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赵江鹏,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自古以来,渴求长生不老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史记》中有秦皇汉武为求索仙药不惜一掷千金的故事[1],《山海经》有不死之人、不死之药的传说[2]。长生不老的传说驱使着历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求索之路,延年益寿、抗衰老方剂也应运而生,记载于历代方书医着中源远流长,为抗衰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抗衰老方,即文献明确记载具有“延年”“益寿”“却老”“长生”“还少”“返老还童”等描述抗衰延寿功效的方剂。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古代抗衰老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研究,探讨其组方规律,为筛选和重组出疗效可靠的中医药养生益寿方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分别在《中华医典》[3](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第5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中医古籍知识库”[4]数据库中,以功效和方名中具有如下词语或相近词语“延年、益寿、益年寿、增寿、驻颜长算、延龄、却老、延寿、却老、长生、不老、耐老、不死、还少、多寿、永寿、遐龄、留形住世、成地仙、返老还童、老者还少”等进行检索,然后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

1.2 纳入标准

明确记载具有抗老防衰功效;虽然功效和方名中不具有“延年、益寿”等词语,但描述具有综合抗衰老功效,如《肘后备急方》治中风方:“治一切风疾,若能久服,轻身明目,黑髭驻颜,用南烛树,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皮,拣择细锉五升”; 方剂有明确的药物组成;用法为内服。

1.3 排除标准

根据入选标准、方名和药物组成完全相同的方剂,收录出现最早者、剔除后出现者;只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组成的方剂;虽有“延年、益寿”等同义字眼,所载药味均为矿物。如《太平圣惠方》中“四壁柜朱砂,能除风冷,温暖骨髓,悦泽颜色,久服无疾,延年益寿。针砂一斤,硫黄四两,朱砂三两,白矾七(四)两,盐一两”,用法为外用,如《鸡峰普济方》“桃仁洗面方,延年去风,令光润。”

1.4 筛选结果及名称规范化

严格按照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收录抗衰老方530首,来源于从汉至清7个朝代 86部医书,其中汉代2首,晋代2首,唐代50首,宋代232首,金元28首,明代178首,清代38首。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名称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和《中药学》[6]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天门冬、生天门冬、生天门冬汁、天门冬末、天门冬粉”均规范为天冬。

2 数据分析

抗衰老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临床采集”模块,并由双人负责核对查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软件“数据分析”和“统计报表”模块,挖掘和归纳用药规律。采用软件内置的描述性统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即使用“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统计功能,得出古代抗衰老方剂中所涉及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潜在的新方组合。

3 结果

3.1 性味归经

表1、2显示,在平台“统计报表”模块中,可以对古代抗衰老方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

表1 古代抗衰老方中药物四气五味分布

表2 古代抗衰老方中药物归经分布

3.2 用药频次

表3显示,对纳入的530首抗衰老方的药物频次进行统计,共涉及中药312味,平均每首方剂8.6味,使用频次高于53(10%)的药物有27味。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表4、5图1显示,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使用平台“数据分析”模块的“组方规律”功能,对数据进行预读后,设置支持度个数为60、置信度为0.70得到常用药组合。对所得出的药物组合进行用药规则分析,并将其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

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表6、7图2显示,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根据方剂的数量,设置相关度为16、惩罚度为8,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核心组合17组,并演化出17个抗衰老候选新方。

表3 古代抗衰老方中出现频次≥53的中药

表4 古代抗衰老方中支持度个数≥60的药物组合

表5 古代抗衰老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0.70)

表6 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表7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候选新处方

图1 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支持度个数≥60,置信度>0.70)

图2 候选新处方的网络化展示(相关度16,惩罚度8)

4 讨论

通过该平台的分析挖掘,古代抗衰老方的用药规律一目了然。在性味归经统计中,甘温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平性和辛味药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而调以甘药也。”抗衰老方以甘药为主,由此明确衰老的本质是阴阳形气俱不足的虚证,故以甘温之品补之。值得注意的是,苦味药的使用概率也较高。《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主藏精,生命的进展伴随着阴精暗耗的过程,肾主闭藏而欲坚实,故宜苦以坚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神共养而充足,是长寿的根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精神一体,故抗衰老方多选温平润养、形神共养、阴阳平补之品,如频率排在前十位的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山药等。

