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进入高中课堂,在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变革。本文分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介绍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就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特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18

传统文化是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是滋养民族精神的人文沃土,是推进教改的重要基点,是教育活动的精神命脉,是学生获得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教育场所,语文学科更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探讨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及教学策略,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1.传统文化是推进教改的重要基点

语言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实践,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实践的载体,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保存并得以流传,成为语言教学珍贵的可借鉴遗产。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门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应该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根本上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这就必然决定着语文教育新课改与传统文化教育分不开。这些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漫长的改革之路,实践证明,每次变革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今后,语文新课改要不断走向现代化,同样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基点。

2.传统文化是教育活动的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形态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应该是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它一直以来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它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的。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则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当代教育既有先进科技的传播,又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发扬。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其播撒到学校教育这片富饶的人文教育热土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创新和发展,才能在教育的推动力量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传统文化是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字、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迹可循,这些优秀的文化载体更是一代代被人们保存传承发扬光大。现代的中国,有形的物质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追寻历史遗迹来发现,而更核心、持久不变的文化动力,如艰苦奋斗、保家卫国、追求真理、修身齐家等美德,则蕴含在精神文化遗产中。这些文化遗产需要学校的文化教育来传承,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把知识背后丰厚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对母语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获得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可,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建立起中国的精神“底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4.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在新《课标》中,“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沉淀和发展的历史产物,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没有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是一句空话。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代一代教育主体的文化传承,在塑造人类文化适应性、文化延续性和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学生在学好课程知识的同时得到文化滋润,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操、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无疑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体现,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走进高中课堂,并成为国内统一使用的新教材。新教材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尝试变革和创新,更加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经典永流传”的文化底蕴。总结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更加彰显国家的主流意志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科书“一纲多本”暴露诸多问题。尤其受到市场趋利和商业化管理的不良影响,国内教科书变革发展遇到极大阻碍。为进一步提升教材编着质量,部编版高中教材直接由教育部门编写,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更彻底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更加彰显国家意志,立意更加深刻。在传统文化方面,教材满足基本教育需求,严格遵循文学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融入教材中,整体呈现“守正创新”的特色。

2.内容丰富广博

部编版教材选文内容更丰富,数量较其他版本更多,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高中生学习更多的古诗文。较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部编版除要求背诵古诗文外,还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选文至九十多篇,占选文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体现传统文化的作品更经典,时间跨度大,囊括春秋战国到明清的诸多作品,比如选自《诗经》《左传》《礼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的内容,历久弥新,都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经典篇章。部编版教材增加“学习任务群”环节,在“阅读与探讨”中将《红楼梦》列为必读书目,这体现新教材在选文内容设计的广博性。由此可见,现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偏重于引导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借此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内容呈现多样化

部编版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必修、选修和选择性必修三部分教材,并通过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学习两条主线穿插到每个单元学习中去。在具体形式的呈现上,语言文字、传统民俗、传统艺术、传统道德等具体门类的内容在教材相应单元中都能找到。单元则以课文学习为主,以导语、学习提示和学习任务等为框架,其整体构思意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学习任务的选择而上,传统文化内容在其中都有涉及,具体体现在三到四个学习活动中,通过阅读、鉴赏、表达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每学习一篇古诗文,都能积极探讨诗作、文章的内涵,思考传统文化的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部编版教材每册最后都安排诵读任务,如果说古诗文是传统文化有形的表达,那么诵读则是对传统文化无形的理解。

总之,就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来看,相较于其他版本的教材,更能彰显国家的主流意志,编写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加广博,并且呈现方式以多样化为主。如此安排将更有利于学生在不同语文学习阶段和文化熏陶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

现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新的理念、教材结构及选文安排,使一线语文教师难免有些措手不及。实际上,传统文化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高中生涵养文化根基的重要精神食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呼吁传统文化经典的回归。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现阶段依托教材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笔者结合新《课标》的教改思想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1.在课堂内外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课堂内外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得到成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在课堂内外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在走廊张贴传统文化宣传画,名师画作、书法作品等。或者,在走廊张贴学生优秀传统体裁文学作品、传统文化活动照片等,以“文化装饰”唤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也可以创建文化博物展览,定期举办诗词大会、书法比赛,组织书法创作、古诗词诵读,等等。或者,在教室内张贴古诗词名句,创设传统文化图书角。总之,以多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熏陶传统文化,以环境育人扩大文化的育人影响力。

2.多任务驱动传统文化教学

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呈现新的特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倘若还以讲授为主,即使课堂教改做得多么精美,语文课堂还将是一片“死气沉沉”。部编版教材中增加“学习任务群”,这一环节以任务教学为导引,通过多教学任务引导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更加灵活,内容设计不仅可以是课文选段,也可以是课文之外的名家评论、作品选段、经典素材,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切入,实现以任务驱动点带面,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视野。此外,学习任务驱动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索与梳理中,将语文学习变成自主探究的过程。

3.创设实践情境,全景式实施传统文化教学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学生在课堂中语言积累和实践结成的结果,部编版教材紧密围绕“语言积累和实践”做文章,重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传统文化养成,强调真实语文实践情境的应用。在新《课标》中,“语文实践情境”被明确限定在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这几部分。其中,活动主体统一指向学生,活动设计则有明显的学习任务特征。在教授《声声慢》《望海潮》《扬州慢》等诗词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阅读并向同学推荐风格类似的宋词,并阐明推荐的理由,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鉴赏、探究和梳理能力。在《水浒传》的阅读指导上,可以安排学生勾勒一个新的水浒人物,为其专门写一段自传,加深学生对古典名着的理解。或者安排学生选择一位古典文学名着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并根据人物事迹编写一段评语等,或者以“我最喜欢的文学形象”为题写一段演讲稿。这些真实且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4.设定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渗透传统文化精髓,不应该把关注点只放在文章内容上,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作意图、挖掘内在文化意蕴,能做到从表层信息窥探内在的文化思想,理解文章涉及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做到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的常态化教学中。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文言文本身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朱自清先生有言,中学生应阅读足够量的文言文,作为其古典文化训练的一部分。王荣生先生提出,接受渗透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育应作为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一部分。两位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从文言文中渗透文化、体现文化、构建文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注意从文字、语言、题材等诸多方面导入,挖掘内在文化真谛,吸收传统文化养分。

比如,荀子《劝学》所在的单元以“学习”为主题。荀子提出人的善是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并在《劝学》中阐述学习的重要性。韩愈论述“为人师”的重要性,并在《师说》中加以强调。鲁迅提出学习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拿来主义》中加以论述。除此之外,还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等文章,都是与“学习”相关的。为此,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可调整为“阅读与分析本单元各选文,理解作者提出的学习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借鉴吸纳、开放与创新等重要的学习命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传统文化深层次滋养学生的心灵。

除了文言文之外,现代文教学中也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五四运动后的现代文中不少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挖掘和转化。实际上,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定是服务在当下,着眼于未来的。所以,一线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现代文文本,有意识地去挖掘传统文化因子,立足文本,提升现代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尝试变革和创新,更加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经典永流传”的文化底蕴,更能彰显国家的主流意志,设计的内容丰富、广博,而且以多样化的形式加以表达。针对新教材新内容,语文教师务必要组织做好传统文化教学,尝试在课堂内外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多任务驱动融合传统文化教学,通过创设实践情境全景展现传统文化教学,以此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亚玲《在〈鸿门宴〉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语文》2020年第6期。

[2] 周燕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3] 冯宜俊《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4] 孙昂《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学语文》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