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宗,潘瑞姣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1209)

1 课程思政视角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1]。因此,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思政改革已迫在眉睫,对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青年学生讲话中谈到的那样,“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文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比较式”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应用。

2 一个“比较式”案例教学框架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相对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技术和观念的变革,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国外教学研究运用的常备方法。目前,案例教学在中国专业学位教育领域正在被提倡和兴起。同时,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也在积极对接国际标准,案例教学也在被逐步推广和运用[2]。但是反思当下的本科案例教学,案例材料的维度单一以及缺乏横向、纵向案例的比较,致使呈现效果一般。由此我们提出“比较式”案例教学的方法,针对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中发展理论的困惑进行案例教学探索。

2.1 中国自身发展比较

首先,我们在教学中从中国自身角度出发,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前后做比较,这是一个纵向比较。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果,可能超越中国以往任何时代。究其缘由,是因为新中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与以往旧体制不一样。中国现有的制度是世界政治发展史上的后起之秀,与旧式制度的生成逻辑、演进轨迹和现实状态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结构机理与政治绩效。显然,现今中国的制度正向世人展示独特的优势。改革开放等改革政策,成功地将中国与世界经济结合在一起,使原本待发展的中国成了一个活跃的强大经济体,并且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必将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中国自身经济的纵向比较,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2.2 中印发展比较

将中国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较,这是一个横向比较。中印两国都是地处亚洲的人口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是新解放的发展中国家,而两国现在的发展却不尽相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均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年均超过8.00%的增长速度,其中2007年达到了14.23%; 而印度近几年的经济增长率也持上升,2016年印度的GDP 增长率为7.10%,超过了中国的6.70%[3]。但印度近年来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率背后,人均GDP 增长却十分缓慢,远落后于中国。原因之一是其拥有13 亿之多的人口,但是印度制造业就业机会增加不够,巨大的人口红利反而变成了巨大的人口负担[2]。印度的制度也是导致现有局面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城市化非常脆弱,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比率低,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很难支撑起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的,掌握在少数家族手中,开发商想获取土地很难。同时印度的财政能力脆弱,无法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与中国对高铁、机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投入大相径庭[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借此对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进行解释,即使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印度,但是中国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新的人口红利是更加高级的人力资本红利。将中印两国的发展差异进行“比较式”案例分析,能够有效建立学生的制度自信。

2.3 中日发展比较

最后,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两国同为亚洲国家,人口密度较大,但日本现为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水平。2010年中国名义GDP 超过日本名义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中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制度优势不可忽视。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使经济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有所减少。中国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缓解了快速增长后面临的经济过剩,相较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后的泡沫经济,中国经济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但我们与日本比较,仍然有不少差距,特别在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科技创新领域。由此可引发学生基于多维度比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历程,便于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明确高校学生所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3 “比较式”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研究性和形象化

学术研究强调实事求是,用经济发展数据说话。但是,相对严谨的研究性教学往往缺失趣味性和形象化体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很难有个具体的场景化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比较式”案例材料时候,充分考虑学术研究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并通过对形象化案例的分析达到相关知识的充分解读。比如,在做中印发展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火车的建设来展示两国的不同发展状况,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来展示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建设与印度的普通火车运行形成的巨大落差。在这样实际的数据面前,我们有形象生动的例子作为佐证,达到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理解的目的。形象化的案例便于学生充分理解,选取的案例材料要在数据丰富度以及深度上具有可深入研究的空间。

3.2 创新性和互动化

案例的比较可以引起学生的对比思考,得到颇具创新性的观点。但是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让学生自发思考,而要通过案例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过程中去。在选择案例时,要兼顾案例本身的创新性和互动化,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能否如期实现,是“比较式”案例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且案例应当有积极正面的思政导向,提高学生在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续存、制度运行等方面的自我要求意识。最终选择的案例应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或是重大影响,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符合时事热点,留有师生互动交流的空间[5]。因此,“比较式”案例教学需要在互动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兴起,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学课堂是该文重点关注的研究。以《宏观经济学》教学为例,该文提出将“比较式”案例放进案例教学过程,通过比较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印的经济发展、中日的经济发展,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制度原因,这有利于在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最后,文章同时给出了“比较式”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大学教师需要展示形象化的研究案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引发创新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