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谷秾,陈霜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在当代的研究中,创造力常被作为一个多维的,发展的结构来接受,研究者们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发展的转变,是一个生命般的漫长过程,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1]。在早期促进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往往将创造性活动的主要来源归结于受教育者,将儿童作为培养的主要对象,且教授的课程模式传统,内容单一,多以理论为主。时代发展至今,创造力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 课程模式或是教学活动主体转变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出现了新的现状,新的特点,也给中国创造力教育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启示。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还是作为一条使国家强盛,使人民智慧的必由之路,创造力教育已如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正迎来它的冉冉升起。

1 国外创造力教育新现状概述

90年前,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创造力开始被看作是未来成功的基本能力,它是少数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但仍有一部分人靠其为生。鉴于此,世界各国都逐步将创造力教育放在了事关综合国力建设的显着位置上。相较于从前重视儿童创造力培养,在受教育者培训方面大下功夫,且授课形式单一的传统创造力教育行业来说,近些年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创新产业作为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速度,各国的创造力教育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对成人的创造力培养更加受重视,对教育者的培训也大大加强,而且课程创新也大力开展,如波兰、希腊、哈萨克斯坦等。同时,一些行业内的新提法也应运产生,如波兰的“创意教师”提法、哈萨克斯坦的“未来教师”提法以及中国台湾的“三元教学模式”等。

1.1 对成人创造力的培养日渐受重视

在波兰,华沙特殊教育学院成立了一个连续五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除了创造力教育学研究之外,许多学生还完成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教学专业学科在内的研究[2]。作为学生而言,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吸收多门学科相互关联性不强的几门科目是一件对个人能力有着极大考验的事,出于拓宽个人就业领域的原因,学生们往往会选择这样高强度的上课模式,然而有一点很有趣,学生们的这种选择与他们对就业市场的务实态度并没有关联,也不是他们出于改变工作或调整职业意愿的内心想法激发出来的举动,而是学校根据他们个人在发展专业领域和获取知识方面的强烈需要和兴趣所在而制定的课程体系。

华沙特殊教育学院否定了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作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而不是职业需求选课,从长远性角度考虑,让学生通过将创造力教育和个人兴趣点结合,从而找到自己能够致力一生的事业。他们将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中心,将创造力教育与个人兴趣结合,从而每位学生都拥有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根本上杜绝了择业时南辕北辙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中心和绝对的导向来开展创造力教育。

受教育者毫无疑问地构成了主体身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可以灵活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人在正规教育的结构或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私人实体中都展现了良好的教学动机并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华沙特殊教育学院的成人创造力创新培养模式也已有成效。

1.2 对教育者的培训逐渐增强

华沙特殊教育学院的课程融合了创造性的心理教育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未来的创意教师,这些教师就是那些准备创造力方面培养孩子的专家,他们的特点是知道如何识别孩子的创造力,能够解决教育问题并决心致力于此。

随着课程的结束,疑问也随之而来,毕业生们是否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并在职业中应用呢?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期待的能力吗? 他们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协调得如何呢?针对这一系列主要问题,学院对这批学生们的工作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分析他们的创意潜能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结果表明,创意教师提法确有其实际意义且培养方法效果显着。将个人兴趣与教育学结合的教学特点使学生们在毕业后仍收益颇多,他们中有的在从事教育工作,在学生们成为教师之后,他们将开放的师生关系和以长期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方式沿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创造力的有效性通过这场研究被很好地证明了,波兰的创意教师提法也正在彰显其活力。

哈萨克斯坦为欧洲教育系统开辟了一条国家之路,为提高培训质量,他们在未来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一块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完善了未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构,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通过在教学中模拟冲突情境等方式来进行研究,共有12 名教师82名学生参与其中。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教师的创新形成程度虽有一定提高,但要想利用创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还需要一定时间。

1.3 对创新课程的开展力度加大

在教育中培养创造力是为了解决许多问题。概括地说,这种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模棱两可的问题,应付快速变化的世界,对于不确定的未来。这个方法涵盖了过去忽略的创造性学习方面,提供了关于教学创新的不同解释。

