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成都理工大学

论实证主义与否证主义

李娜
成都理工大学

科学的本质和地位以及科学的方法,一直都是哲学家们和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而逻辑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也各自作为一种被广泛持有的科学学习观为广大学者所支持和拥护,形成了在当代西方哲学界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学派。二个学派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争议和冲突,二者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它们各执一词,都有真理性,但是也有局限性,我们要辩证的对待。

实证主义;否证主义;科学学习观

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打着“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号孕育而生,逻辑实证主义逐渐发展到顶峰,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不同,划清了科学和与形而上学的范围,达到了哲学的科学化。然而,波普尔却对实证主义产生了怀疑,他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的困境,认为科学理论是“可否证的”,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判断标准,进而提出了“否证主义”。在哲学上,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范畴。

一、逻辑原则上的对立:实证论和伪证论之争

实证论又被称为实证主义,主要是从现象论的角度出发,把哲学的任务看作成一种对现象的研究,并且排斥用理性来解释所得的感觉材料,坚持“积累原则”,主张只要通过归纳总结一些现象,就可以从中升华出科学规律,进一步实现人类对科学知识的无限积累。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处理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试图将哲学容纳于科学之中。“事实必须是观察者经过观察或者感觉经验,去认识和了解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外在事物”,这是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实证主义者认为,虽然每个人的教育程度不同,但是他们所坚持用来检验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就在与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否证主义者则认为不应该通过肯定,而应该通过“否证”来构建科学理论。科学不是简单地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就能总结出自然定律的实证过程,而是从各种“问题”开始,通过猜想实例才能完成的证伪过程。波普尔认为“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问题能够促进人们的思索研究,促使人们尝试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回答,然后再通过事实去证伪,从而形成了知识。因为科学知识是一个全称命题,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太多、范围太广,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一一验证,却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实验结果来证伪。他主张检验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排除掉其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反驳、证伪这一理论,科学只能通过证伪来发展。

二、对科学目的认识上的对立:追求真理和逼近真理之争

证伪和证实的另一个对立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科学目的的不同认识。证实主义者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波普尔则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逼真性,这种说法显然优越于‘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这一简单的表述。”①所以,在波普尔看来,探索逼真性比探索真理更现实。因为,虽然人们不能将真理达到极致,但是却可以使真理更加进步,因为科学进步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无限逼近。所谓的逼真性,就是一个命题“真理性内容不断增加而虚假性内容不断减少。”②波普尔甚至引用了一个测度来描述科学理论在多大的程度上逼近真理,即“逼真度”,也就是更加接近真理或更加近似真理。按照这个概念,科学理论的进步实际就是科学理论的逼真度的增加,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发展要日益接近于真理。

三、方法论上的对立: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之争

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知识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③,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由最初所确定的事实以及随后建立的与之相符的理论所构成。为了更好地实现科学知识的积累,实证主义提出了归纳原则:一种“从个体到一般”,从积累中的简单事实推理出科学定律的逻辑推理形式。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法等,从已知的结果为真的理论中推导出来结果也为真的定理,实证主义者认为归纳法是实现知识的实证和积累的唯一手段。

否证主义的逻辑观点则认为从适当的单称命题中可以推出全称命题的谬误,它的经验证伪的原则是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贯穿证伪主义前后的逻辑方法是演绎法,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推论,它保证了推论从前提到结论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了从经验观察和实验对于猜想证伪的可靠性。否证主义者指出科学的根本性质就是“猜测和反驳”,科学的根本方法是“试错法”,并且“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只有适应性最强的理论才能够生存下去。”④所以,对待科学我们要“大胆猜测,严格检验”。

