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蓉,饶学植,刘 迪,朱芷薇,郑入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灌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它既能反映疾病的情况,又能用于预治疾病。腧穴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脏腑,经脉、脏腑又能运行和储藏气血,故腧穴与脏腑、经脉、气血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腧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的病变。《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可见在腧穴上进行针灸治疗可以通过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阙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穴位,其位于肚脐中,是胎儿时连接母体的重要部位,被称之为“命蒂”。脐是母体营养灌注胎儿全身的重要通道,为先天之精的通道,联系五脏六腑,为心肾交通的门户[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脐及其周围组织有详细描述,如: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足少阴肾经“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足阳明胃经“下挟脐,入气街”;手少阴之筋“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营气运行“入脐中,上循腹里”。神阙穴为胎儿脐带脱落后形成的瘢痕组织,在结构、组织、分子等方面有别于普通皮肤组织[2]。在组织结构层面,神阙穴是全身穴位中唯一具备血管横断面结构特征的腧穴,具有丰富的微循环。温灸、药物敷脐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壁,影响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和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3]。从分子结构层面看,神阙穴上具有大量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family,TRPV)通道表达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上[2]。研究[4-5]显示,吴茱萸、芳樟醇等药物是TRPV的激动剂,吴茱萸、芳樟醇等药物贴敷于神阙穴可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失眠等疾病。另外,TRPV通道还能介导艾灸的温热刺激[6],然而持续稳定的温热刺激会使感受器产生适应,神经元激活反应出现平台期。有研究[7-8]显示神阙隔盐灸具有重复温热刺激的特性,可避免持续稳定的温热刺激所带来的平台期,促使灸治强度最大化,最终有效提升临床灸量。

临床上以神阙穴为主治疗的疾病种类众多,包括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便秘、胃肠功能不全、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后免疫功能下降等免疫系统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尿潴留、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肝硬化腹水等其他疾病,外伤、荨麻疹等外科疾病,原发性痛经、妊娠呕吐、先兆流产、产后褥汗等妇科疾病,小儿腹泻、小儿呕吐、小儿腹痛等儿科疾病,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等五官科疾病[9]。查阅文献发现,已有相关综述对神阙穴的应用情况进行粗略的总结分析,但是未对其主治疾病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临床研究的各种类型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被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是获得高质量研究的重要前提[10]。因此,本研究对近5年神阙穴治疗疾病的RCTs进行归纳和分析,目的在于明确神阙穴的主治病证及总结相关治疗情况,有助于对神阙穴的应用规律形成全面和系统的认识,从而为临床选穴及腧穴主治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中文文献检索:以“神阙、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对照试验、临床试验、临床研究”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进行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针灸疗法治疗相关疾病主要选穴中包含有神阙穴;(2)RCTs。

1.2.2 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以1篇计;(2)动物实验和机制研究;(3)验案、经验分享及保健和科普类文献;(4)观察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献;(5)主要取穴中不含有神阙穴或对照组中含有神阙穴的文献;(6)没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文献;(7)未写明随机方法或假随机的文献;(8)未写明治疗过程,包括方法、治疗时长、治疗频率、次数严重缺失者。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文献3 553篇,经过文献查重及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497篇。

2.2 神阙穴相关文献发表趋势 在纳入的近5年的RCTs中,神阙穴相关文献发表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近5 年神阙穴文献发表趋势图

2.3 神阙穴主治情况

2.3.1 神阙穴主治病证分布情况 纳入的文献中,治疗涉及的病种共200种,共收治患者21 286例。其中胃肠疾病的文献有268篇,占比53.92%(268/497),其次是妇科疾病[9.66%(48/197)]、内科杂病[8.05%(40/497)]、皮肤病[5.03%(25/497)]、泌尿系统疾病[4.63%(23/497)]、肿瘤[3.22%(16/497)]、肝胆胰脾疾病[3.22%(16/497)]、脊柱肢体疾病[2.82%(14/497)]、呼吸系统疾病[2.41%(12/49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61%(8/497)]、心血管疾病[1.61%(8/497)]、男科疾病[1.01%(5/497)]、其他疾病[2.82%(14/497)]。(见表1)

