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实现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幼儿的文化自信,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幼儿园教师要基于幼儿本位实现教学创新,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现有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幼儿教育效果的提升,不利于教育的改革。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依据现有的问题及幼儿的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幼儿课程的优化。本文以幼儿本位为基础,探讨在幼儿园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分析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提出幼儿本位下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本位 传统文化 教育实践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62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关键,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幼儿提升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以幼儿为主体,实现传统文化与教材和教学的融合。幼儿园要以幼儿为中心,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与幼儿教材、课程的结合,实现幼儿的传统文化启蒙,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幼儿的价值观念。

一、基于幼儿的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文化教育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多方共建实现文化的建设。在幼儿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传统礼仪教育、传统节日教育、传统文学教育,传统礼仪教育主要依据以往古人的礼仪观念,如:待人接物、餐桌礼仪、尊师重道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教师可以依据以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礼仪,将其与幼儿课程相结合。传统节日教育能够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识,帮助幼儿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节日活动与来源的理解,教师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化及道德素养。传统文学教育是指古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能够塑造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教师要根据以上三方面进行论述及教学实践,以幼儿为教学主体,通过课程和教材与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传统优秀文化与课程的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以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为依据,教师选取适合幼儿心理年龄发展阶段的内容进行教学融合,通过课外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材空间。以幼儿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课程,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主动对课程及其有关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以帮助幼儿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引入,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引导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

1.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幼儿的价值观念形成受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在幼儿成长阶段,教师对幼儿“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身为幼儿教师要深知自身的责任,要有提升自我的意识。在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单凭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教育改革及传统文化与教材融合的背景下,教师仅仅凭借以往的知识及教学经验不足以满足现有的教学需要,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不经意地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在相关的主题活动中缺乏知识的融合性与讲解的趣味性,导致幼儿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对教师讲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而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自身教育技能的提升,往往会忽视对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素养会导致对教材的理解不足,影响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的转化,导致课程讲解枯燥,幼儿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枯燥的课堂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幼儿园忽视了对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现有的幼儿园教师培训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及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了传统文化能力,导致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难得到提高。传统文化是现今教育的重点,幼儿园和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课程的效果,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升幼儿的文化自信,培育其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传统文化图书内容缺乏幼儿主体性

当前,部分人追求利益,组建临时的团队编写传统文化图书,导致幼儿图书市场中,幼儿传统文化图书品质良莠不齐,失去了应有的教育目的,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部分图书缺少传统文化内容的低龄化转换,比如《三字经》《中华典句》《论语》等书籍知识性强,不利于幼儿进行阅读和学习。部分人为短期谋利,将已有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摘取,简单翻译配图后进行出版,而配图及内容缺乏相关性,忽视了幼儿的阅读习惯,导致图书内容缺少针对性。图书的插图要便于幼儿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优秀传统文化。

三、幼儿本位下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

1.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适宜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观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幼儿设置符合其年龄阶段的环境,对于低段的幼儿,装饰及环境创设要注重趣味性,可以运用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插画影响幼儿行为。对于高学段的幼儿来说,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传统文学话语实现对幼儿行为的规训及观念的影响。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教师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化自信,帮助其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在营造班级环境时,可以让幼儿参与进来,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物品的制作中。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幼儿进行创作的物品进行课堂布置,比如中国结、脸谱、扇子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作,通过实际的操作,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物品背后含义的理解,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创作作品并把它们放在展示墙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幼儿的参与不仅可以更好地营造班级环境,同时也能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实现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教师可以利用走廊等幼儿活动领域实现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选取有关行为礼仪的传统插画或文学短句,作为标语张贴在走廊中,这既可以实现对幼儿行为的规训,又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标语和图片传达出来,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可以在讲解传统文化礼仪课程之后,让幼儿挑选合适的语句和图片,由教师将相关的图片及标语做成卡片,并装饰校园。教师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营造出趣味化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幼儿的关注,让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传统文化教学要与课程进行多样化融合,幼儿活动课程可以让幼儿在乐中学,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更加多样化的,它将道德教育、识字教育、知识学习、行为培养等目的结合在一起,并参照幼儿园的现代化教育目的,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综合性、教育性。传统文化知识主题活动的选取要切合实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想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光靠学习理论知识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要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二者的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而主题活动是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教学在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涵泳诵读、实践养成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价值。而现代幼儿教育中的各种教学方式,如示范法、故事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都非常适合幼儿的认识、学习和身体的发展特征。实践是提升幼儿认识的关键,教师要提供幼儿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根据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将主题活动分为三个大类:传统礼仪主题活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传统文学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古代的传统优秀礼仪,开办主题礼仪活动大赛,以幼儿为中心设计主题活动,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行为实践,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且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背景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如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包粽子的活动,在中秋节可以组织朗读诗歌等主题活动,提高幼儿对传统节日及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学作品众多,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幼儿的内容,结合合适的教育方式,比如,通过歌谣、舞台剧、戏剧等形式再现传统寓言故事或民俗典故。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中,让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故事中表达的核心思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将幼儿进行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互动朗读,实现传统文化与语言交流的融合。传统文化的学习要以课题为主,实现二者的融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幼儿园可以采用专题活动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

3.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思想影响巨大,幼儿模仿能力强,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及语言。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幼儿的成长做出表率。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幼儿园的管理人员也要有这样的观念,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学习培训,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一,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差异会影响教学效果。传统文化的落实情况如何,最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贯彻。学校要在教师的任职期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同时高校各教育专业也要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立,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占比,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第二,教师要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灵活运用及转化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与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在班级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三,优化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学校要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培训课程中,让幼儿教师们通过线上观看、学习,从他人的教育经历中,反思自己该怎样运用教材。其次,线上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分发传统文化材料,既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又能给教师们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除了线上培训之外,幼儿园要做好新教师的轮岗,对新进幼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

4.家校共育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

尽管现阶段的幼儿家长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家长对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举个例子,很多父母都觉得传统文学作品比较深奥,对幼儿而来说较难理解。部分家长表示幼儿现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过早,会使幼儿压力过大。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和教师要积极和家长进行沟通,传递正确的传统文化认知观念,分享幼儿传统文化绘本等教材,让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性,将正确的认知观念传达给父母,获得父母的认同,建立家校协作的教育模式,通过经典诵读、家校共育的模式来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传统文学经典的诵读,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知识的传播,而是在幼儿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文学内容的认识,培育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的思想。幼儿园教师要将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家长。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家长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并在讲解过程中帮助家长学习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比如,教师会给幼儿们安排一些朗读古诗文的作业,家长通过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可以陪伴幼儿完成教学任务,加强与幼儿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实现家校共育。例如,教师可以进行家访,在沟通中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幼儿遇到的困难。同时,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家庭中以幼儿为主体,多沟通交流,家长可以和幼儿共同学习,逐步促进幼儿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使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这不仅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文化自信,顺应教育变革及发展的要求,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谷虹、黄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涵》,《中国教师》2021年第1期。

[2] 朱莎、吴萌《论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入》,《文化产业》2022年第6期。

[3] 沈明泓、朱梦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认知结构重构的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