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忠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 363000)

1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概要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在1959年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中。该理论将人的兴趣类型分为实际型(R)、 研究型(I)、 艺术型(A)、 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六种。他认为,人的职业兴趣、人格特点与职业非常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潜在动力,具有职业兴趣的人能更愉悦、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同兴趣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实际型(R)的人性格坦率,动手能力强,不善言辞,社交能力缺乏,喜欢从事有规则的劳动和动手操作的工作;研究型(I)的人思维缜密,做事理智,善于观察分析,但缺乏领导才能,喜欢从事抽象的和智力的探索性工作;艺术型(A)的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艺术才能,但做事不注重实际,易于情绪化,喜欢具有创造力、艺术力和表达能力的工作;社会型(S)的人善于交际和言谈、乐于助人、洞察力强,喜欢从事培训、传授、教导等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企业型(E)的人自信、外向、精力充沛,领导和社交能力强,做事有目的性,喜欢从事具备管理、监督和领导能力的工作;事务型的人谨慎保守,自控能力强,能够尊重权威和各种规章制度,喜欢从事数据资料整理编辑等有系统条理性的工作。

霍兰德划分的六大职业兴趣类型有着清晰的边界,他提出了六角形模型,来确定职业兴趣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心理相似性(见图1)。在六角形模型中,每一种职业兴趣类型,都有两种相邻关系的类型,如实际型(R)与事务型(C)和研究型(I),两种相邻的类型说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每种类型也有两个与之相隔或相对关系的类型,相隔关系的类型说明有部分相同的地方,相对关系说明两者没有共同之处。霍兰德认为,如果劳动者与之对应类型的职业相互结合,更能达到适应状态,他们的才能和工作积极性可得到充分发挥。

图1 六大职业兴趣类型图

2 高职贫困生的特点

2.1 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

部分贫困生进入大学后,未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荒度了大学三年时光,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花费大部分时间在勤工俭学上,学习时间少,专业知识储备不扎实,在笔试和面试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求职中,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盲目择业,为就业而就业,职业目标规划不明确,职业选择随大流,导致自身能力淹没,错失机会,失去自身发展的机会和方向。

2.2 两极分化的复杂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情绪波动的影响,心理状态较容易发生变化,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两类群体。一类是从小受到艰苦生活的磨炼,能吃苦,心理承受能力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奋发拼搏的精神,这类贫困生,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一类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有很强的攀比虚荣心,身心压力大,过于敏感和焦虑,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自卑、抑郁和及精神紧绷等问题,这类学生需及时帮扶指导,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3 就业能力相对欠缺

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贫困生在教育资源、才艺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相对欠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资源可能比其他学生少,自身潜在的才能可能没被挖掘出来。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在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的培训较少,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多数贫困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才艺上的要求,无法得到用人单位更多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贫困生缺乏求职经验和技巧,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状况,在求职遇到挫折后,也容易出现失落沮丧和缺乏信心等自卑心理。

3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应用

3.1 自我认知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贫困生的性格偏于内向,更有少数贫困生将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极少向教师同学敞开心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理解贫困生的个性成因,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为今后进行深入职业指导创造条件。

贫困生职业指导的第一步是自我探索,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特长、优劣势等,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表等测评手段,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判断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类型是否与理想职业相吻合,在此基础上,认识自身不足,确定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初步确定自己今后发展方向和职业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3.2 职业认知

职业是一种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将其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职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之中,不同的职业在目标、内容、方式与工作场所上有很大的差别,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方式。在职业选择前,要充分了解职业相关环境,评价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劣势,职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该行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等。

3.3 测量职业兴趣类型,设计职业规划路线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后,获得贫困生的职业兴趣类型,结合学生职业倾向、 就业特点和客观条件等,为学生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路线。例如,对一年级贫困大学生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后,根据测评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匹配,让其了解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和要求,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根据生涯规划进行路径探索,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3.4 寻求个体与职业的理想契合点

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一致的职业类型。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大学生所追求或从事的理想职业,根据自身职业兴趣类型,最好与霍兰德六角形模型的一个顶点重合,如果不能重合,应该根据自己职业兴趣类型,选择与之相邻的两个顶点类型的工作。如学生是属于社会型的人,应该首选社会型的职业,如社会学者、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护士等工作,可以选择与之相邻的企业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果条件再不允许,可以选择事务型和研究型的工作,但是如果你选择与之对立的实际型工作,你的兴趣、性格、特长和职业要求决定了你不会喜欢上这类职业,我们可能难以适应工作或快乐工作。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兴趣类型,结合个人职业诉求、客观条件等,进行职业选择,寻找个体与职业的理想契合点。

3.5 构建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

依据学生职业兴趣类型和学生就业倾向和特点,构建“一对一”就业帮扶体系。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定期跟踪贫困大学生,定期进行职业指导,根据他们的学业情况,优化职业发展路径,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次,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高效获得优质就业信息,培训就业技巧,如简历制作和投放技巧、着装技巧、化妆技巧、沟通技巧和笔试、面试技巧等,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后,构建学生就业困难补助,降低学生就业成本,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学生就业负担,缓解就业压力。

4 结语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高职贫困生的职业指导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量表测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更有利于帮助贫困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从而能够更好地就业,实现自身价值。高校辅导员在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测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和研究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