由于本区域地层主要以砂卵石为主,如果使用内径400 mm的水泥管,外径会达到500 mm,成孔直径必须达到800 mm才能保证成井质量。缺点有:冲击钻成孔时间将增加20%左右;成孔直径越大,塌孔的概率越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同直径等深度的降水井,下水泥管的平均时间比下钢管多一倍有余;本区域内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过程中浆液浓度极易被地下水稀释,成孔直径越大,施工时间越长,护壁浆液被稀释的就越厉害,塌孔、缩孔几率将会加大。

表1 神阙穴主治疾病

2.3.2 相关治疗情况

2.3.2.1 治疗方法 纳入497篇文献,其中有8篇文献含有2个治疗组,故共有505个治疗组应用神阙穴治疗疾病,在神阙穴上所采取的治疗方式有28种,其中以穴位贴敷(236/505)、艾灸(186/505)多见,其次是热庵包/热敷(22/505)、拔罐(10/505)、艾灸+穴位贴敷(8/505)、推拿(7/505)、热庵包/热熨+穴位贴敷(6/505)、穴位贴敷+灯照(6/505)、穴位贴敷+推拿(3/505)、针刺(2/505)、艾灸+穴位贴敷+灯照(2/505),此外还包括艾灸+推拿+穴位贴敷、揿针等17种治疗方法,其出现频率均为1/505。(见图2)

图2 神阙穴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由于神阙穴治疗单一,所以治疗中会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共有18种联合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不同于原文中神阙穴所采取的措施,共有156篇相关文献,其中搭配最多的治疗方法是针刺(47/156),其次是中药口服(36/156)、推拿(17/156)、耳穴压丸(12/156)、艾灸(7/156),此外还有热庵包/热敷、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针刺+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代温灸膏、耳穴压丸+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刺+耳穴压丸、中药口服+耳穴压丸、中药口服+中药灌肠、壮医药线点灸、其他。(见图2)

2.3.2.2 艾灸、拔罐方法 艾灸和拔罐有多种方法,故分析艾灸和拔罐的方法。提到艾灸和拔罐的文献有213篇,包括214个治疗组。出现频率较高的为艾灸盒灸(49/214)、隔药灸(38/214),隔姜灸(22/214)、温和灸(20/214)、隔盐灸(10/214),此外还有隔盐灸+隔姜灸、悬灸、电子艾灸仪灸等28种艾灸方法,出现频数均在10次以下,另外艾灸方法不详者频率为5/214。涉及拔罐的文献较少,包括留罐(4/214)、闪罐+留罐(4/214)、药罐留罐(2/214),此外闪罐等其他4种涉及拔罐的治疗均为1/214。(见表2)

表2 艾灸、拔罐具体治疗方法归纳

2.3.3 高频疾病治疗规律 出现频率最多的前10种疾病依次为继发性便秘(68/497)、胃肠功能障碍(46/497)、腹泻(27/497)、便秘(27/497)、胃肠道反应(21/497)、肠易激综合征(19/497)、痛经(19/497)、慢性荨麻疹(14/497)、肝硬化腹水(13/497)、继发性腹胀(10/497)。本研究分别从治疗方法、用药、配穴、治疗频率、治疗时长、疗程对其进行总结。(见表3)

表3 神阙穴治疗常见疾病的主治规律

2.3.3.1 继发性便秘 以神阙穴为主穴治疗继发性便秘常用的文献有68篇,涉及70个治疗组,患者3 101例。常用治疗方法为穴位贴敷(56/70),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推拿(5/70)、艾灸(4/70)、针刺(4/70)。常用药物为大黄(53/70)、枳实(30/70)、厚朴(20/70)、芒硝(17/70),常用赋形剂为醋(18/70)、蜂蜜(16/70)、凡士林(8/70),常用灸材为艾(8/70)。常用体穴配穴为天枢(17/70)、气海(11/70)、关元(9/70)、中脘(8/70),常用耳穴配穴为大肠(2/70)、三焦(2/70)、直肠(2/70)。治疗频率以1次/d(51/70)为主,治疗时长以(1,6]h(33/70)为主,治疗疗程以7 d(22/70)为主。

2.3.3.3 腹泻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腹泻的文献有27篇,涉及27个治疗组,患者1 136例。常用治疗方法为穴位贴敷(11/27)、艾灸(10/27),常用联合治疗方法有推拿(2/27)、针刺(2/27)、中药口服(2/27)。常用中药有吴茱萸(8/27)、苍术(5/27)、白术(4/27)、姜(4/27)、肉桂(4/27),常用赋形剂有醋(2/27),常用灸材为艾(11/27)。常用体穴配穴有天枢(10/27)、中脘(7/27)、关元(5/27)、脾俞(4/27)、足三里(4/27)。治疗频率以1次/d(20/27)为主,治疗时长以(1,6]h(7/27)、≤30 min(6/27)、(6,12]h(6/27)为主,治疗疗程以3 d(8/27)为主。

