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笑笑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而高职教育需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自身的作用,紧跟“一带一路”倡议的步调。

1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

1.1 促进了沿线各国职教交流的升级

在《愿景与行动》一文中提出,我国每年向沿线各国提供奖学金名额,加大高职学生来华访学的百分比[1]。这一举措促进了双方学生的共同进步,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思维。此外,定期组织人员访问访学、实地考察、教学观摩,实现互学互鉴,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促进了高职教育交流的升级。

1.2 高职专业课程建设趋于合理

高职院校从 “一带一路”倡议紧缺的专业人才入手,将国际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增设更多的外语课程,聘请专业的外语老师,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力度,使语言交流、沟通无障碍;普及各国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国际意识,培养国际思维,熟悉沿线各国标准;设立特色课程,制定国际化课程标准,编写国际化专业教材,丰富教材内容,制定国际化的考核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培养具备国际思维、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熟悉沿线国家标准、掌握沿线国家经济基础知识的且技术精湛的国际化人才[2]。

1.3 促进了合作办学的开展和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沿线国家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时机,在政策法规、教育设施、教育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同时要求从业人员在具备扎实专业能力的前提下,还需了解国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譬如,在旅游行业,作为一名导游讲解人员,既要具备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旅游实务要求,又要具备在旅游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各国的旅游法律法规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并具有较强的理解、沟通、交流的能力。

2 高职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困境

国内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国高职教育仍有一些问题。

2.1 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不高,国际合作深度不足

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是社会的主流认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才发展报告,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歧视,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度不高。一些人认为,高职教育是中等教育,高职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过滤出来的劣质产品,而高职毕业生则是碗“夹生饭”,这些都是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认可度不高的表现。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便提上了日程,但是从合作质量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的深度并不足。参与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也不多,合作的方式仅限于签订协议、师生互派等浅层次的交流,因此,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深度亟待加强。

2.2 来华学生数量相对有限,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每年向沿线各国提供一万个奖学金名额,但这些名额主要针对来华学习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留学生规模仍然较小,所占的名额较少。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的质量也有待提升,这对高职院校和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留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特色,与一般高职学生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区别,也没有搭建起针对留学生的相应的留学制度,以促进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生活质量的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

2.3 国际课程开发不够,职业教育标准输出能力欠缺

从国内职业院校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外语类课程开发和设置的能力还不能满足国际的要求,多数职业院校开设最多的外语类课程就是英语,因为小语种专业的师资缺乏,使得小语种课程设置较少,占总课时的比例也较小。此外,国内职业院校制定的标准也与国际标准不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不及国外职业教育,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并未有话语权,而且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制定的育人标准与企业的用人准则缺乏充分的对接。高职院校唯有提升国际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主动输出国内职业教育的标准,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

2.4 师资队伍国际视野有待拓宽,教师国际教学能力急需加强

提升高职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关键在于师资,尤其是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教学能力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的确引进不少职业教育方面的外籍专家来校讲课,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讲座与培训,国内教师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成长。但是真正有机会参加境外学习的教师数量比较有限,且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缺乏运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且通晓国际语言能力的教师队伍。此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不少国家的官方语言除了英语以外,还有一些是小语种语言,而能够进行小语种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3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的途径探索

3.1 树立国际眼光,加强政策沟通

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应树立国际眼光,加强国内高职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上影响力和公信力。这就要求中国高职教育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和契合点,必须与“一带一路”的新变化、新形势相适应,建立专业化的、国家化的教学标准,实现与沿线国家在产业合作、经济发展方面的对接。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沿线国家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政策沟通,沟通是深化合作的重要保障[4]。因此,沿线国家应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留学生管理、国际合作交流培训等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国际留学生提供便利,为高等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

3.2 完善留学生派遣制度,推进学生交流的国际化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人数也较多。而加大留学生的相互派遣是提升教育对话、增进交流的一个方式,我国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资助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访学的政策,以增加政府奖学金名额吸引留学生,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政府奖学金”[5]。同时沿线各国高职院校也应扩大学生出国留学、访学的比例,鼓励本校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简化有关教育方面的出入境手续,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相互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对沿线高校进行宣传,以便吸引留学生相互访学,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化。

3.3 提升师资水平,引领师资素质国际化

“打铁必须自身硬”。国际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掌握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走出国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沿线国家高职院校应当选派出优秀的教师定期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学术研讨会、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访问学者”的形式进行,还可以聘请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师前来“支教”,促进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水平。此外,沿线国家在国际化教师培养方面应给予支持,重视人才引进,改变高职院校“无才流动”的状况。最后,沿线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应采取对策,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联盟,积极组建教师学习型教学共同体,降低人才流失风险,推动教师内部发展。

3.4 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学位互认制度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就要打破原来的、繁琐的、传统的教育体系,要简政放权,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壁垒,改变学习过程中只强调学历教育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勤于锻炼的习惯。譬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当地公司共同建立了一个以课程为依托的 “模拟工厂”[6],这个工厂实则是一个实训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针对高职教育的学历认证制度的缺陷,应积极建立区别于普通本科的学历认证制度,同时这个资格制度应该与沿线国家的标准和国际标准相一致。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签订了文凭互认协议,在14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开展境外办学。在推动实施学位认证标准的同时,还设立了70项有关“一带一路”的专项课题。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学历认证趋于完善。

3.5 利用“名人”效应,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孔子主张仁爱、孟子主张正义、荀子主张自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不仅在人与人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上也能找到儒家“仁爱、正义、自强”思想的影子。高职院校可效仿“孔子学院”的做法,在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之路。借此之势,让中国高职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中国高职教育也要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走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发展之路。

4 结语

“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是多民族和谐相处、贸易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机会面前,中国高职教育应充分抓住这个契机,丰富高职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