的过程,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水墨与其他绘画方法结合的技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水墨的美感。

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美术基础的差异,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内容也应当适当调整。具体到美术教育内容安排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特定年龄段学生反馈的内容,进行高难度内容的适当减少或删除。如在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2课《装饰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难度过高的内容,教师可以“瓶子设计”为创新方向,整合中国龙、画成语、画历史故事、画神话故事、飞天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而对于学生反馈难度过低的内容,教师可以将装饰瓶延伸到中国陶、中国武术、中国元素创意画、中国武术等维度,并渗透象形文字的联想信息,促使学生充分利用个人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中华传统艺术再加工。

3.多元载体,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形式

多元载体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践应用效果改善的关键。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需要,教师可以将绘本、数码连环画等作为载体,生动具体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主题故事集成,可以促使读者在阅读中逐步了解多领域的丰富知识。绘本具有主题多样、图多文少、风格众多的特点,可以突破页面局限,降低小学生的阅读难度,寓教于乐,促使小学生获得知识的启迪、审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可以精选契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审美心理,且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绘本,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从生动而富有趣味的图画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并以简单的文字为线索,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贺卡(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绘本引入课堂,以中国传统节日绘本为载体渗透中华优秀节日文化,促使小学生感受、领悟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课前,教师可以先设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使用不同工具制作贺卡,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领悟中国优秀节日绘本中蕴含的习俗、起源、背景、传说故事与精神内涵,初步生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目标确定后,教师可以根据二年级小学生所处年龄段表现出的理解能力强、学习兴趣浓烈、初步脱离表象性思维、活泼好动等特点,筛选适宜的中华传统节日绘本,如《小年兽》(熊亮作)、《北京的春节》(老舍/文,于大武/画)。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贴合小学生已有的对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认知,明确春节贺卡制作这一教学重点。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怎样才能制作一张贺卡?”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特点进行问题分解,即“同学们见过贺卡吗?”“贺卡有什么作用?”“贺卡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不同节日的贺卡有什么区别?”紧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节日绘本,要求学生阅读绘本,从绘本中提取素材,如春节贺卡中的年兽简笔画、春节贺卡中的鞭炮纹样等,完成个人贺卡制作。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来回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练习期间出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有效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绘本,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连环画是系列深奥故事的简单化表现,图片内容环环相扣。数码连环画则是以数字传媒为支撑的连环画,充分适应了教育信息化趋势,可以吸引学生观看、鉴赏。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数码连环画,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助力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经典名着为创作内容,开发主题式系列课程,进而借助打印机将课程内容统一打印,并有序编排。在课前,教师可以搜集适合小学中高低学段的名着,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同时,教师可梳理已有线索,适当提取、压缩文字,突出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内容,教师可以控制连环画字数在75个字以内,借助文字表达部分画面。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连环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连环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重点,带领学生围绕连环画开展互动游戏,鼓励学生自由讨论选出连环画中最具画面感的文字,并指引学生从改编视角着手改编自己认为不够合理的环节,为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码连环画中蕴含的传统名着故事提供依据。

4.拓展视角,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从古到今,我国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无法估量的民族文化,相关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无法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视角,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不同地区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一定差异,且涉及的美术门类各有不同,给美术课程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充足支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搜集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并将相关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应用到美术课堂中。

以苏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4课《风筝》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视角投向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山东潍坊,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展示山东潍坊风筝节、风筝博物馆,引导学生探究山东潍坊两千多年的风筝历史。教师借助山东潍坊风筝文化为学生讲解风筝的历史由来,能够促使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风筝文化的认同感。在具体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接触过风筝,再询问学生是否了解风筝的发源地,并提示学生山东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在导入主题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山东潍坊风筝节的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引申提问,要求学生回答图片中的风筝名称。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风筝图片进行讲解,告知学生龙形风筝的材质、用途,并为学生讲解龙形风筝的来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视线聚集到风筝上的图案纹路,欣赏龙形风筝上的吉祥纹路文化。师生可以共同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纹路,激发学生对传统纹路文化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纹路。最终,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简易风筝制作的竹签、纸张、颜料,要求学生模仿山东潍坊风筝节上的风筝制作自己的风筝,并利用颜料在制作的风筝上勾画吉祥纹路。全体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可以给每一个作品贴标签,在校园内开展一场风筝节,将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内,为美术教育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落实新课程标准,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美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贯彻特色性、审美性原则,分领域设计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程教育中的实践目标。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究”领域目标明确后,教师应立足教材,开发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注重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范畴,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优势,改善小学美术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宝丽《民间传统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中国果树》2022年第9期。

[2] 沈甜、袁晶、赖继祥《传统纸艺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中国造纸》2023年第10期。

[3] 李军《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术教育路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4] 乔晓光《通向生活的路——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的资源价值及其教育实践》,《美术观察》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