2.3.3.4 便秘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便秘的文献有27篇,涉及27个治疗组,患者1 190例。常用治疗方法为穴位贴敷(20/27),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艾灸(1/27)、耳穴压丸(1/27)、推拿(1/27)。常用中药有大黄(18/27)、厚朴(10/27)、枳实(9/27)、冰片(7/27)、芒硝(7/27)、白术(7/27),常用赋形剂有醋(3/27)、凡士林(3/27)、蜂蜜(3/27),常用灸材为艾(5/27)。常用体穴配穴为足三里(2/27)。治疗频率以1次/d(22/27)为主,治疗时长以(1,6]h(14/27)为主,治疗疗程以14 d(9/27)为主。

2.3.3.5 胃肠反应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胃肠反应的文献有21篇,涉及22个治疗组,患者970例。常用治疗方法为艾灸(9/22)、穴位贴敷(7/22),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耳穴压丸(3/22)。常用中药有吴茱萸(6/22)、半夏(5/22)、粗盐(4/22)、生姜(4/22)、艾绒(3/22)、陈皮(3/22),常用赋形剂为凡士林(2/22)、蜂蜜(2/22)、生姜汁(2/22),常用灸材为艾(8/22)。常用体穴配穴为足三里(11/22)、中脘(8/22),常用耳穴配穴为脾(3/22)、胃(3/22)。治疗频率以1次/d(17/22)为主,治疗时长以≤30 min(11/22)为主,治疗疗程以5 d(9/22)为主。

2.3.3.6 肠易激综合征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有19篇,涉及20个治疗组,患者745例。常用治疗方法为艾灸(15/20),常用联合治疗为针刺(6/20)、中药口服(5/20)。常用中药有姜(7/20)、丁香(5/20)、白芍(5/20)、防风(4/20)、陈皮(4/20)、五倍子(4/20)、白术(4/20),常用赋形剂有黄酒(3/20)、松节油(2/20),常用灸材为艾(15/20)。常用体穴配穴为天枢(8/20)、上巨虚(6/20)、足三里(6/20)、内关(5/20)、太冲(5/20)。治疗频率以1次/d(13/20)为主,治疗时长以≤30 min(9/20)为主,治疗疗程以28 d(9/20)为主。

2.3.3.7 痛经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痛经的文献有19篇,涉及19个治疗组,患者720例。常用治疗方法为艾灸(12/19)、穴位贴敷(7/19),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针刺(3/19)。常用中药有川芎(5/19)、当归(5/19)、肉桂(5/19)、延胡索(5/19)、生姜(4/19)、香附(4/19),常用赋形剂为黄酒(3/19)、姜汁(2/19),常用灸材为艾(12/19)。常用体穴配穴为关元(11/19)、三阴交(7/19)、次髎(5/19)、子宫穴(4/19)。治疗频率以1次/d(17/19)为主,治疗时长以≤30 min(7/19)为主,治疗疗程以3个月经周期(13/19)为主。

2.3.3.8 慢性荨麻疹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有14篇,涉及15个治疗组,患者476例。常用治疗方法为拔罐(7/15)、艾灸(5/15),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针刺(4/15)。常用药物为防风(2/15)、甘草(2/15)、桂枝(2/15)、鸡血藤(2/15)、麻黄(2/15)、肉桂(2/15)、芍药(2/15)、生艾叶(2/15)、细辛(2/15)、杏仁(2/15),常用赋形剂有蜂蜜(1/15)、灭菌注射用水(1/15),常用灸材为艾(2/15)。常用体穴配穴为曲池(6/15)、血海(4/15)、足三里(4/15)、肺俞(3/15)、膈俞(3/15)、合谷(3/15)、脾俞(3/15)、三阴交(3/15)、中脘(3/15)。治疗频率以1次/d(5/15)、每2天1次(4/15)为主,治疗时长以≤30 min(11/15)为主,治疗疗程以28 d(7/15)为主。