抗衰老方药归经中,肾、肝、脾、心、肺归经总占比达90%以上。《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系统阐明了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并全面总结了有关延缓衰老的理论和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提出脏腑虚损[7]、阴阳失衡、气化减弱[8]、痰浊瘀血内阻[9]等致衰学说。其中以“肾虚致衰”占主导地位,“脾肾虚致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莫衷一是。从530首抗衰老方的药物归经中统计发现,抗衰老方综合五脏同补。《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气耗泄,衰老的病理基础不仅仅是某一脏腑的问题,而是以肾虚为主的五脏同衰,故以补肾为主,五脏同补,其与《内经》理论相一致。

在药物频次和药物组合统计中,茯苓和药对人参-茯苓分别居于首位。《神农本草经》载:“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开心益智,轻身延年。[10]”《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揭示了养生抗衰中养心安神的重要性。另外27味高频药中有21味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具有“延年、耐老、不老、增年”等功效,且其共同特征具有“养五脏,温中,益气,补虚”之功,对其药物归类以补虚为主,涉及养心安神、活血化瘀、温里、收涩、利水渗湿和开窍、解表类。高频组合药对和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0.70)的药物基本吻合,均为高频药物。从抗衰老药物的使用情况,明确了衰老的病机是五脏虚损为本、气血阴阳亏虚,而出现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等标证。

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和熵层次聚类法,对530首方剂进行分析发现药物之间隐性的组合关系,新方网络化直观展示了核心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得出抗衰老方的常用组合和新处方,其中新方17(熟地黄、茯苓、山茱萸、山药、泽泻、枸杞子、麦冬、当归、人参、石斛、杜仲、柏子仁、菟丝子)组成均为高频药物,由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去丹皮加平和温养、气血阴阳同补之品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可通过调节大鼠内分泌[11]和改善脑功能[12]达到抗衰老的作用。新方5(酒、龙眼肉、大麦、桂花)、7(粳米、黑豆、白果、白扁豆)和11(黑豆、莲子、芡实、白扁豆、大麦)均为食物或药食同源品种[13],为日常食用之品,性味平和,具有五脏同补之功。其他新方虽然在已有方剂中出现频率并不高,但药物之间间接的关联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衰老是随年龄增加机体各组织、器官缓慢出现、普遍发生不可避免的退行性变化过程[14]。张介宾曰:“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敢云心得,历验已多,是固然矣。[15]”长寿药王孙思邈也主张:“人年四十以后,美药当不离于身。[16]”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和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方面有其独特功效。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古代抗衰老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揭示了衰老是生命过程中以肾中精气不断耗损,五脏虚损为本,气血阴阳亏虚伴而出现气涩血瘀、心神失养、寒湿内生、虚损滑脱的生理病理变化结局,提炼了抗衰老方药的高频药物和常用组合,为抗衰老新方的研发提供了线索和参考,对于临床抗衰老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山海经[M].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中华医典[J].中国电子出版,2000(2):21.

[4] http:∥www.zywx.org.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6] 陈蔚文. 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林水森,周如倩.中医论衰老机理[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39(12):14-16.

[8] 皮明钧,黎鹏程.论气虚疾阻与衰老[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1):31.

[9] 杜怀棠,周丽玲.近10年中医衰老学说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2):2-5.

[10]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M].吴普等述,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6-52.

[11] 谭俊珍,李庆雯,等.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43-144.

[12] 陈乔,李征峰,等.六味地黄丸对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及基底前脑ChAT阳性神经元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5):77-80.

[13]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101种药食同源品种征求意见[J]. 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76.

[14] 中国衰老与抗衰老专家共识(2013年)[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2):5505-5506.

[15] 张介宾. 景岳全书[M].李继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

[16] 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M].胡文焕,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