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梅,王海东,年芳红,李伟青,金芳梅,张延昌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进行性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为0.2%~0.4%[1]。该病持续进展可导致关节骨质侵蚀,功能丧失,是致残的重要疾病[2],属中医学“痹证”中“顽痹”“尪痹”范畴[3]。武威汉代医简中详细记载了多种治疗方法,现就应用武威汉代医简“瘀方”治疗中晚期痰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验案2则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1 董某,女,54岁,已婚,2017年1月16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四肢多关节肿痛4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诉于入院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就诊于兰州市某社区门诊,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予中药、中成药口服。口服中药期间逐渐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主要以双手指间关节、双膝、双踝关节为主,伴双手晨僵,双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专科检查:脊柱曲度存在,左手近端关节2、4(PIP2、4),掌指关节 2、3、4(MCP2、3、4),右手近端指间关节 2、3(PIP2、3),掌指关节 2、3(MCP2、3)压痛(+),双膝关节压痛明显,浮髂试验(-),伸直、屈曲、内旋、外旋均轻度受限;双下肢浅表感觉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12.6×109/L、类风湿因子(RF)13 U/mL、血沉(ESR)50 mm/h、抗链“O”(ASO)156 μmol/L、C 反 应 蛋 白(CRF)89.0 mg/L;DAS 评分为 3.52 分。中医诊断:痹病,辨证属痰瘀痹阻型,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刻诊:神清,精神差,四肢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双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舌质黯,苔厚腻,脉沉细。治宜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给予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减。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桂枝、蜀椒、土鳖虫等(均由甘肃省中医院配方颗粒药房提供),服用方法:1剂/次,2次/d(早晚温水冲服)。二诊:2017年1月24日,神清,精神一般,自诉四肢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双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症状较前稍减轻。舌质黯,苔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WBC10.6×109/L、RF 10 U/mL、ESR 38 mm/h、ASO 108 μmol/L、CRF 68.0 mg/L;DAS评分2.98分。继上方加量益母草20g、忍冬藤15g、桑枝15 g等药物以活血通络,并定期门诊复查。三诊:2017年2月5日,神清,精神可,自诉四肢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双膝关节僵硬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受限仍存在。舌质红,苔白,脉细,实验室检查:WBC 6.80×109/L、RF10 U/mL、ESR 15 mm/h、ASO 78 μmol/L、CRF 15.4 mg/L;DAS 评分 2.52 分。效不更方,再服上方巩固治疗1周。半年后随访,活动自如无复发。

案2 叶某,58岁,已婚,退休,2017年3月9日初诊。主诉:周身多关节肿痛10年,加重1年。现病史:患者自诉于10年前出现周身多关节肿痛,未予治疗,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主要以双手掌指关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双肘关节、双肩关节、双膝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大于1小时。入院实验室检查:WBC9.80×109/L、RF 89 U/mL、ESR 77 mm/h、ASO 142 μmol/L、CRF 52.0 mg/L;DAS评分5.8分。双手掌正位X线:双手、双腕关节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中医诊断:痹病,辨证属痰瘀痹阻,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刻诊:神清,精神欠佳,周身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活动受限。舌质黯,苔厚腻,脉沉细。治宜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给予武威汉代医简“瘀方”加减。方药组成及用法同“案1”。二诊:2017年3月17日,神清,精神可,自诉周身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活动受限症状较前稍见减轻。舌质黯,苔白,脉沉细。实验室检查:WBC 9.40×109/L、RF 61 U/mL、ESR 58 mm/h、ASO 108 μmol/L、CRF 47.0 mg/L;DAS 评分 4.47 分。继上方加量防己15 g、黄芪40 g、白术20 g等药物,定期门诊复查。三诊:2017年2月5日,神清,精神可,自诉周身多关节肿痛,伴双手晨僵症状基本消失。舌质红,苔白,脉细,实验室检查:WBC 9.70×109/L、RF 41 U/mL、ESR 36 mm/h、ASO 78 μmol/L、CRF 33.0 mg/L;DAS评分3.12分。效不更方,继服1周。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活动自如。

按 RA是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目前西医治疗以口服抗风湿药物为主,但副作用多,价格昂贵等缺点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中医中药可弥补西药之不足。“尪”指身体羸弱,胫曲不能伸,足跛不能行。“痹”者,“闭”也,即痹阻不通。“尪痹”之意是指关节僵硬,肿大、畸形,难以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病。《医碥》言:“寒能滞气涩血,湿能停聚痰液。”《类证治裁·痹论》言:“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4],本病病久不愈,或失治误治,耗伤正气,阳气亏虚,经脉失于温煦,血得寒则凝,血滞为瘀;病程延绵不愈,正虚邪恋,邪闭经脉,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津聚为痰,痰瘀互结,阻滞经络,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强直畸形。

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了多种治疗痹证的方法,其中论及痹证的方剂6首[5-6]。“瘀方”是“医简”中的内科方。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牡丹皮、漏芦、桂枝、蜀椒、䗪虫。方中用土鳖虫代替䗪虫。全方以行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方中当归性温,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禀春升之木气,以养血活血为主;方谷《医林绳墨》言:“治痿莫先于清热,治痹莫贵于行气”;川芎性温,味辛,为“血中气药”,入足厥阴肝经,肝藏血,主筋,川芎入肝,血活而筋舒;当归、川芎同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久病瘀热内生,牡丹皮性寒,味辛,李中梓言“治一切冷热气血凝滞”,入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漏芦性寒、味苦、咸,苦能泄下,咸能软坚,与牡丹皮共为臣药。虫类药善搜风祛痰,化痰破血,土鳖虫走窜通达,外通经络,内达脏腑。与牡丹皮同用,化痰消瘀力强。桂枝与蜀椒性热,可温通经脉,祛痰行瘀。全方痰瘀同治,寒热并调。

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肝肾渐虚,气血不足,外感六淫邪气,正虚邪恋,病程迁延不愈,“瘀方”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