2.3.3.9 肝硬化腹水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有13篇,涉及13个治疗组,患者545例。常用治疗方法为穴位贴敷(8/13),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中药口服(2/13)。常用药物为甘遂(6/13)、牵牛子(5/13)、白术(4/13)、大戟(3/13)、茯苓(3/13)、芫花(3/13),常用赋形剂为姜汁(4/13)、蜂蜜(2/13),常用灸材为艾(3/13)。常用体穴配穴为阴陵泉(4/13)、复溜(3/13)、肾俞(3/13)、足三里(3/13)。治疗频率以1次/d(11/13)为主,治疗时长以(1,6]h(4/13)为主,治疗疗程以28 d(6/13)为主。

2.3.3.10 继发性腹胀 以神阙穴为主治疗继发性腹胀的文献有10篇,涉及10个治疗组,患者392例。常用治疗方法为热敷(4/10)、穴位贴敷(4/10),常用联合治疗方法为耳穴压丸(1/10)、推拿(1/10)。常用中药为莱菔子(4/10)、厚朴(3/10)、吴茱萸(3/10)、枳实(3/10)、大黄(3/10),常用赋形剂有醋(2/10),常用灸材有艾(1/10)。常用体穴配穴有中脘(2/10)。治疗频率以2次/d(7/10)为主,治疗时长以≤30 min(7/10)为主,治疗疗程以5 d(4/10)为主。

3 讨论

神阙穴首见于《素问·气穴论篇》,称为“脐”。“神阙”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别名“脐中”“环谷”“气舍”“气合”“维会”。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真气往来之门户之说。神阙位于任脉上,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同时任脉与督脉相表里。神阙穴能通过通过冲脉、任脉、督脉间接交通贯穿十二经脉之间,通过各经脉气血的流注运行,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脉、筋骨、皮肤等组织器官,故神阙一穴可联系全身,能通调周身之经气,起到培元固本的作用[11]。

神阙穴位于腹部,在脐窝正中,向内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层有第10胸神经前支的分支,更深部为小肠[12-13]。此外,神阙穴处有腹腔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等神经丛及最主要的神经节等,它们支配腹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在神阙穴上进行治疗可以调节腹部动静脉、神经、神经丛和神经节,从而达到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目的。此外,有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干细胞抗原-1(Sca-1)阳性细胞分布于神阙穴组织的多层切片中,且神阙穴脂肪组织分离的细胞表现为Sca-1、CD44高表达,CD31、CD34低表达,具有成骨、成脂、神经源性干细胞样细胞分化能力[14]。亦有研究[2]表明神阙穴是唯一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膜的腧穴,其具有丰富的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其上分布着大量TRPV通道,且神阙穴上内皮细胞可分泌大量神经肽。神阙穴上这些特殊的解剖、组织、分子结构是神阙治疗效应特异性的基础。

神阙穴主治疾病众多,临床应用广泛。本研究总结得出神阙穴可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内科杂病、皮肤病、泌尿系统疾病等200种疾病,这与古籍中对神阙穴的描述相一致,如《医宗金鉴》言:“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景岳全书》记载:“神阙穴主水肿膨胀,肠鸣如水之声,极效。”可见从古至今神阙穴在胃肠疾病、妇产科、儿科中的应用广泛。本研究显示,神阙穴主治疾病以胃肠道疾病和妇科疾病多见,继发性便秘和胃肠功能障碍是本研究中治疗频率最高的两种疾病,均为胃肠道疾病。

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凡是在器质性病变基础上出现的便秘均为继发性便秘,如:结直肠解剖结构异常,肠神经源性或平滑肌源性病变,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肠肿瘤所致的局限性狭窄、梗阻,甚至医源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肠神经系统药物)等。如果慢性便秘无上述明确病因称功能性便秘[15]。便秘在阿尔兹海默病、直肠癌、肝性脑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便秘可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甚至导致死亡[16]。神阙穴位于腹部,具有调整胃肠功能、通腹下气、健运脾胃的作用[17]。有研究[18]显示,神阙穴电针、穴位贴敷具有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作用;亦有学者[19]提出神阙穴穴位贴敷能恢复脊髓损伤大鼠的结肠蠕动、电生理活动和动力,从而引起胃肠神经递质变化,发挥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治疗效果。