在中国台湾省,研究人员确定了创造力的能力和素质,并提出了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以便在教育环境中创造出支持性的条件。然而,在这些关于培养能力的不同方面的见解和策略中,大家各执一词。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了一个三元的创新教育学框架,即通过教学内容本身、 教育环境和教师的精神这三方面的培养来提高创造力。教学内容本身、教学环境和教师培养的确可以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意义的方面。教学方面,提供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高层次思维和多元智能的思维,或提供给学生如何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前所述,教育者往往本能地对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程度更加在意,在创造力教育方面却常常忽视。然而,真正让受教育者受益一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往往来自创造力教育;在关于教育环境的创造方面,无论国内外,这是刺激和支持学习者的观察性和创造性的行为,因为这点正是教育者可以配合可以提供的;在教师培养方面,保持适当的“宽容”就是尺度,这也就是说包括对创造性的想法或行为保持开放的态度。虽然这些洞察力集中在不同的维度,但每个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不对立的,甚至是一致的。

在希腊,人们非常重视通过教育来提高全民创造力,音乐领域的一些学者们也一直致力于寻找能激发学生创新性活动的教学方法。终于,他们集合了在200多所不同中小学任教的来自100 多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通过对教师们认知的调查得出了有关中小学音乐课程创新方面的新举措和新现象。作为一种通过声音沟通的创造性过程,有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往会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住,大量音乐历史和理论的灌输非但对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无益,往往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他们的创造力,鉴于此,多所学校已开展了大量乐器声音的实验,在课上引导学生们探索不同生源,同时走出传统的教室课堂,增强教师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兴趣。

2 国外创造力教育新特点分析

21世纪,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建立人力资本的开始,改变教育的角色正是教育代表的权利和需要,只有总结出世界范围内创造力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在方法地改良中不断发展。成人教育已迎来迅猛发展的契机,受教育者的“绝对主体”地位不再,而由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共同构成的“双主体”时代来临,各国的课程改革正进行,课程创新大势所趋。

2.1 从重视儿童教育到兼顾成人教育

自20世纪70年代初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逐步建立了各自的创造力发展模式,形式多种多样,但学校成了大家都在争取的创造力发展最主要阵地,低龄儿童身上的创造力潜质开发足可以概括20世纪的创造力教育主题,美国甚至提出了“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模式。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创造力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儿童在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和引导方面将持续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致力研究的方向,但成人教育也早已以其当仁不让之势慢慢迎来了它的时代。

孩童是天生具有创造力的,虽然创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但成人在通过后天环境培育之后依然有机会通过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或是专业的创造力开发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将其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目前,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各国在这方面也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儿童在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和引导方面将持续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致力研究的方向,但成人教育也早已以其当仁不让之势慢慢迎来了它的时代。目前,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瑞典政府的成人教育国家发展计划强调了“教育应提供发展创造技能的条件”[3],与此同时,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也在进行着以早上而下形式为基础的课程改革。

2.2 从强调个体因素到重视教师培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生作为“创造者”,对其自身素质有着极高要求,如智力水平,系统化能力等。个体素质在持续影响着创造力教育的发展进程,但近年来同时也越发重视教师的因素。受过创造力教育的学生被视为创造性活动的绝对主体,这种对“个体因素”的强调也成了过去创造力教育的主要致力方向,学生成了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是无可厚非且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新的现象也在浮现。

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近些年创造力教育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作为与学生最直接接触的对象,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作为创造性活动中的“创造者”和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实时接收着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教师作为教育者就理应发挥其作用了,久而久之,创造性活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教育者培训” 也在近些年逐渐变得热门起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已经开始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上文提到的荷兰、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

2.3 从传统课堂到形式多样的课程改革

课堂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对于创造力教育来说,其课程内容和上课形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和书本,各国都深知,一些新的举措只有在学校才有被实施的条件,因此,很多国家都在学校推进了加快实施课程改革的步伐。

