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晨程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沉默往往给人以一种正在倾听或是思考的暗示,和交谈言说一样,沉默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但是如果从一般的社会交往推向特定的交往领域——课堂,那么沉默则可能是一种相对消极的,需要去克服的现象。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交往环境,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积极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个良性交互的过程。而目前研究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不敢发言,甚至不会发言的现象极为普遍。研究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更有悖于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目标。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应当找出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挖掘其现象背后的原因,方可对症下药。

1 研究生课堂沉默的表现

研究生作为国内教育的较高层次人才,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是以专业化,精细化为目标的。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引下,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出小班化的特点,几个人一个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发言交流感想,课堂教学的形式是趋向于更加自由化、轻松化和灵活化,这是理想化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情景。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研究生课堂还是经常会出现“课堂失语”或者说是“课堂沉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不愿说”,“不敢说”和“不会说”。

一是“不愿说”,面对教师抛出的提问,不愿意积极主动的思考,好奇心、积极性没有被教师或是教学内容所激活,呈现出对学习内容的不关心、不参与、不感兴趣等状态。部分研究生课前不查找相关论文资料,不积极准备,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及时反思回顾归纳总结,如此循环,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交流,越来越“不愿说”。

二是“不敢说”,越长大越怕犯错,越长大越不敢表达。小学生往往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积极踊跃的举手想要回答,到了初高中,那些在课堂上愿意举起的手却越来越少,到了大学那就更少能看到愿意主动回答的学生,研究生阶段较之大学,情况会稍微好些,但是仍然不容乐观。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教师知识的单向传输,没有知识思维情感的交互,仅仅是听觉感官复制式的听课,不敢讲,那么思想的东西就只能暂存在意识思维中。

三是“不会说”,较之于前两者,这也是研究生课堂沉默最普遍也是最危险的现象。“不会说”那就不只是主观意愿上的不说,还有相应的知识的缺乏和能力上的不足。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不了解,存在知识的空白点。一方面可能是课前没有做好积极的准备,也有可能是平时知识的积累不够,这是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可能是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课堂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能力的缺失。

2 研究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的研究生课堂沉默现象的理解,就研究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该文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教师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关注的差异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奈的沉默现象。有的教师比较倾向于自己所带的学生,那么对于不是自己弟子的研究生来说,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忽略,导致他们的“不愿说”。其次,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对学生在课堂上采取积极应对还是消极沉默起着很大的影响。在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往往会置身于课堂之外,研究生课堂也不例外,大都仍是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而在部分小班授课和分组教学中,研究生课堂出现沉默的现象则大大降低。再次,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课堂的氛围。有的教师倾向于讲授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把控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研究生往往会选择以听课为主,发言为辅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他们的“不会说”。而有的教师则是指导程度相对较低,给予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较多,并且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那么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的研究生则会主动去探讨发声,出现沉默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最后,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沉默的出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常我们将师生关系分为三个大类: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和民主型师生关系。在专制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只有师与生的客观联系,在这种权威式的课堂关系下,学生往往会因为“不敢说”而频繁地出现沉默。放任型师生关系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课全然不在意,教师也是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应对行为和态度的不断发展,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堂沉默的极端化。而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亲近,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学生也愿意向教师热情讨教学习,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的课堂沉默也相应地比较少。

二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研究生的课堂沉默与研究生的自我观念、学习风格和长期的学习惯性等几个方面有关。首先是自我观念,有的研究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偏高,比较不屑于教师的提问,甚至在课堂中出现冷漠的现象。而有的研究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偏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思前想后,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顾虑很多,这是自身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从而出现了“不敢说”的情形,最终归于无声的课堂沉默。其次是研究生的学习风格。有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秉承一贯以来中小学的学习风格,“教师讲,学生听”,而对于研究生课堂需要踊跃发言的要求没有很强的意识,那么也会形成“不愿说”的情况。学习风格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与学生在课堂上选择参与还是沉默密切相关。再次是学习惯性。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认真授课,学生在下面仔细地做笔记,对于教师偶尔抛出的一个问题,学生也是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的答案,学生记下答案。研究生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便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课,学会了“应有”的课堂行为,也养成了“沉默”的课堂规矩。久而久之,研究生的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就会得不到提高而形成“不会说”的问题。

三是课堂环境因素。研究生的课堂沉默不仅与教师、研究生本人两个主体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与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相关。课堂教学的环境如果是紧张沉闷的,那么在这样氛围下的学生也必然会受其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必然会走向“大多数的沉默”。而在比较轻松自由热烈的课堂气氛下,无论师生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则更为灵活自由,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沉默现象就会相应减少。

3 解决研究生课堂沉默的对策

分析了研究生课堂沉默的现象,蕴含在其背后的原因,下面将简要阐述解决研究生课堂沉默的对策。首先针对教师来说,课堂交往中,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要尽量给予每一位学生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要根据课程内容,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小班的研究生授课,不必很拘谨,一板一眼,可以自由轻松的讨论式,树立民主、开放、复合型教学风格的追求。对于师生关系这一方面,形成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乐意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对于研究生本人来说,要明确读研的目的,读研的意义以及和本科的差别,要自信,改变本科时候的怠倦无所谓的心理,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要善于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自己在本专业的兴趣,要“愿说”;同时不要害怕犯错,不要有从众的心理,“你不说我也不说”,多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敢说”;课前认真做好准备,不至于上课时无目的很盲目,课上积极跟着老师一起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会说”。

4 结语

当然有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但这种技巧和境界是要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透彻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的,它不是无可奈何的:“不愿说”“不敢说”和“不会说”。它能为研究生的课堂营造一种严肃安静的钻研学术的氛围,提供研究生内化和消化课堂知识的过程,也是让教育大家将其思想理论深入研究生内心的过程。而如何运用好课堂沉默,弱化其消极的影响,将其转化为积极的艺术境界,则需要我们适时地平衡和把握好沉默的时机和程度,从而反映出课堂沉默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