胃肠功能主要包括吸收消化、内分泌、免疫及黏膜屏障等功能,胃肠功能障碍多继发于危重疾病,其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和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危重患者最常见的两大主要障碍[20]。危重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患病率高达60%[20],其临床表现包括胃食管反流、肠鸣音改变或消失、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肠内喂养不耐受、胃排空延迟、肠梗阻等[21]。胃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胃肠黏膜应激性病变、肠道菌群移位、胃肠出血、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2]。中医学没有“胃肠功能障碍”病名,从胃肠功能障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来看,其属中医的“反胃”“肠结”“痞满”“便秘”“腹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这是胃与大肠功能异常所引起的。胃肠为腑,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其气机以通降为顺,腑气郁滞则见相应胃肠功能障碍表现。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具有健脾运胃、和胃理肠的作用。有研究[23]显示,神阙穴中药热敷可以降低胃肠功能损伤患者胃肠D-乳酸和血浆二胺氧化酶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亦有研究[24]显示,神阙穴穴位贴敷能降低胃肠功能损伤患者腹腔内压、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及D-乳酸水平,从而有效改善肠道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降低器官衰竭程度。

神阙穴上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热敷、推拿、离子导入、针刺等方法。本研究发现,神阙穴上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穴位贴敷和艾灸。有研究[25]显示,艾灸神阙穴可以抑制载脂蛋白e缺乏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中的氧化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表达,从而增强小鼠的学习能力;还有研究[26]显示以神阙穴为主的“三才益智”灸能降低遗忘型痴呆患者血清Aβ1~42、P-tau、Tau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张瑞雪等[27]发现神阙穴为主进行艾灸联合中药口服可以显着降低过敏性痤疮患者IgE及嗜酸粒细胞、CD4+T、CD8+T水平,升高CD4+T/CD8+T,纠正特禀体质,改善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抑制变态反应;魏炜等[28]发现艾灸神阙、命门可下调膀胱组织内质网应激通路GRP78、ATF4、Caspase-12表达,从而减轻膀胱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减轻尿潴留症状。李冰等[29]研究显示艾灸“关元”“神阙”穴可促进Ach释放,上调M2受体表达,进而促进ATP释放,增加P2X3受体表达,以促进逼尿肌收缩。有研究[30]发现,神阙穴贴敷可以降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胡金霞等[31]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升高失眠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从而诱导睡眠,恢复失眠大鼠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胡金霞等[32]还发现中药穴位贴敷可以升高失眠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降低失眠大鼠下丘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从而改善失眠大鼠的睡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33]显示艾灸神阙穴可以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综上所述,艾灸和穴位贴敷神阙穴均可以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从而治疗疾病。此外,贴敷和艾灸所用的药物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不经过胃肠道的破坏而提高药物浓度,达到更好的药物疗效[34]。可见艾灸和穴位贴敷神阙穴不失为临床上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甲乙经》中明确指出神阙穴为禁刺穴位,并指出针刺神阙穴后“令人恶疡,遗矢者,死不治”,但是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人们对神阙穴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王婧涵等[11]指出在掌握神阙穴解剖结构、采用合适的针刺手法、保证穴位消毒彻底的前提下可以对神阙穴进行针刺,同时还指出神阙穴多采用斜刺和平刺,尽量避免直刺。本研究纳入了4篇与神阙穴针刺相关的文章,其中针灸针平刺2篇、揿针2篇,操作均遵守针刺原则安全进行,并获得良好疗效。可见在操作严格的情况下神阙穴可以针刺。由此研究也可以看出,由于神阙禁针理论的根深蒂固,神阙穴直接针刺治疗疾病的研究并不多。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围绕神阙穴发展的其他治疗方案较为丰富,如:葛钦甫以神阙为中心,发展出了太极六合针法;郑寅等[35]对该针法进行思考,认为神阙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通过对相应部位的全息象进行针刺,能起到“全息共振效应”,从而激发经气趋于调和状态,从而使身体恢复平衡状态。此外,围绕神阙穴还发展出神阙八阵穴。无论是太极六合针法还是神阙八阵穴,均在以神阙穴为中心形成的八卦上进行疾病治疗,并未在神阙穴正中治疗疾病,不仅增加了治疗手段,还降低了有创操作带来的感染、误伤内脏等风险。如李虹霖等[36]在神阙八阵穴上进行埋线和艾灸,操作安全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神阙穴在疾病治疗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针刺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能否在神阙穴上实施针刺并推广应用还有待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探索。