在德国,要关注一个新的知识创造概念,必须考虑到在教育环境内外创造知识的方法有更多的不同[4],而且已经参与工作的年轻人有两个特性最为被看重。其一,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是否是可信赖的员工,关于“可信赖性”,不同企业标准不一;其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不仅是出现在我国的趋势,因此,年轻人的创业能力十分被看重,如果能适时地开展“自我雇佣”,通过自己创业来开辟新的职业前景的能力就变得尤为可贵。因此,比勒费尔德大学提出了一个决意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名为“企业家能力”的教育计划,通过将创业精神通过一系列实践方式纳入中小学课堂的方式来增强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创业技能。促进旨在提升创造力的课程改革。雷根斯堡大学则做了一个创造性舞蹈训练对受教育者的认知、 社交和情感技能影响程度的实验,结果表明创造性的舞蹈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随后便将原来的体育课进行了结合创造力特点,融入创意舞蹈教学的改革。

3 国外创造力教育新特征带来的新启示

创造力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已数十年,日新月异的变革正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不能再继续成为西方产品的消费者,国外创造力教育的现状也给我国的“双创”教育带来了新启示。根据创造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依的创造力涌流理论,人的创造性是由专业、业内人士、个人共同创造的[5],开展我国的双创教育也应遵循这样一个创造力的系统共同作用。

3.1 深化双创教育是开展成人创造力教育的契机

成人创造力教育正以迅猛的势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当今,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塑造我们这个社会的特征与面貌,塑造我们社会成为一个新的有机体[6]。在这样良好的培养环境下,中国应借“双创”之势大力开展成人创造力教育。

目前,我国在创造力教育方面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且人才外流现象频发,究其根本,是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双创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且双创教育体系待完善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双创专业人才认可度和双创教育具体涉及领域程度方面的欠缺。加强高校双创教育,高校应着力深化专业知识,依托创造力教育平台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又可在课下,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社团活动、线上新媒体传播途径等载体传播双创文化,学校只有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我国双创教育才能在成人教育一块有所突破,才能长远发展。

3.2 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个体因素早已不再是创造力教育唯一的针对对象,一味在受教育者和课程设置上寻求突破而忽视教育者的纽带作用是不利于创造力教育发展的。全球范围内的创造力教师培训正兴起,使双创教育换发生命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创造力教育的理论平台培养双创教师,完善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教学方面和实践方面两点来落实。

首先,鉴于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当今的双创教育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吸纳一些有过创业经历的青年教师,这样有利于彰显我国创造力教育的先进性,且青年教师更能掌握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客观上也促进了双创课程体系的深化和改革。雄厚、专业化的师资团队既能纵向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也能横向拓宽知识的广度;其次,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建制的机构。借此平台,高校可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职能引领学生强校企合作,搭建对接渠道,拓宽创新创业的职能范围。此做法不仅有利于为在校学生提供与社会企业直接接触的良好机会,了解企业运营模式,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也为高校在全国创新创业上的比赛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实施基于受教育者兴趣的创造力教育分层教学

知识的获取更加趋向横向的延伸,而创造性思维的改变是纵向地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育都是给学生们提供学习的基本工具,同时培养其在写作、艺术、音乐方面的创造性的过程。前文所述的波兰培训班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能力外,学生的权限也得到了发展。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们有所区别,在课程应用之前,学生会接收创新能力的测试。在对研究成果的反思中,学生们称,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种类型和讲习班的培训而发生思维的变化往往比他们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学生在与教师沟通时达到了一种平等和睦且彼此诚信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在教师的行为动机、对学生灵感的给予程度、教学工作中的诚信等多方面考核他们的教师。

将创造力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结合,不仅能够拓展受教育者在感兴趣领域的知识面,更将创造力教育的教学方式变得自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会是一个人成年后赖以生存技能的来源。把学生们的兴趣、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时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学生会发现在这一领域发展自己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