四、力学观上的对立:科学静力学与科学动力学之争

实证主义坚持看待科学要从肯定的方面着手,从横向上来看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二者的区别,这隶属于科学静力学方面的科学观。证实模式的主要代表是逻辑实证主义。虽然逻辑实证主义并没有明确地给出科学进步的真正模式,但是他们从归纳主义的角度解释和说明了科学知识的增长特征。在他们看来,科学发展模式是一幅关于科学进步的静态画像,科学发展的累积过程只是一个平缓的连续直线,没有太大的波动和变化。他们关心的是科学理论的内部结构问题,把科学理论的内部结构归结为组成理论的各种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得到经验证实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而科学的进步就是得到证实的科学理论不断积累的过程。实证主义坚持归纳主义论证,其本质上属于归纳逻辑,认为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对经验事实归纳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实证主义仅仅是从静态方面来验证科学理论,他们只关心科学究竟是什幺,并不关心科学理论是如何产生和如何发展的,他们的科学观隶属于科学静力学的范畴。

与之相反,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则坚持从否定的方面来认识科学,从纵向上看待科学,比较关注于通过科学自身的发展,来研究科学的特点,隶属于科学动力学方面的科学观。波普尔主要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两个哲学范畴,并且解决的是经验科学和其它科学理论的划分。而实证主义则提出了用“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准则,通过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来回答科学是什幺的问题。波普尔指出科学理论的根本方法是“试错法”,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就是通过不断的证伪的循环激发新问题而获得进步。知识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反复累进的上升过程,而是一个逐渐排除谬误的过程。由此可见,试错法主要是从科学发展的主要过程来检验科学理论,隶属于科学动力学的范畴。

只注重科学静力学的研究,或者只注重科学动力学的研究,这都是片面的做法。只有把科学静力学和科学动力学二者统一在一起,才能形成真正完整、正确的科学观,才符合人类社会认识和发展的规律。

五、认识论上的对立: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科学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实际上科学观问题就是认识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其中,经验论着重强调感性认识的影响,甚至还把理性认识归纳为感性认识的范畴;唯理论则着重强调理性认识的影响,甚至把感性认识归纳为理性认识的范畴。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说,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的对立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实证主义的经验论表现在:第一,在认识来源问题上,主张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经验,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再进一步进行逻辑分析,从而产生科学理论。任何科学理论都以经验为基础,形而上学理论是人们思辨的产物,没有经验根据,因而不是科学理论。第二,在检验科学认识的标准问题上,主张检验一个理论是否为科学理论,最终是人们的经验。在经验中能够得到证实的就是科学理论,在经验中得不到证实的就是形而上学理论。第三,在科学认识的内容问题上,主张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的感官印象之间的同异、秩序和联系。除此之外,都是形而上学的东西。

与逻辑实证主义相反,波普尔在认识论上的主导倾向是唯理论。这表现在:第一,在观察和理论的前后次序问题上,他提出理论先于观察。他认为没有纯粹的观察,观察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第二,在观察与理论的重要程度问题上,主张理论远远比观察更重要,观察要服从理论。其中,理论指导观察,并帮助观察者从观察对象群中作出更正当的选择。第三,波普尔的唯理论倾向还表现在他提出的试错四段式上。另外,他还提出科学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六、实证主义与否证主义的统一

实证主义与否证主义之间不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由此才在实践检验过程中表现为两个相反相成的范畴。

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在检验理论这一过程中具有统一性,二者统一的基础便是理论检验的实践过程。因为二者不仅具有相同的检验对象,即不论是对同一命题的证实还是证伪,科学家的经验观察和实验活动都必须围绕某一个特定的科学理论来展开,而且具有相同的检验目的,即在排除错误中确认真理。

实证主义和否证主义两者之间可以彼此相互转化。因为就理论本身而言,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或者特定阶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而且,想要获得任何理论都会难以避免地受到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主体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性的影响。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加深。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理论的获取和进步仅仅是暂时的,科学是在证实与证伪之间不断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和进步的过程,证实与证伪实际上是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动力。正如黑格尔所言,真理是一个过程。

终上所述,证实和证伪都很重要,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彼此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统一在一起。

注释:

①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P61.

②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P51.

③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幺[M].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11月第一版.P57.

④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幺[M].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第一版.P78.

[1]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幺[M].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 2007年11月第一版.

[2]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二版.

李娜(1993-),女,汉族,河南省信阳人,在读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