神阙穴艾灸和穴位贴敷会用到中药,根据疾病不同,用药也会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继发性便秘和便秘常用的药物为大黄、枳实、厚朴、芒硝,此为大承气汤的组成成分。大承气汤具有峻下热结、涤荡肠胃的作用。大承气汤作用峻猛,通过神阙穴外用能有效减弱药物峻猛之性,并延长药物治疗时间,继发性便秘患者多因其他危重疾病诱发便秘,体虚不耐攻伐,而神阙穴用药能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攻伐之性带来的药物副作用。胃肠功能障碍常用的中药有吴茱萸、厚朴、大黄、冰片、丁香、木香。药物中吴茱萸、丁香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厚朴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大黄、冰片能泻下通便;木香能行气止痛。胃肠功能障碍常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用药上以止痛、消胀、行气、泻下等治法为主。腹泻常用的药物为吴茱萸、苍术、白术、生姜、肉桂,均有止泻之效。胃肠反应常用药物为吴茱萸、生姜、粗盐、艾绒、半夏、陈皮,所用药物多有止呕、温中、行气之功能。以上分析了神阙穴治疗频率最高的前5种疾病的用药,可发现不同疾病用药倾向不同,均根据疾病的特点采用相应药物。本研究为临床神阙穴外用药物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研究还发现治疗频率以1次/d多见,治疗时长以≤30 min、(1,6] h多见,这与治疗方法密切相关,艾灸治疗时长多在30 min内,穴位贴敷多为(1,6]h。有学者[37]指出治疗时间充足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然而外治法于皮肤表面操作,治疗之后皮肤需要充足的休整时间,否则容易出现皮疹、破溃、上火、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所以把握治疗频率和治疗时长很重要的。有研究[8]显示,神阙穴隔物灸具有重复温热刺激的特性,可避免持续稳定的温热刺激所带来的平台期,促使灸治强度最大化,最终有效提升临床灸量;有研究者[38-39]指出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在温度感觉中起重要作用,其亚型TRPV1在43 ℃开始被激活,重复的温热刺激能够促使TRPV1的激活阈值从43 ℃降低至40℃左右[40-41];吴晓静等[8]研究显示,艾灸第一壮最高温度不能达到39 ℃,从第二壮开始每壮最高温度上升到40 ℃以上,但每壮最低温度在39~40 ℃之间,至第七壮的时候神阙穴底部最高温度才可达到43 ℃及以上,其用时约60 min[8]。本研究发现,隔物灸在艾灸疗法中出现的频率为102/201,是临床多见的一种神阙穴灸法,研究显示艾灸的常用时间为≤30 min,但是根据吴晓静等的研究,笔者认为神阙穴隔物灸60 min左右能全面激活TRPV1,所以建议神阙穴隔物灸时间在60 min左右为宜,临床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艾灸时间,避免“上火”、烫伤等。

穴位贴敷也是神阙穴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神阙穴贴敷时间过久会引起脐部瘙痒,所以神阙穴贴敷时间也是临床上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XU L等[4]发现相比于口服芳樟醇,神阙穴穴位贴敷芳樟醇的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更加持久,芳樟醇贴敷神阙穴组大鼠480 min后仍然可以在血浆中检测到芳樟醇,而口服芳樟醇的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水平在240 min后就已经低于检测阈值,并由此指出芳樟醇贴敷神阙穴具有持续释放药物的特点。本研究发现,部分临床研究穴位贴敷时间过短或过长,过短不能充分利用神阙穴吸收药物,过长则会导致穴位局部瘙痒且皮肤得不到充分休息,不利于脐周皮肤的恢复,所以临床上穴位贴敷时间也应该结合患者皮肤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本研究较为详细地归纳总结了神阙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但是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本研究只选取了国内的文献,所选数据库不够全面,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未被纳入。第二,因为本研究涉及的疾病多样,其疗效评价也多样,不方便统一疗效,所以未对疗效进行归纳总结。第三,本研究对疾病的归纳分类仅用了常识性的分类方法,分类方法不规范,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进行总结。第四,本研究未对神阙穴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亦未对治疗证型进行归纳总结,这些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完善。神阙穴为临床常用穴位,神阙穴治疗疾病相关文献每年都在上升,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疾病种类被纳入神阙穴的治疗范畴,临床上应规范研究方案,为未来神阙穴应用范围扩大提供高质量文献依据。由于神阙穴相关文献丰富,未来进一步研究时可以选取神阙穴主要治疗的疾病种类进行更加深入详细地分析,为神阙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加详实的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